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摩尔定律终结者?中国团队造出新闪存,薄如蝉翼性能强劲!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10日 13:59 0 aa
摩尔定律终结者?中国团队造出新闪存,薄如蝉翼性能强劲!

如今,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智能设备,从大型服务器到随身携带的手机,都离不开小小的芯片。它们就像是现代科技产品的“大脑”,支撑着整个信息社会的高效运行。

但现在芯片发展遇到了一个全球难题:以硅为基础的技术,快做到头了。以前我们熟悉的“摩尔定律”也基本失效了,科学家们在努力找新办法,而一种超薄的“二维材料”,它只有几个原子那么厚,可能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2025年,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成果:他们成功研制出全球首颗基于“二维-硅基混合架构”的闪存芯片。这不像平时那样只是给芯片“打打补丁”,而是直接换了更先进的“地基”,为以后电脑手机的根本架构升级,铺平了道路。

摩尔定律终结者?中国团队造出新闪存,薄如蝉翼性能强劲!

什么是“二维材料”?

说起二维材料,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陌生。简单来说,它就像一张张薄到极致的纸片,厚度只有一两个原子。

别看它薄,性能却异常出色,尤其是在导电性方面,简直是天赋异禀。科学家们早就盯上了这块“璞玉”,想着要是能把它和现在主流的硅基技术结合起来,肯定能捅破芯片性能的天花板。

可理论归理论,现实却骨感得多。二维材料虽然好,但它实在是太娇贵了,一不小心就断裂、被污染。

怎么才能既保证它完好无损,又能把它精准无误地“铺”在硅基芯片上,并且能大规模、高标准地生产出来?这简直是全球科学家们共同的“噩梦级”难题。

摩尔定律终结者?中国团队造出新闪存,薄如蝉翼性能强劲!

从“破晓”到“融合”

复旦团队并没有选择走大多数人认为的“正路”,从零开始搭建一套全新的二维芯片生产线。那简直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看不到头的豪赌。

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更务实、更聪明的“逆向设计,融合集成”之路。

他们不是想着彻底取代现有的硅基芯片技术,而是琢磨着:怎么才能让二维材料成为现有硅基芯片的“超级助推器”?怎样才能让这场“跨界合作”在现有的芯片工厂里就能实现?

摩尔定律终结者?中国团队造出新闪存,薄如蝉翼性能强劲!

这种思维上的大转变,并非凭空而来。早在2025年4月,他们就发布了一个叫“破晓”的二维闪存原型器件。

这个小家伙厉害了,存储速度快得惊人,达到了400皮秒,比当时最快的存储技术还要快好几倍。但实验室里造出一个单品,距离真正能用的芯片,还差着最关键的一步,系统集成。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团队研发了一套名为“原子芯片(ATOM2CHIP)”的系统集成框架。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套超级精密的“原子级乐高”玩具:先把二维存储电路模块像搭积木一样在别处搭好,然后通过高精度的连接技术,就像搭桥一样,把它和成熟的硅基控制电路“焊接”起来。

这种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巧妙地避开了二维材料和传统硅基工艺直接兼容的那些让人头疼的难题。

摩尔定律终结者?中国团队造出新闪存,薄如蝉翼性能强劲!

从实验室到工厂

那么,这颗在实验室里诞生的“黑科技”芯片,距离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呢?

研究团队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3到5年。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他们有清晰的路线图。接下来最关键的任务,就是把芯片的存储容量从目前的演示级别,提升到百万比特(Mb)的实用级别。

摩尔定律终结者?中国团队造出新闪存,薄如蝉翼性能强劲!

一旦这个目标实现了,就意味着这项技术达到了可以商业化的“临界点”。到时候,大规模的生产就可以交给现有的芯片工厂,利用他们成熟的生产线,把第一批商用产品批量制造出来。

回过头看看历史,从第一个晶体管的问世,到第一颗CPU的诞生,中间足足经历了24年。而复旦大学的团队,正是希望通过这种“混合架构”的捷径,把原本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技术转化周期,大大缩短。

他们选择了一条看起来最难,但实际上最聪明的路——不另起炉灶,而是主动融入现有的产业生态,让这项颠覆性的技术能够“借船出海”,更快地惠及大众。

摩尔定律终结者?中国团队造出新闪存,薄如蝉翼性能强劲!

这项技术的意义,可不仅仅是发几篇学术论文那么简单。在AI计算、大数据处理无处不在的今天,我们对数据存储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像海洋一样广阔的存储容量,又要像闪电一样快的读写速度。

可现有的存储技术,往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二维超快闪存的出现,有望打破这个僵局。它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训练、高端计算设备里的“新心脏”,让数据处理效率提升好几个量级。

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它甚至可能催生出我们今天都无法想象的、全新的应用场景。

摩尔定律终结者?中国团队造出新闪存,薄如蝉翼性能强劲!

结语

复旦这个成果,关键不在于单个器件多强,而在于他们找到了一条能把前沿材料和成熟产业结合起来的路。这说明技术发展不一定要推翻旧体系,巧妙地融合现有技术同样能带来进步。

二维材料和硅芯片的成功结合,意味着我们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这项技术距离真正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已经不远了。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