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以技术创新铸就突尼斯梅莱格大坝的“中国方案”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23日 02:04 0 admin

来源:环球网

在突尼斯西北部卡夫省的梅莱格河谷,一座承载着水资源利用与能源开发使命的大坝正拔地而起。作为中国电建的建设者携新型硬质填料坝技术出征,在跨国工程的重重考验中,以一系列突破性创新铸就北非大地的“环境友好型大坝”,书写中国建造的非洲水电新史诗。

标准破壁:让中国技术“说通”欧美规范

跨国工程的第一道关卡,是300余项欧美标准与国内规范的“语言鸿沟”。从材料指标到施工工艺,差异并非简单的单位转换,而是技术逻辑的系统适配。

项目组建专业标准研究小组,以“解码+融合”为路径攻坚:系统研读500余页国际技术手册,对比23个欧美大坝工程案例,从骨料的试验方法,到混凝土能使用多久的要求,经过几百次的讨论和论证,不仅把技术标准准确地转换过来,还把中国多年的筑坝经验和欧洲标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以技术创新铸就突尼斯梅莱格大坝的“中国方案”

突尼斯梅莱格大坝属硬质填料(BCR)坝,作为大坝的核心填充材料,在国内没有现成的规范可以参考。它的特点是没有流动性,水泥用量少,每立方米不超过90千克,靠碾压才能成型,这给中国团队出了个大难题。团队做了187组试验,终于弄清楚了它的关键特性,为后面的技术创新打下了基础。

以技术创新铸就突尼斯梅莱格大坝的“中国方案”

大坝的建设过程,是中国建设者用创新、责任与合作精神书写的壮丽篇章。面对跨国工程中的各种难题,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一次次突破技术瓶颈,成功跨越了标准差异、材料性能、施工工艺等重重障碍,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建造的实力。

绿色创新:科技赋能生态与民生双赢

在梅莱格大坝项目建设中,中国电建团队的创新不仅停留在工程技术层面,更将绿色发展理念与本地化融合深度贯穿全程,既守护了干旱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又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书写了跨国工程“生态友好、民生共赢”的新篇章。

梅莱格大坝所在区域气候干旱、植被稀少,且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生态系统极为脆弱。项目团队将“最小干预”理念融入施工全过程,以硬核举措守护一方生态。项目团队科学规划临建设施、施工道路及渣场布局,严格限定临时用地范围,做到“不超线、不超容、不超高”,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土地的占用与破坏;坝基开挖时,仅对河床底部采用松动爆破,坝肩等区域全部改用静力破碎技术,从源头降低粉尘与噪音排放,避免惊扰野生动物、影响周边环境。

在生态技术上,项目团队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筛分系统从河道取水用于毛料处理,经沉淀池与净水机组实现拌合用水循环,兑现“零废水排放”;坝体填筑选用上游库区河道砂砾石,避免开山爆破破坏植被;施工用地“永久+临时”科学规划,每年组织中外员工植树造林,让绿色理念扎根北非;就地取材减少运输成本,骨料不分级简化设备配置,连续式拌合机降低前期投入,先进工艺缩短工期约15%。

同时,工程所在地为农业大省,本地就业机会稀缺。项目团队以大坝建设为纽带,积极践行本地化用工,为当地民生改善注入活力,聘用当地劳工1200余名,以“中国师傅带非洲徒弟”模式培养数百名基建人才,修缮3条乡村道路,让民生红利落地。

以技术创新铸就突尼斯梅莱格大坝的“中国方案”

梅莱格大坝是中国技术与国际标准对话的典范。这座正常蓄水量1.9亿立方米、最大蓄水量3.05亿立方米的工程,将调节突尼斯西北部旱涝、保障灌溉与生活用水,更成为硬质填料坝技术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它就像一位忠实的守护者,建成后将在调节突尼斯西北部旱涝情况、保障灌溉和生活用水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稳定的水资源保障。

梅莱格大坝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合作的生动实践,为跨国工程树立了标杆。它见证了中国技术走向世界的坚定步伐,彰显了中国建设者造福当地的责任担当,也为增进中突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励着更多的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智慧与力量,推动 “一带一路” 建设行稳致远。(作者:中国水电十五局 李富强 李乐)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