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渝论】两江评 | 假期临近 AI旅行工具靠谱吗?

AI科技 2025年09月26日 06:08 0 aa

国庆中秋假期临近,让AI规划行程正成为不少人的出行备选,日前,多家旅游平台上线AI旅行工具。但社交平台上,“AI推荐全是网红店”“小众景点完全没提”的吐槽也随之增多,AI旅行工具的靠谱度,在假期来临之际更值得深思。

平台开发AI旅行工具,本意是借助技术力量将游客从繁琐的行程规划中解放出来。但现实中,这些智能推荐却往往将游客引向相同的网红景点、相似的打卡餐厅,形成一种新型的“算法围城”。本应个性十足的旅行体验,反而在AI的“优化”下陷入同质化困局。

推荐内容趋同的背后,是数据与算法的双重局限。AI的认知边界取决于训练数据库,而商业平台的数据往往天然向营销投入大、网络流量高的商家倾斜。那些深藏巷弄、不善网络营销的本地老店,那些不为大众所知却独具特色的小众景点,很难进入AI的推荐列表。算法追求的“热度”与“转化率”,恰恰与旅行中最珍贵的独特性和真实性形成了价值冲突。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当前AI旅行工具的设计理念过于侧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了旅行的本质价值。旅行不仅是地理位置的移动,更是精神层面的探索和成长。当我们过度依赖AI规划,实际上是将自己的判断权和探索权交给了算法。如此一来,便极有可能错失诸多旅行魅力,如在自在闲逛中邂逅意外惊喜、与当地人交流中收获别样感悟。旅行的诗意,正在于其不确定性和自主性,而这恰恰是当前AI难以理解和保留的珍贵元素。

AI旅行工具的争议,更折射出技术与商业的深层博弈。当推荐系统优先服务于商业合作、流量数据时,便会悄然重塑旅游生态。那些被算法“看不见”的商家可能面临生存压力,而旅游体验的多样性也受到威胁。这不是技术本身的错,而是商业逻辑对技术应用过度干预的结果。

破解AI旅行工具的体验困局,关键在于重构技术与人性的平衡点。平台方需建立更透明的算法机制,明确标注推荐内容的商业属性,赋予用户对行程规划的干预权。例如,某旅行APP推出的“AI初稿+人工优化”模式,既保留了智能规划的效率优势,又通过专业导游的二次审核确保内容质量。在文化体验场景,更要找准AI的“助手定位”。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AR导览系统,在提供基础讲解的同时,鼓励游客通过扫描文物触发不同学者的解读视角,“技术搭台、人文唱戏”,这种开放式设计既保证了知识权威性,又保留了探索乐趣。

此外,监管层面也应关注算法推荐可能引发的市场扭曲问题,通过指南和规范引导企业负责任地开发使用AI技术,维护旅游市场的多样性和公平竞争。

理想的AI旅行助手,应成为帮助游客深入理解目的地、实现深度旅行的桥梁。它能帮你避开堵车高峰,却会留足探索小巷的时间;能讲解文物的年代背景,更会推荐不同学者的解读视角;能对比酒店价格,还能告诉你哪家老店藏着当地人的童年记忆。

这个假期,不妨试着用AI做个基础旅游框架,但别丢了自己的探索权。毕竟,许多假期惊喜,往往藏在算法之外的那些不期而遇里。

作者:刘少华

编辑:曹叶

监制:白永茂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 liangjiangping@cqnews.net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