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公布,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下金属有机框架(MOFs)这玩意儿要火了。获奖的是三个科学家:日本的北川进、英国的理查德・罗布森,还有...
2025-10-27 0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公布,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下金属有机框架(MOFs)这玩意儿要火了。
获奖的是三个科学家:日本的北川进、英国的理查德・罗布森,还有美国的奥马尔・M・亚吉。
他们仨在MOFs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把这种材料从实验室的理论,往前推了一大步。
MOFs这材料挺特别,能按需求调整功能,就像“原子级乐高积木”。
不管是抓二氧化碳、存气体,还是从空气里取水,都有大潜力。
但这东西也不是没毛病,合成起来复杂,成本还高,结构也不够稳定,想真正用到产业里,一直不顺畅。
最早尝试把MOFs产业化的是欧美企业。
本世纪初的时候,化工巨头巴斯夫找亚吉合作,总算把个别MOFs材料做成了工业产品,不再是实验室里的一点点粉末。
近十年,还有一批欧美公司在气体净化、储氢这些领域有突破。
但他们的问题也很明显成本压不下来,器件化技术也跟不上,比如浆料怎么调、镀层怎么弄,都没理顺,应用场景也窄得很。
欧美企业在前面探了路,但瓶颈也很明显。
这时候中国企业就慢慢跟上了,其中杭州的维桢新材料算是跑得比较快的一个。
要讲维桢,就得先说说它的创始人张漩。
张漩是1989年的,本科和研究生都在兰州大学读。
后来去了比利时,在荷兰语鲁汶大学拿了材料工程博士学位,还在欧洲做了好几年电化学研究。
2021年12月,他回国加入了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储能团队。
本来张漩只是想做科研,但回国后发现,固态电池正在搞材料革命。
他就琢磨,能不能不只是搞研究,把成果变成能摸得着的商品?他发现,电池性能好不好,关键不在正负极,而在中间那层常被忽略的“界面层”。
这层要是不稳定,电池寿命短不说,还不安全。
想让固态电池代替现在的液态电池,必须先解决这个界面问题。
而MOFs,刚好能派上用场。
其实早在2016年,张漩在实验里就偶然发现,MOFs对锂离子的透过性特别高。
这意味着它能当电池的界面层,甚至做固态电解质材料。
那时候全球没几个人往这个方向走,他就想试试。
2022年,他干脆创办了维桢新材料,最早叫汶纳新材料。

创业初期的维桢可没现在这么风光。
就几个人,在一个改造过的车间里摸索。
实验室堆满了溶剂瓶和试样片,钱也紧张。
张漩说,那时候最头疼的不是技术,是怎么活下去。

没客户,实验材料都得自己凑,团队每次做出点小成果,都跟过年似的。
转折点来自和一家头部企业的合作,一开始只是个基础研究项目,做电池界面的。
结果维桢用自己的MOFs材料做实验,性能超出了预期。
从这以后,维桢才算真正走上了产业化的路。

全球MOFs产业有三个大难题:成本高、器件化技术缺、没成熟应用场景。
维桢一个一个啃,成本方面,他们用了电沉积工艺,不用高温,室温就能生产,反应时间从以前的几十小时,缩到了几十分钟。
成本一下子就降下来了,从最开始的每吨上百万元,降到了十几万元。
和浙江金羽、绵阳锂源这些客户合作的时候,成本甚至降了九成多。
器件化方面,他们自己研发了浆料体系,解决了分散、镀层这些难题。
应用场景上,他们没贪多,先盯着电池和医疗健康这两个领域找突破口。
在产业化里,“一致性”是个大难关,MOFs结构复杂,反应条件稍微变一点,性能就不一样。
要做到高产率、高速度还高一致,特别难。
张漩和团队反复调配方、改反应条件,失败了几十次才摸出参数。
直到今年三月,终于做到30多个批次的产品指标全一致。
那天实验室的人都笑了,他们知道,工业化的门总算推开了。
现在维桢能稳定生产八款MOFs产品,五款已经完成中试,年产能有20吨,还在建百吨级的产线,预计年底就能投产。
产品分两类,一类是给电池用的E-MOFs,另一类是给医疗用的Bio-MOFs,后者已经进了动物实验阶段,生物相容性还不错。
维桢的合作模式也挺聪明,不搞重资产投入,主要是和客户联合开发,或者代工生产。
张漩说,创业公司的钱要花在技术上,不是花在设备上。
这个思路我觉得挺对,毕竟对初创公司来说,现金流比啥都重要。
而且维桢还布局了AI,现在AI在新材料研发里特别火,他们用机器学习优化MOFs的合成机理,还能预测结构、优化实验参数。

