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牟成梅谈AI时代的未成年人用网保护:“机器越厉害,人心越可贵”

今日快讯 2025年09月26日 13:24 1 admin

中经记者 曲忠芳 北京报道

“自《青少年网络使用安全保护条例》施行,从‘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以来,未成年人网络健康安全用网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9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经营报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5)》(以下简称“《青少年蓝皮书》”)新书发布会暨青少年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京举行,在“智能时代的未成年人用网保护”圆桌论坛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校长牟成梅如是指出。

牟成梅谈AI时代的未成年人用网保护:“机器越厉害,人心越可贵”

她举例解释,积极进展表现在一些“堵”变成了“疏”——从原来的单纯用网,转变为全方位、各种平台、各类应用的综合保护。更为重要的是,从一种自发、完全靠责任的状态,上升到了法律层面,甚至一些带有强制性。

在取得明显进步的同时,牟成梅重点强调了仍然存在甚至日益凸显的三个问题。

第一,“技术对抗”仍然存在。在牟成梅看来,所谓“技术对抗”,一方面来源于部分平台的责任感缺失,引导青少年做一些屏蔽动作,还有平台教孩子如何绕过规则;另一方面来自家长,部分家长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会用自己的账号注册或者将账号密码告知孩子,于是孩子使用成年人的账号登录网络、支付充值等,这种技术对抗现象仍然是普遍存在的。

家庭监管存在漏洞。牟成梅表示,家庭监管的漏洞导致家校的联动链条无法运转,学校教育呈现孤岛效应。“如果学校发现青少年身上有物理伤,能够去调查了解真相,如有孩子被伤害的可能性会强制报告甚至报警。但是,对于青少年用网可能遇到的不合理、心理伤害,学校却往往没法了解和调查。”她坦言,因技术对抗带来的家庭监管漏洞情况,有时是孩子和家长双方愿意的,即使学校进行调查,孩子和家长往往站在同一“战线”,学校只能告知家长孩子出现了问题、学校需要什么样的配合,但是学校并没有强制的责任和相关制度,因此家庭与学校之间无法协同。

未成年人的年龄范畴涵盖了3岁至18岁,但不同年龄阶段对用网的需求、对于AI的运用是不一样的。牟成梅指出,北京市自今年起开展“人工智能进课程”,在教学大纲中,小学主要是体验阶段,中学要适当应用,高中要有一定的使用AI来做一些青少年科技创新。从这一角度,我们意识到,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用网应该有不同的、更加精细的分级应用指导,同时内容也要更加精细化。

牟成梅基于自身的教学教育实践观察总结道:“几乎所有的青少年不健康用网现象,都是现实问题的一种转移。”所以,家庭教育相当重要。“家庭是青少年安全健康用网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也是最后一道底线。”牟成梅在现场呼吁,“机器越厉害,人与人的交往、人的内心越重要,在AI时代,教育也应该为AI立心。”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