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_行业动态】金秋送爽,奋战正酣,经过近两个月的连续作业,由自然资源部第一地形测量队承担的实景三维内蒙古建设兴安盟外业核查工作...
2025-11-05 0
文 |林时砚
编辑 | 林时砚
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国际评论,主要来分析无水核电横空出世,中国钍基技术打破全球百年困局!
多家权威媒体近期集中报道,我国在甘肃推进的钍基熔岩堆项目取得里程碑式突破,这种新型反应堆冷却完全不用水,全靠钍基熔岩高效导热。
百年核电困局:临海建站的无奈与风险
谁能想到,困扰全球核电行业百年的“用水魔咒”,被中国用“土办法”彻底打破了!
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内陆建核电站的核心难题,更让中国核电彻底摆脱了对海岸线的依赖,开启了“按需建站”的新时代。
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军,一直被视为替代化石能源的关键选择。
但过去提起核电站,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临海而建”,从国内的大亚湾到国外的福岛、切尔诺贝利,几乎所有核电站都紧紧贴着海岸线。
全球核电行业之所以执着于沿海建站,核心原因就是冷却需求。
反应堆运行时会释放巨量热量,必须靠持续不断的水来降温,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成了最优选择。
大亚湾核电站作为我国最早的大型核电项目,选址深圳大亚湾畔,就是看中了珠江口丰富的水资源。
建成至今,它每年发电量超400亿千瓦时,却也始终面临着海洋环境带来的潜在风险,台风、风暴潮等极端天气,每年都会给电站的冷却系统带来不小的考验。
更让人揪心的是海洋灾害引发的安全隐患,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的阴影,至今仍笼罩在全球核电行业上空。
当时一场9级大地震引发海啸,直接冲毁了福岛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导致反应堆堆芯熔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海洋和空气中。
这场灾难让周边数万居民被迫撤离,污染区域至今仍不适宜人类居住,核废水处理问题更是成为全球环境难题。
类似的风险并非个例,美国加州的圣奥诺弗雷核电站,曾因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多次被迫降功率运行,严重影响电力供应稳定性。
对我国来说,沿海建站的局限更突出。
我国幅员辽阔,中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电力需求持续攀升,但这些地区远离海岸线,无法享受沿海核电的红利。
过去多年,我国一直靠“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缓解电力分布不均的问题,但长途输电过程中的损耗相当惊人。
有数据显示,电力从沿海输送到内陆深处,损耗率最高可达15%以上,相当于每年白白浪费一座中型电站的发电量。
内陆建站的另一个顾虑是水污染风险,传统核电站的冷却水排放会改变周边水域的温度和水质,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如果在内陆河流、湖泊附近建核电站,一旦发生泄漏,对淡水资源的污染将是毁灭性的,这也是我国此前迟迟未推进内陆核电的重要原因。
钍基突破:中国用“熔岩”改写核电规则
就在全球都被“水冷却”困住手脚时,中国的钍基熔岩堆技术横空出世,用一种看似“土气”的方案,解决了世界级难题。
甘肃的钍基熔岩堆试验电站,是全球首个投入实际运行的无水冷却核电项目。央视新闻曾实地探访过这个电站,画面中看不到巨大的冷却水池和输水管网,取而代之的是密闭的熔岩循环系统。
钍基熔岩在反应堆内吸收热量后,温度会升高到数百摄氏度,通过特殊管道循环流动,就能高效带走反应堆产生的热量。
这种冷却方式不仅完全不用水,还自带多重安全保障。
钍基熔岩的熔点极低,常温下呈液态,就算反应堆发生故障,熔岩也会自动流入特制的安全容器中,不会发生泄漏。
相比之下,传统核电站的核燃料棒一旦失去冷却,就可能发生熔毁,引发严重污染。
更让人惊艳的是燃料更换技术的革新,传统核电站更换核燃料时,必须停止反应堆运行,整个过程要持续数月甚至半年。
期间不仅损失巨额发电量,还需要复杂的安全防护措施,成本极高。
我国某沿海核电站曾公开披露,一次常规换料期间,为了保障安全,光是周边海域的船舶管控、水质监测等工作,就投入了上千人次。
而钍基熔岩堆采用的是“在线换料”技术,不用停堆就能完成燃料更换,整个过程像给汽车加油一样简单快捷。
燃料本身的升级更是颠覆性的,钍基熔岩堆用钍替代了传统的铀燃料,我国钍矿储量极为丰富,仅内蒙古白云鄂博矿的钍储量,就足够我国使用上百年。
更重要的是,钍燃料的放射性废物产生量,只有铀燃料的千分之一,且半衰期更短,处理难度大幅降低。
国际原子能机构曾发布报告,称钍基核电技术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方案”,而中国已经率先将这份潜力变成了现实。
甘肃试验电站运行以来,已经稳定输出电力超过1000小时,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标准,没有出现任何安全问题。
这一技术突破背后,是我国科研人员数十年的坚守。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科院就组建了专门的研发团队,攻克了熔岩循环、在线换料、钍燃料提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
在最艰难的时期,团队成员甚至要在戈壁滩上搭建临时实验室,顶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开展试验。
