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1月6日,华为 Mate 70 Air 上架了电商平台,售价4199起。这款新机共有四个版本,售价情况如下:12GB+256GB(麒麟9...
2025-11-09 0
哈喽大家好,我是标叔。
今天带大家一起了解一关于美国与霹雳15、17之间发生的事情。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美国情报机构消息的一则报道引发热议:华为与阿联酋AI公司G42的正常商业合作,被美方解读为"窃取导弹相关AI技术",进而关联到中国两款先进空空装备的研发。
这则看似"有鼻子有眼"的指控,在清晰的时间线和公开事实面前,很快露出了破绽。
根据外媒披露的信息,美国情报机构的指控核心的脉络十分清晰。美方称,2022年通过相关渠道获悉,华为与阿联酋最大的AI科技公司G42存在技术合作。
由于G42的股东包含阿联酋主权基金、美国微软等科技企业,美方便由此推断,华为有机会接触到所谓"优化导弹飞行路径的软件技术"。
美方进一步声称,华为将这款"窃取"的技术转手提供给中国相关科研领域,用于开发先进空空装备,其中就包括已公开的霹雳15和外界推测的霹雳17。
在美方的叙事中,这是一条"商业合作→技术窃取→军事应用"的完整链条,还特意强调G42业务涵盖云计算、航天卫星等领域,试图增强指控的可信度。
但稍微梳理细节就会发现,这条逻辑链处处是漏洞。
华为与G42的合作性质早已明确,公开信息显示,双方合作集中在数据中心硬件供应、云计算服务等民用领域,服务于智慧城市、医疗数据分析等场景,完全遵循国际民用技术标准。
而G42作为一家民用AI企业,既没有权限接触任何国家的军事核心技术,也不具备武器系统开发的工程能力,根本不存在所谓"导弹技术可被窃取"的前提。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方的指控始终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仅以"情报获悉""合理推测"作为支撑。
根据公开的官方信息,中国霹雳15的研发工作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正式启动。
2014年,该装备完成关键技术攻关,核心性能指标基本定型;2015年9月,霹雳15成功完成试射,精准摧毁目标无人机,同年其外贸版本霹雳15E已进入量产阶段,并开始出口海外。
巴基斯坦空军后来公开的信息显示,2015年前后,其装备的歼-10CE、枭龙block3等战机就已配备霹雳15E,且在实战中取得了"5发5中"的优异战绩。
再看被美方当作"技术中介"的G42公司,其成立时间是2018年,比霹雳15完成试射晚了3年,比外贸版量产晚了整整3年。
而华为与G42建立合作关系的时间更晚,要到2020年之后,此时霹雳15早已批量列装,相关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简单来说,当华为和G42刚开始合作时,霹雳15不仅已经定型,还已经在海外实战中证明了自己。
对于外界推测的另一款装备霹雳17,中国方面虽未正式官宣,但从技术迭代规律来看,其核心研发必然建立在霹雳15的成熟技术基础上,研发周期同样早于华为与G42的合作时间。
美方之所以急于将中国先进装备与"技术窃取"挂钩,本质上是无法接受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领先。
但霹雳15的性能优势,并非来自所谓"外来技术",而是源于国内科研机构多年的自主攻关。
作为一款中远距空空装备,霹雳15的核心技术突破集中在三个关键领域。
首先是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这种先进推进系统通过两次独立点火提供推力,第一次点火让装备加速至巡航速度,随后进入滑翔阶段节省燃料,接近目标时第二次点火实现末端冲刺,既大幅提升了射程,又增强了机动性。
相比之下,美国同类装备采用的传统发动机,难以兼顾射程和末端速度,这也是霹雳15能在射程上实现对美方装备超越的关键原因。
其次是复合制导系统,霹雳15采用"捷联惯导+北斗导航+双向数据链修正+主动雷达末制导"的组合模式,内置20余种抗干扰策略,即便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也能保持精准定位,命中率高达92%以上。
第三是系统兼容性,霹雳15能够完美适配歼-20、歼-16、歼-10C等多款战机,融入中国自主构建的作战体系,形成协同作战能力。
这种体系化适配能力,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大量的试验验证,绝非简单"窃取"某项单一技术就能实现。
就在美方炒作"技术窃取"话题的同时,全球AI芯片领域的领军人物、英伟达CEO黄仁勋的公开表态,给这场舆论闹剧浇了一盆冷水。
黄仁勋在韩国公开表示,低估中国的实力和华为的竞争精神是"愚蠢的",认为华为无法构建完整技术系统的想法"极其无知"。
他直言,美国所谓的"国家安全担忧"毫无道理,因为中国自主生产的AI芯片已经完全能够满足自身应用需求。
黄仁勋的担忧,更多源于美国现行的技术出口限制政策对自身企业的影响。他透露,由于美国的出口管制,英伟达原本希望在中国获得一定市场份额,现在却预计市场份额将为零,仅2025年一季度就因相关限制损失25亿美元销售额。
他多次强调,希望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共识,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市场出口产品,因为这既符合美国的最佳利益,也符合中国的最佳利益。
美方将中国的技术进步污蔑为"窃取",本质上是对自身竞争力下滑的焦虑。
既然"技术窃取"的指控站不住脚,美方为何还要大张旗鼓地炒作?
