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成都发布具身智能产业攻坚行动方案,力争2027年底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AI科技 2025年09月30日 01:14 1 aa

提出近20条场景需求清单,获得企业现场回应;发布具身智能产业攻坚行动方案,力争2027年底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亮出成都产业家底,全市已聚集5家人工智能百强企业……9月29日,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举办了“进解优促”面对面·供需对接“攻坚周”——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系列活动,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作为9月25日成都“进解优促”面对面活动的延续,本次活动吸引了20余家企业及协会代表参加,高效回应企业关切,推进企业场景供需对接,实现商业模式闭环。活动还介绍,成都已经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群和未来产业基金,构建起良好的产业生态。

发布需求清单:

企业供需对接“双向奔赴”

在企业“面对面”供需对接环节,多家市属国企针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关键痛点,现场提出了近20条场景需求清单。会场另一侧,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代表企业以及行业组织相关负责人围坐一起,聚焦企业需求提出解决方案。

成都发布具身智能产业攻坚行动方案,力争2027年底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活动现场

“我们想将AI技术应用于智能运维、数据洞察分析、业务流程优化等环节,以强化业务协同能力,另外还想引入1台导览机器人或智慧科普机器人,进一步提升超算展厅科学与成果展示的互动性、智慧性。”成都产业投资集团投资管理部高级经理蒋金翰率先提出需求。

成都益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李文龙则提出,希望通过扦检机器人+智能化集成,实现稻谷、小麦、大豆、玉米四大粮种收购环节自动扦样和所有质量指标全流程无人化检验。成都环境集团、成都轨道集团等也根据自身需要,提出了相关诉求。

企业需求一出,现场立马就有回应。成都市新都绿控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康介绍,公司的智能巡检机器搭载深度相机、多光谱相机及各类传感器,能对作物生长、病虫害、气象墒情等进行全维度监测,在成都益民投资集团提出的“质量指标全流程无人化检验”需求上,肯定有“用武之地”。

“刚刚成都环境集团提出的无人驾驶环卫车的需求,这正是我们的研发项目之一,我们已经在对接他们的需求。”成都锦发边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磊表示,公司作为电子科大重点实验室和锦江区联合打造的科研型企业平台,主要做原创性的特装智能机器人的开发和应用,只要企业有实际的需求,公司就可以对接去做。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投融资经理曹粲介绍,中心正在研发的定制化工程机器人,以“AI+工程”“AI+水电”切入,在高海拔、无人区、无信号等特殊工程环境,能替代人工完成高危作业,极大提升了大型工程的巡逻巡检、勘探检测效率,这款产品完美契合了成都轨道集团提出的地铁轨道巡检相关需求。

行动方案提出目标:

2027年底相关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会上,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有关负责人发布了《成都市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

成都发布具身智能产业攻坚行动方案,力争2027年底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行动方案

记者了解到,在总体目标上,《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全市具身智能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培育具身智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全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10家,实施产品和场景“双百”工程,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加快形成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支撑成都建设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

在工作举措上,《方案》提出实施优势赛道攻坚、关键技术攻关、公共平台供给、应用场景拓展、产业生态优化“五大行动”共23条具体举措。围绕国产智能芯片“生态高地”、数据传输“光速之城”、智能原生产品“智造基地”、具身智能“安全卫士”,实施“四大品牌赛道”攻坚行动;围绕核心算法模型、专用智能软件和核心部组件,实施“三大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围绕算力、训练场、中试、场景验证,实施“四大公共平台”供给行动;围绕医药健康、低空经济、城市治理、文旅、商业零售和教育等六大领域,实施“六大应用场景”拓展行动;围绕全栈人才梯队、金融支撑体系、特色园区矩阵、重点企业集群、开放合作生态、产业协同机制,实施“六大产业生态”提升行动。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方案》紧扣国家战略部署,抢抓产业发展机遇,贴合成都本地优势,首次提出打造国产智能芯片“生态高地”等“四大品牌赛道”,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亮出产业家底:

成都已构建起良好产业生态

《方案》首次提出实施“四大品牌赛道”攻坚行动,为此成都有何产业优势?会上透露的信息坚定了参会各方的信心。

成都发布具身智能产业攻坚行动方案,力争2027年底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活动现场

“成都产业体系完备,智造实力扎实,创新生态优渥,为打造智能原生产品‘智造基地’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成都已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10个千亿级产业链,累计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近300个。聚集了人工智能百强企业5家、具身智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余家,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群和未来产业基金,构建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目前聚集了海光信息、摩尔线程、沐曦等国内GPU领域的龙头设计企业,基本已覆盖国内GPU明星企业。同时,成都高新区建有全国唯一的密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西部唯一的商用密码产品检测机构,国家和省级信息安全创新载体28个,在商用密码、终端安全、数据安全等细分领域具有全国领先优势。

“双流区拥有新易盛、储翰、优博创、芯瑞等一批光模块制造企业,整体产业能级较强,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2024年光模块产业产值达119.03亿元。”双流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双流区已形成“龙头引领、梯队发展”的光模块产业集群,致力于打造数据传输“光速之城”。

海光信息(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新春表示,十多年来,公司一直聚焦于高端通用CPU和高端人工智能芯片研发,是成都市各项产业政策的受益者,“我们很乐意当好绿叶,配合政府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协力,共同推动产业更好发展”,刘新春说。

红星新闻记者 王俊峰 摄影报道

编辑 包程立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成都发布具身智能产业攻坚行动方案,力争2027年底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