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通过数字化转型 实现“聚沙成塔”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31日 21:40 0 admin
通过数字化转型 实现“聚沙成塔”

老兵在一家离散型制造企业服役了三十多年,曾在多个部门任职,也在信息化部门摸爬滚打多年,眼见过很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事情,也见过很多“宴宾客,起高楼,楼塌了”的经典案例,也曾为个体孤立、资源分散、效率低下而感到深深的遗憾,也试图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信息孤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尽管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成效不佳,颇为遗憾。

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老兵颇有同感。自从干上信息化工作以来,总感觉数字化转型真的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感觉到只有通过数字化这把利器,才能将将微小的、碎片化的资源和力量,汇聚成能够让企业效益倍增的巨大能量和价值,使企业从“分散”到“整合”,从“无序”到“有序”,从“量变”到“质变”;也曾为此恨铁不成钢,对很多数字化转型的不理解、漠视、迟疑、犹豫,感到遗憾;为企业如今一如既往地一盘散沙,错失良机,感到可惜。

通过数字化转型 实现“聚沙成塔”

老规矩,说三点:一是离散制造企业的“一盘散沙”之痛;二是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聚沙成塔”;三是“聚沙成塔”之后的效果展现。

第一,离散型制造企业的“一盘散沙”之痛。

坦率地说,对于如汽车、家电、航空航天、机械设备制造等离散性制造企业来说,其生产过程本身就是“离散”的,将成千上万个独立的零件,经过一系列不连续的工序,最终组装成产品。这种模式天生就带有“散沙”的属性,在此基础上搞数字化转型,本身的难度就比较大。

首先,是设计与工艺、生产数据的脱节,可以称之为“数据沙”。设计部门的BOM与工艺部门的工艺装备、工艺路线不匹配,与生产部门的实际执行过程又不相同。而且,一般来说,设计图纸与工艺图纸以及车间生产的管理都很难同步,可能工艺都更新了,可车间还用旧版图纸在生产。

其次,是供应链与库存的矛盾,可以称之为“物料沙”。汽车、家电、航空航天、机械设备制造等离散性制造企业的成品往往比较复杂,可能涉及成千上万个零件和物料,库存一般都比较大,而且种类繁多,很难精确地实时掌握库存种类和数量,所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都采用库存推动的方式来组织生产,也就是说先把物料采购齐全、堆满,再把零件生产齐全、堆满,在此基础上,进行组装、部装等,最后堆成成品。这样组织生产的后果就是库存积压严重,成本居高不下,资金占用严重。另外,很可能造成供应商信息不透明,来料质量、交货期难以控制。

通过数字化转型 实现“聚沙成塔”

再次,生产设备很可能形成孤岛,可以称之为“设备沙”。一般来说,成千上万种不相干的零件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到很多不同种类、不同型号、不同品牌的生产、试验和测试设备。这些设备原理不同,性能不同,通信接口不同,生产状态不同,效率不同,所以当这些设备各自为战的时候,设备状态、效率和故障信息等就无法及时获取,成为一个个设备“黑箱”,管理者不知道设备是在运行、待料还是维修,生产线运行得磕磕绊绊,极为不顺畅,生产的实施状态无法及时获取,车间信息不透明,成了“黑箱”。

另外,生产计划与执行很容易脱节,可以称之为“流程沙”。在离散性制造型企业中,很多工艺路线的定额工时很难准确确定,与实作工时差异比较大,所以就会造成生产计划是一回事儿,而车间的实际生产又是另一回事儿。经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缺乏有效地反馈机制。同时,很多生产过程的质量检验要求五花八门,无法标准化,只能靠纸质单据传递,问题追溯如同侦探破案。

这些现实中的“沙粒”堆到一块儿,就会很容易造成“部门墙”,各说各的话,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道,无法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团队,自然而然地,这个企业就成了“一盘散沙”。

通过数字化转型 实现“聚沙成塔”

第二,构建数字主线,实现“聚沙成塔”。

离散性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很困难,但不是说不能搞,也不是说搞不成,关键在于是否有决心、信心和恒心,是否有正确的实施路径,是否能一张蓝图绘到底。

以老兵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以及与同行的交流,斗胆得出结论,离散性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能搞,而且能搞成。近些年来,有很多企业通过摸索实践,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案例。

总的来说,就是通过构建一条贯穿始终的“数字主线”,像钢筋一样将这些“散沙”凝聚起来,实现“聚沙成塔”。

首先,构建PLM/PDM系统,凝聚起“设计与知识之沙”。将产品设计数据如产品数字模型、BOM、技术文档等,统一管理,统一版本,统一下发,统一使用,成为产品开发的“唯一真理源”。这样就能实现设计、工艺与制造的数据一体化,从源头上减少了错误和变更的传递。

其次,构建ERP系统,凝聚起“资源与流程之沙”。通过ERP系统,将销售、采购、库存、生产计划、财务等核心业务流程整合到一个系统里。这样就能实现销产协同、供需平衡、应收预付数据实时更新等。接到订单后,系统能自动推算出需要采购什么、生产什么、何时交付、需要多少货款、还有多少应收等,让企业资源围绕订单高效流动。

通过数字化转型 实现“聚沙成塔”

再次,构建MES系统,凝聚起“生产与执行之沙”。通过MES系统,连接起ERP计划层和车间设备执行层,实时监控生产进度、设备状态、工人效率,将作业指导书、工艺卡片直接推送到工位终端,通过条码/RFID,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生命周期追溯。

另外,构建TDM、 SCADA与物联网等,凝聚起“设备与数据之沙”。通过TDM、 SCADA与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采集设备运行参数、状态数据,让“哑设备”会“说话”,实现设备的预测性维护,避免非计划停机,并为优化生产效率提供数据基础。

当然,这些系统只是“数字总线”,而不是说数字化转型只需要这些系统就可以。坦率地说,只有当这些系统构建之后而且很顺畅地跑起来,才能将设计、工艺、装配、试验、测试等环节串起来,才能将这些环节上的人机料法环测等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

通过数字化转型 实现“聚沙成塔”

第三,“聚沙成塔”之后的效果展现。

当这些“散沙”被信息化凝聚后,离散型制造企业将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一是从“估算”到“精算”,基于实时数据做出科学决策,而非凭经验“拍脑袋”。二是从“串行”到“并行”,设计与工艺、生产准备可以并行开展,大幅缩短产品上市周期。三是从“被动”到“主动”,系统能预警物料短缺、设备故障风险,让管理从“救火”变为“防火”。四是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信息流的柔性使得生产线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是离散制造信息化的最高境界之一。

离散性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聚沙成塔”的过程,就是从“物理离散”到“数字集中”,从“局部优化”到“全局协同” 的质变过程。它不是简单的“上几个系统”,而是通过数据驱动,将企业内部所有孤立的、离散的要素重新整合,最终铸就一座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高效的“数字化工厂”之塔。

这,正是数字化转型的魅力所在。

通过数字化转型 实现“聚沙成塔”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