背后的真实目的,是通过舆论造势实现多重战略意图,这也是美国近年来在科技领域的惯用手法。
第一个目的是胁迫盟友及合作国家选边站队。
阿联酋作为中东地区的科技合作枢纽,与中国的技术合作本是正常的商业选择。
美方通过抛出"技术关联军事"的离谱指控,实则是在敲打阿联酋:与中国开展科技合作会引发"安全风险"。
美方想通过这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技术壁垒,阻止其他国家与中国进行正常的科技交流。
第二个目的是持续污名化中国科技企业,压缩其国际生存空间。
华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代表,在5G、AI、算力网络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一直被美方视为"威胁"。
美方此前已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实施出口限制、市场封锁等措施。
此次将华为与"军事技术"强行捆绑,是想进一步抹黑华为的国际形象,让其他国家在与华为合作时产生顾虑,从而达到遏制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目的。
第三个目的是强化自身阵营的政治共识。
在中美科技竞争的背景下,美方通过炒作"中国技术威胁""技术窃取"等话题,能够在国内及盟友体系内凝聚反华共识,为其后续出台更多打压政策寻找借口。
这种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的做法,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霸权地位。
值得警惕的是,美方的这种操作已经形成了固定套路:先抛出缺乏证据的指控,再通过主流媒体放大舆论效应,最后胁迫相关国家采取对抗性措施。
但随着中国技术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社会的逐渐清醒,这种套路的效果正在不断减弱。
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与中国开展正常的科技合作符合自身利益,美方的胁迫性政策只会损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面对美方的无端指控,中国的先进装备和科技企业无需过多辩解。
美方的焦虑,恰恰印证了中国技术的领先地位;而所谓的"技术窃取"谎言,不过是其无法接受竞争失利的自我安慰。
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中国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行的道路。我们不会因为美方的封锁而闭关锁国,也不会因为外界的污蔑而放弃前进的步伐。
正如霹雳15的技术突破所证明的,真正的核心技术从来不是靠"偷"来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换来的。
美方与其在舆论场上编造谎言,不如正视自身政策的弊端,回到公平竞争、开放合作的轨道上来。
相关文章
在2025年11月6日,华为 Mate 70 Air 上架了电商平台,售价4199起。这款新机共有四个版本,售价情况如下:12GB+256GB(麒麟9...
2025-11-09 0
淘宝闪购城市骑士社保补贴来了。记者获悉,近日广东深圳、福建福州、四川成都、湖北武汉、河北石家庄、江苏无锡、江苏南通、浙江温州等多地骑士已开启社保补贴申...
2025-11-09 0
OpenAI 的CEO 三木奥特曼呼吁扩展CHIPS Act税收抵免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于2025年11月7日在X平台上重申呼吁...
2025-11-09 0
哈喽大家好,我是标叔。今天带大家一起了解一关于美国与霹雳15、17之间发生的事情。近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美国情报机构消息的一则报道引发热议:华为与...
2025-11-09 0
【2025进博会:尼康光学匠心演绎“生活中的尼康”】2025年进博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尼康这次参展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尼康”,就是想告诉...
2025-11-09 0
文/王新喜荷兰政府终于服软了。财联社报道,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表示,欢迎中方会为安世中国工厂恢复供货提供便利,并表示“同中方会谈富有建设性,相信中国供...
2025-11-09 0
在支付行业竞争格局日益清晰的当下,优秀的支付机构正通过深化企业服务能力寻找新增长空间。通联支付凭借其在产业数字化服务领域的持续深耕与显著成效,赢得市场...
2025-11-09 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