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海报观潮丨“跟风式”建智慧灯杆?技术堆砌不等于城市智慧

排行榜 2025年10月12日 19:42 0 admin

海报新闻评论员 徐坤杰

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浪潮的推进,集照明、监控、广播、充电、实时信息发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灯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许多城市的街头。

安装密度大,电动车和手机充电接口等功能与现实需求脱节,一键报警“没反应”,不少功能“用不上”“用不了”,后期管理和维护难度大……这些被誉为城市“多功能神经末梢”的智能设施,本应成为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服务市民生活的利器,却在不少地方陷入建而不实用、用而不持久的尴尬境地。

据《半月谈》调查显示,在全国多地积极推进智慧灯杆项目、力求实现“一杆多能”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些地方“跟风式”建设智慧灯杆,存在与现实需求脱节、部分功能成为摆设、后期运维跟不上等问题。报道特别指出,部分地区在布局智慧灯杆项目时,已出现贪多求全、华而不实、多头管理等苗头,需及早重视和纠正。

综合来看,当前智慧灯杆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前期建设规划中,存在技术驱动取代需求导向的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在快车道旁设置带充电功能的智慧灯杆,却未配套停车区域,或规划建设区域本身就不具备停车条件。这种脱离实际的设计,暴露出规划阶段需求调研的缺失,毕竟,再先进的技术设计,如果无法与实际使用场景相匹配,最后只能沦为“摆设”。

数据显示,智慧灯杆单杆建设成本从数万元至十余万元不等,如此高昂的投入更要求功能设计必须精准对接真实需求。这让我们看到,技术堆砌并非直接等同于智慧升级,智慧的本质在于解决问题、便利生活,而非盲目追求“多功能集成”。

在后期管理上,存在多头管理、协调难等问题,影响实际效能发挥。

智慧灯杆的规划建设,涉及市政、通信、交通、照明、指示等多部门和多领域,而在实际使用中,因各部门管理和业务需求不同,往往各自监管,一个灯杆、多家主管,容易导致信息交互不及时、数据归属协调难度大等问题。

九龙治水、各取一瓢,如若缺乏顶层设计和协同机制,这些“智慧节点”便无法真正形成有机网络、发挥应有效能。要破解多头管理的困局,核心是建立起流畅的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权责划分。

此外,智慧灯杆项目在可持续性运营上仍面临商业模式的挑战。

在具体运营维护中,因目前智慧灯杆尚未找到较为核心的应用场景,除播放广告外,其他功能主要以满足政府职能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需求为主,大多为社会效益,实现市场化运维的难度较大。今年3月,四川宜宾市叙州区以5.1亿元起拍价出让3802根智慧灯30年经营权的消息在网络上曾引发不少关注和讨论。

智慧路灯项目投资巨大,仅仅依赖广告收入模式势必存在不确定性,如何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创新运营方式,做好收益规划,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仍需更多有益探索和实践。

以上智慧灯杆建设困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普遍问题的缩影。

它警示我们,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从追求“高大上”的技术表象,回归到“好用实用”的价值本质。

部署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五大转变”,即: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这“五大转变”应成为各地推进城市建设实践的遵循和指南,以检视和校正在相关城市建设中暴露出的发展理念和方式的偏差。

要看到,城市的根本价值在于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智慧城市的真谛不在于装备了多少先进设备,而在于这些技术是否真正提升了城市品质和治理效能。

说到底,“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绝不能为面子而技术、为超前而超前,避免华而不实的“摆设”,避免“跟风式”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在建设前,考虑地方实际条件和需求、科学规划才是理性务实之举。如此,才能让智慧城市建设真正行稳致远。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