以前要三个月才能优化好的参数,现在两周就够了,效率提了不少。
现在搞新材料研发,不用AI都有点跟不上趟了。
很多人以为MOFs就只能做电池材料,其实不是。
它在医疗和环保领域,潜力也很大,医疗方面,维桢的Bio-MOFs以后能用来做药物缓释,比如给癌症病人送药,能精准送到肿瘤那里,减少副作用。
环保方面就更不用说了,空气净化、储氢、气体分离都能用。
中国石化2024年就在新疆油田试点用MOFs储氢了,效果还不错。
张漩觉得,MOFs大规模商业化的窗口已经开了,中国在这方面有优势。
一方面是成本,中国化工产业链全,有机配体大多能自己生产,比欧美便宜不少,工人成本也低。

另一方面是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池市场,新能源车销量也占全球六成以上,有足够大的场景让MOFs落地。
张漩还预测,固态电池2027年左右能装到车上,要是顺利,2032年就能大规模量产。
到那时候,电池行业的格局可能会重新洗牌。
以前大家都盯着正负极,以后界面层、添加剂这些“看不见的环节”会成为突破口。
这些辅材虽然成本占比不高,但直接影响电池的寿命、安全性和能量密度,肯定是下一个价值高地。
从欧洲的实验室,到杭州的厂房;从偶然发现的实验现象,到产品落地。
张漩像是在科学和产业之间搭了一座桥。
他说,他们不是在做一种材料,是在探索科学怎么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我觉得维桢的故事挺有代表性的,它证明中国企业在新材料领域,不只是能跟跑,还能领跑。
从诺奖的理论突破,到欧美企业的早期探索,再到维桢这样的中国公司把技术落地,MOFs的产业化算是慢慢走上了正轨。
未来3-5年要是能规模化应用,中国说不定能在这个领域当回“领头羊”。
毕竟,有技术、能降本、还有大市场,这三个条件凑在一起,想不发展都难。
相关文章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公布,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下金属有机框架(MOFs)这玩意儿要火了。获奖的是三个科学家:日本的北川进、英国的理查德・罗布森,还有...
2025-10-27 0
一年一度的“双 11”购物狂欢节已然临近,相信大家的购物车正在被各种产品填满。其中,作为电脑外设核心的鼠标,可能是许多游戏玩家与办公人士计划升级的重点...
2025-10-27 1
少赚“一块五”,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可能就是少买一瓶矿泉水的事儿,但放在中国移动这样的通信巨头身上,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信号”。按移动当前10亿的用户...
2025-10-27 0
单月售出75万个全麦面包、28小时内狂销13万个贝果和21万包鲜奶蛋糕……正值京东11.11,京东旗下特价品牌京喜自营亮眼的销售表现,正带动各大休食产...
2025-10-27 0
中文在线刚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看完数据我有点懵营收明明涨得不少,亏损却扩得更厉害,这里面全是海外短剧业务的事儿。前三季度公司营收10.11亿,...
2025-10-27 0
(图源:视觉中国)蓝鲸新闻10月27日讯(记者 翟智超)日前,华为正式发布新一代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 6,并面向首批90多款机型启动规模公测...
2025-10-27 0
前言2009年,他被起诉、被封杀、被行业打上“不能碰”的标签。可他不但没倒下,反而扛起了我国芯片制造的大旗。如今,连不少外国媒体都开始重新审视他当年的...
2025-10-27 0
10月27日,光刻胶概念股集体走强,截至收盘,万润股份涨停,晶瑞电材大涨16%,锦华新材、迦南科技、佳先股份、彤程新材等跟涨。消息面上,日前,我国首个...
2025-10-2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