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潮评丨一天量产30篇,如何斩断AI论文代写黑产业链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3日 22:46 0 aa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潮评丨一天量产30篇,如何斩断AI论文代写黑产业链

图源:视觉中国

据央视财经报道,在一家名为武汉欢之歌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招聘信息里,该公司在高薪招募论文和文字编辑,岗位职责是根据文献资料和要求,完成文章的组稿、编辑和排版工作。公司的唐主管称,他们采用“组稿+AI”模式,操作简单、无需深度人工介入,代写效率高,员工靠“走量”赚钱。记者在公司电脑中发现了一份名为“2025写稿明细”的文档,同一写手竟然完成了从“法学”“学前教育”到“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等多个毫不相关学科的论文,专业跨度惊人。

论文代写买卖早已有之,有了AI的“加持”,更是如有神助。AI代写黑产的核心病灶,在于技术滥用与监管滞后的双重困境。从技术层面看,大模型生成工具降低了造假门槛。所谓的“组稿+AI”模式,就是员工从网络复制粘贴内容,用AI工具填充模板简单润色即可成文,有的甚至一天能写30篇论文。这些“量产”论文看似有模有样格式规整,实则是拼接文献、套用公式的“学术八股”。

监管的滞后则让黑产有机可乘。代写机构深谙平台规则漏洞,在电商平台屏蔽“论文代写”关键词后,转而用“论文指导”“文案润色”之类的暗语引流,甚至将交易转移至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招聘平台则对“高薪跨学科写手”的异常需求缺乏预警,放任黑工厂以“文字编辑”之名招揽从业者。

央视曝光的AI代写论文黑工厂,撕开了学术灰色产业的狰狞面目。技术在这里不再是知识生产的工具,而变成了造假效率的放大器,它让“抄袭”显得更聪明,让“代写”更隐蔽,让知识沦为量产的流水线产品。那些本该由思考与研究诞生的文字,如今被AI算法和模板套件替代,污染的不只是学术期刊,更是整个学术生态。要根除这一乱象,必须从源头入手,多管齐下,重构学术生态的诚信根基。

破解AI代写乱象,法律严惩是震慑黑产的“利剑”。当前,《学位法》已明确购买、代写论文属学术造假,涉事学生将面临撤销学位、开除学籍的处罚。《刑法》中“非法经营罪” 也可适用于组织代写牟利的机构,让黑产从业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

平台问责是阻断黑产传播的“关卡”。电商、社交、招聘平台作为黑产引流的核心渠道,不能以“技术中立”为由推卸责任。一方面,平台需升级算法监测,对“论文指导”“降重服务”等疑似关键词进行精准识别,对高频跨学科接单、低价批量接单的账号进行预警;另一方面,要建立跨平台数据共享机制,打通电商、社交、学术期刊的数据壁垒,让“中介引流-写手接单-期刊代发”的产业链无所遁形。几年前,科技部曾开展过一次“清网行动”,一度让论文买卖关键词搜索结果减少95%,证明了平台监管的有效性。

学术评价改革则是根除乱象的“治本之策”。AI代写黑产的野蛮生长,根源在于“唯论文”评价体系催生的畸形需求——研究生毕业、教师评职称、课题申报皆以论文数量为硬指标,倒逼部分人“走捷径”。要改变这一现状,需打破“以刊评文”的单一标准:高校可增加实践成果、实验记录、文献批注等过程性评价权重;科研机构应摒弃“唯SCI论”,转而关注论文的原创价值与应用价值,让“写论文”回归“做研究”的本质。

论文可以量产,但思想无法复制。AI技术本身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能否坚守学术底线,监管者能否筑牢制度防线。唯有以法律划红线、以平台筑屏障、以评价树导向,才能让AI回归科研助手的本位,让学术研究重拾“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严谨与敬畏,还学术界一片清朗空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