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说网约车平台暴利?数据打脸了

排行榜 2025年09月24日 19:45 1 aa

最近不少网约车平台都发了通知,说要把抽成比例的上限降到27%以下。

说网约车平台暴利?数据打脸了

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挺高兴,觉得司机能多赚点了,但也有人嘀咕,27%啊,平台这利润不得上天?

但翻了些数据才发现,这里面的误会可真不少,今天就跟大家好好掰扯掰扯。

误解1:上限=平均?

首先得说清楚,大家嘴里的“抽成”,其实跟平台真正收的“服务费”不是一回事。

本来想觉得平台就是靠中间倒手赚差价,后来发现人家要管的事真不少,司机和乘客的订单得撮合,APP系统得维护,还有双方的安全保障,这些都得花钱,所以这“抽成”里其实包含了这些成本。

说网约车平台暴利?数据打脸了

而且不光网约车,你看电商平台,淘宝天猫收的佣金大概5%到8%,线下商场扣点常是15%到25%,本质上都是中间商的服务费,要是没这些,现代商业运转起来都难。

交通运输部2024年有份报告也说了,国内主流网约车平台都公示了抽成怎么算,特别强调要区分“上限”和“平均”。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做了个调研,找了5400多个司机,结果显示抽成中位数是18.8%,大部分司机抽成在18%到20%之间,超过25%的还不到千分之三。

滴滴今年开放日也放了数据,2024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才14%。

说网约车平台暴利?数据打脸了

27%的上限和14%的平均,差了快一倍,要是把这俩划等号,那可就闹笑话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张成刚教授解释过这种动态调整的逻辑,有些订单,比如司机顺路回家接的单,匹配起来容易,抽成可能高一点。

但到了下雨天或者早晚高峰,车不够用的时候,平台可能就不抽成了,甚至自己贴钱鼓励司机出车。

这么调整其实是为了平衡供需,不然高峰时段大家更难打到车。

误解2:抽成=利润?

说网约车平台暴利?数据打脸了

搞清楚抽成上限不是平均抽成之后,又一个疑问冒了出来,是不是平台拿的抽成就全是利润?这事儿,怕是得看平台的账本才知道。

每一笔网约车订单,背后要走十好几道流程,平台得给司机发高峰补贴、天气补贴,系统维护要花钱,客服和保险理赔也得掏钱,还有合规和税费这些硬性支出。

就说滴滴吧,2024年年报里写着,当年技术研发花了89亿,占营收的4.3%,客服和保险理赔加起来花了127亿,占营收的6.1%。

说网约车平台暴利?数据打脸了

这么大的投入,哪能把抽成直接当利润算?更别说滴滴之前亏了好多年,2018到2022年一共亏了1084亿,2023年才第一次赚了5亿,2024年净利润也才12.6亿,算下来净利润率只有0.6%。

不光滴滴,曹操出行今年上半年亏了3.3亿,如祺出行亏了1.2亿,这两家2021到2023年加起来亏了90亿。

艾瑞咨询有份报告说,2024年国内网约车行业整体净利润率才0.8%,比生活服务类行业的平均水平还低。

很显然,说网约车行业是暴利,真有点冤枉人家了,这行其实是脚底沾泥的苦活。

说网约车平台暴利?数据打脸了

司机收入:怪抽成?

既然平台没那么赚钱,那有人又问了,司机收入没怎么涨,是不是抽成的锅?其实翻了司机收入的数据,发现这事比想的复杂。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网约车司机月均收入7623元,在蓝领里排第二,仅次于谁我忘了,反正比外卖员、货车司机、制造业普工都高。

一线城市里,每天跑8小时以上的司机,平均月收入能到11557元。

说网约车平台暴利?数据打脸了

人社部2024年也有份报告,说网约车司机收入比制造业普工高31.4%,而且收入波动比外卖员小,外卖员月收入波动大概25%,司机只有12%。

说实话,在蓝领里能有这收入,已经算不错的了。

而且司机们对收入满意度还不低,不是因为抽成低,而是工作时间灵活,不用拴在一个地方,想多跑就多跑,想休息就休息。

那司机收入为啥没大涨?问题出在运力上。

2023年冬天开始,好多地方都说网约车太多了,供大于求。

说网约车平台暴利?数据打脸了

广州从2023年9月到2024年5月,网约车多了两万多辆,注册司机多了快一万,可日均订单反而少了两单。

上海更明显,网约车注册量涨了18%,订单却降了9%,司机单均收入也少了7.2%。

如此看来,影响司机收入的关键不是抽成,是市场上的车和单能不能匹配上。

而且网约车行业还有个隐藏作用,吸纳就业,2024年国内有3000多万网约车司机,超40%是重新找工作的人。

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时候,不少人找不到固定工作,就去开网约车过渡。

说网约车平台暴利?数据打脸了

这行业默默扛下了不少就业压力,从这方面看,它的价值可比那点利润重要多了。

总的来说,大家对网约车行业的误解,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把抽成上限当平均抽成,把抽成当利润,还觉得司机收入低是抽成的错。

但看数据就知道,这行业净利润率低得可怜,还承担着平衡出行供需、吸纳灵活就业的责任。

希望大家以后看这事,多看看数据,别光盯着一个抽成上限就下结论。

监管部门也可以和平台一起,优化一下运力调控,比如搞个供需预警系统,让司机能多接些单,乘客能好打车,平台也能可持续发展,这样才是双赢。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