如今,这些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
钍基熔岩堆不仅解决了冷却和燃料的难题,还具备极强的环境适应性,不管是干旱的西北戈壁,还是湿润的西南山区,都能稳定运行。
内陆核电崛起:清洁能源走进千家万户
钍基熔岩堆的成功,让我国内陆核电建设迎来了“破冰时刻”。
未来,核电站不再只能“临海而居”,而是可以建在电力需求最迫切的地方,真正实现“哪里需要电,哪里就有核电站”。
内陆建站的优势显而易见,中西部地区地质条件稳定,远离地震带和海啸风险区,能最大程度保障核电站安全。
同时,电站建在用电负荷中心,输电距离大幅缩短,电力损耗能降低到5%以下,相当于每年节省上百亿度电。
湖南、湖北、江西等内陆省份,早就对核电项目翘首以盼。这些省份工业基础雄厚,钢铁、化工等行业耗电量巨大,过去一直依赖燃煤发电,不仅污染环境,还面临煤炭运输压力。
如果建成钍基熔岩堆电站,每年可减少数千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新增上百万亩森林。
去年,江西省已经启动了首个内陆钍基核电站的前期规划工作,选址位于宜春市境内,周边是广袤的丘陵地带,地质结构稳定,且靠近用电密集的工业园区。
项目一旦建成,每年发电量将达到120亿千瓦时,能满足全省10%的用电需求,同时减少近千万吨碳排放。
对普通百姓来说,内陆核电的普及意味着更稳定、更廉价的电力供应。
过去,每到夏季用电高峰期,中西部部分地区都会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影响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
有了内陆核电站,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将大幅提升,电价也有望进一步降低。
更重要的是,钍基核电的推广,将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支撑。
我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而核电作为零碳能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钍基技术的成熟,让我国核电装机容量有望在未来十年内翻倍,成为清洁能源体系的核心支柱。
这一技术不仅造福中国,还将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全球目前有超过400座核电站,其中大部分都面临冷却系统老化、燃料处理困难等问题。
中国的钍基技术,为这些核电站的升级改造提供了可行方案。
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家已经向我国表达了合作意向,希望引进钍基核电技术。
未来,中国不仅能出口电站设备,还能输出整套技术标准和运营经验,让“中国方案”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注入动力。
从大亚湾核电站到甘肃钍基熔岩堆,从沿海建站到内陆崛起,中国核电的发展历程,正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缩影。
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每一次行业进步,都彰显着国家实力的提升。
钍基熔岩堆的成功,不仅打破了全球核电行业的百年困局,更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钍基核电还将实现更广泛的应用,或许有一天,小型化的钍基反应堆会走进偏远山区、海岛渔村,让每一个角落都能用上清洁、安全的电力。
相关文章
【来源: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_行业动态】金秋送爽,奋战正酣,经过近两个月的连续作业,由自然资源部第一地形测量队承担的实景三维内蒙古建设兴安盟外业核查工作...
2025-11-05 0
《科创板日报》11月4日讯(记者 李佳怡)随着iPhone Air的发布带动eSIM技术推广,国内三大运营商相继宣布支持eSIM手机业务。然而,这项被...
2025-11-05 0
文 |林时砚编辑 | 林时砚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国际评论,主要来分析无水核电横空出世,中国钍基技术打破全球百年困局!多家权威媒体近期集中报道,我国...
2025-11-05 0
2025年,一枚将在9月搭乘H-3火箭升空的日本HTV-X货运飞船,正成为东亚地缘博弈的新焦点。这艘看似普通的补给船在为国际空间站送去4.4吨物资后,...
2025-11-05 0
每经记者:黄鑫磊 每经编辑:魏官红“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行业正风起云涌,蕴含着历史级别的重要机遇,与宏润建设相关度最高的当属具身智能机...
2025-11-05 0
2025年11月3日,韩国庆州迎来了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首脑会议的落幕。这场备受瞩目的峰会没像往年那样在自由贸易这类“硬骨头”议题上取得突破,...
2025-11-05 2
美国政府正将其产业安全计划从芯片领域拓展至更广泛的战略资源版图。美国商务部与国防部联合宣布,将为本土稀土磁体制造商 Vulcan Elements 提...
2025-11-05 2
本网讯(记者常湘萍)10月30日至31日,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四川成都举办。本次大会以“新时代·新智媒·新融合——‘人工智能+...
2025-11-05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