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AI制药颠覆传统,研发周期缩至18个月,成本大降!

排行榜 2025年10月11日 14:47 0 admin

2025年的中国制药行业,正在上演一场史诗级的效率革命。

传统药企需要耗费10年时间、砸入10亿美元才能诞生的原创新药,在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的实验室里,这个数字被压缩到了惊人的18个月、200万美元

这场变革的核心人物任峰,一位在制药界摸爬滚打近20年的老兵,如今站在了AI制药的最前沿。

AI制药颠覆传统,研发周期缩至18个月,成本大降!

从跨国药企巨头到AI创业公司,他的转型轨迹恰似中国制药产业升级的缩影。

“以前我们像在黑暗中摸索,现在AI给了我们探照灯。”任峰这样形容他的感受。

数据的对比更具冲击力:传统模式下需要合成上千个分子才能找到候选化合物,AI只需要几十个。

时间从四年半缩短到一年半,成本从千万美元级降至百万美元级

AI制药颠覆传统,研发周期缩至18个月,成本大降!

这种效率的提升不是简单的量变,而是制药业生产方式的质变。

更让国际同行羡慕的是中国药企拥有的独特优势。

以英矽智能的明星药物Rentosertib为例,在中国的临床试验一年内就入组了71例患者,同期美国仅入组8例。

这种“中国速度”背后,是庞大的患者群体、我国特色的完善公有制为主的医疗体系和高效的执行能力。

突破“死亡之谷”

2025年6月,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一篇论文引发了全球制药界的震动。

英矽智能的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Rentosertib的IIa期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不仅是一个药物的成功,更是整个AI制药行业的曙光。

在AI制药领域,临床II期被称为“死亡之谷”。

此前,BenevolentAI和Exscientia等国际巨头的多个项目都在这里折戟沉沙,引发了业界对AI制药的质疑。

Rentosertib的成功,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整个行业的前行方向。

AI制药颠覆传统,研发周期缩至18个月,成本大降!

任峰回忆起两个关键时刻:2020年12月,首次在小鼠模型上看到药效时与2024年9月中国临床数据揭盲时。

前者决定了这个分子能否诞生,后者决定了它能否真正造福患者。

当看到积极数据的那一刻,相信任峰的感觉应该是长出一口气的,心中悬着多年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AI制药颠覆传统,研发周期缩至18个月,成本大降!

每款新药都需要经过双盲实验以验证实际药效

更令人振奋的是,Rentosertib不仅缓解症状,还展现出逆转疾病进程的潜力,这是现有药物无法达到的效果。

目前,这款药物正朝着成为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AI药物迈进,预计将在2025年底前启动最终阶段的临床试验。

自我造血的生存智慧

在资本市场的起伏中,AI制药企业不仅要会花钱,更要学会赚钱。

英矽智能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道:通过BD(商务拓展)实现自我造血。

成立至今,英矽智能完成了11轮融资,总额超过5.3亿美元。

AI制药颠覆传统,研发周期缩至18个月,成本大降!

但在创新药的寒冬里,再充裕的现金储备也要精打细算。

2023年至2024年,英矽智能不得不让部分新药项目“卧倒”,优先推进进展更快的管线。

与此同时,BD团队成为了公司的“造血干细胞”。

2025年1月,英矽智能与意大利美纳里尼集团达成5.5亿美元的合作,这是近三年的第4次药物对外授权。

通过这4次商务拓展,公司最多可获得超过20亿美元收入。

任峰透露,公司组建了一支10人左右的商务拓展团队,由创始人亲自带队。

这个团队不仅要完成授权交易,还要收集客户需求,反馈给研发团队,指导新药立项。

“这个商务拓展团队就像在战场上既打仗又收集情报的特种部队。”任峰比喻道。

与其他中国药企动辄数十亿美元的BD交易相比,英矽智能的交易金额不算特别大。

但任峰算了一笔账:由于研发成本远低于传统药企,加上交易的都是临床前项目,这些交易的投入产出比相当可观

AI制药颠覆传统,研发周期缩至18个月,成本大降!

跨界融合的新范式

2025年9月,英矽智能联手迈威生物、皓元医药进军ADC(肿瘤)药物领域,开创了“AI+Biotech/BioPharma+CRO/CDMO”的ABC新模式。

这不仅仅是一次业务拓展,更是对中国制药产业生态的重构。

ADC药物被誉为“生物导弹”,是当前制药领域最火热的方向之一。

但传统的ADC研发需要企业具备抗体、毒素、连接子等多个技术平台,门槛极高。

英矽智能的ABC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题思路:各家发挥所长,抱团攻坚。

任峰形容这种合作就像“组建复仇者联盟”:英矽智能提供AI能力,迈威生物贡献ADC研发经验,皓元医药负责产业化落地

AI制药颠覆传统,研发周期缩至18个月,成本大降!

这种灵活的组织方式,让中国药企能够在细分领域快速形成竞争力。

除了制药主业,英矽智能还在农业科技、老龄化研究等领域进行探索。

但与一些盲目扩张的科技公司不同,任峰强调要“先深耕后拓展”。

公司目前仍将主要精力放在生物医药领域,其他领域的合作更多是“接单式”的服务。

在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大潮中,英矽智能代表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不再是简单的跟随模仿,而是在前沿领域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

任峰期待,通过AI的赋能,中国药企能够在原创研发上实现“弯道超车”。

随着Rentosertib等项目的持续推进,中国AI制药正在从概念验证走向产业化落地。

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制药革命,不仅关乎企业生存,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医药创新版图中的地位,更关系到每个正在被病魔折磨的患者,以及我们每个目前还健康但说不准哪天就可能患病的普通人。

在这个过程中,像英矽智能这样的企业,既是探路者,也是奠基人。

从10年10亿美元到18个月200万美元,这场效率革命的背后,是中国制药人对于创新的执着追求。

正如任峰所说:“我们不仅要做得更快,更要做得更好。”

在创新药的深水区,中国药企正在游出自己的节奏。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