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后,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奖评委邹晓冬在接受专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国科研体系面临的核心问题。作为少数几位参与诺贝尔奖评审的...
2025-10-12 0
2025 年的当下,有一组数据值得细品:本世纪以来的 25 年里,日本已诞生 22 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含 3 位获奖时为美籍者),平均每年近 1 人摘得殊荣。这一数字背后,藏着一个曾被当成 “笑话” 的往事 ——2001 年日本政府推出 “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喊出 “50 年内拿 30 个诺奖” 的目标。彼时不仅中国不少大 V 嘲讽日本 “衰落不自知”,连日本国内学者、媒体也直言其荒诞:“诺奖学者不是流水线产品,哪能靠政府计划批量生产?”
如今目标已完成近七成,反观我们,2013 年那篇刷屏的《十年后,国人获诺奖将是家常便饭!》仍言犹在耳。文中笃定 “经济强大 + 集中力量办大事,诺奖唾手可得”,2015 年屠呦呦获奖似是 “井喷前兆”,可十年过去,“家常便饭” 仍未到来。问题究竟出在哪?或许我们该跳出 “经济强则诺奖多” 的固有思维,从三位日本诺奖得主的故事里,看清科学繁荣的真正逻辑。
1949 年,二战战败后满目疮痍的日本,却迎来了首个诺奖 —— 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因 “介子理论” 独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时间点充满讽刺:日本在二战中连核科学 “门槛都没跨过”,军国政府沉迷 “精神胜利法”,广岛、长崎挨了原子弹仍懵懂无知,而研究核子理论的汤川,既没帮日本赢得战争,也没因国家战败耽误科研。
汤川的经历,恰恰戳破了一个常见迷思:不少人执着于诺奖,是默认 “多拿诺奖能兴国”,把顶尖科学家当成 “能造神兵利器的魔法师”。这种思维,一半源于晚清被 “坚船利炮” 打醒的屈辱记忆,一半受 “德国诺奖井喷伴国力崛起” 的表象误导。可细想便知:晚清积贫积弱是制度死局,洋务运动 “只学技术不学制度” 的失败早已证明,单靠科学家救不了国;而二战前科技顶尖的德国,不仅成了战败国,还因纳粹专制逼走爱因斯坦等人才,连原子弹竞赛都输得彻底。
真正的真相是:基础科学研究是全人类的事业,与 “国家武力”“短期国力” 本就是两回事。冷战时美苏再顶尖的科技,领先保质期也超不过五年 —— 因为基础理论必须发表在国际期刊供全球讨论,要么参与共享,要么闭塞落后。而决定国家科技后劲的,从不是 “有多少诺奖学者”,而是能否给学者 “不被政治干扰的自由”:苏联 “李森科案” 靠政治打压生物学者,直接导致该领域毁灭性倒退,就是最惨痛的教训。
诺奖从不是 “强国的因”,顶多是 “繁荣的果”。科学家不是魔法师,他们改变不了国家内政、民生的核心选择,反而可能被不当的制度 “击败”—— 就像苏联诺奖得主萨哈罗夫的遭遇,这一点,值得所有期待 “诺奖井喷” 的人深思。
2014 年,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因发明蓝色 LED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他出圈的不是成就,而是获奖后的 “暴论”:“日本人可能很难再拿诺奖了!” 他直言,21 世纪的日本政府嘴上喊 “科学立国”,实则不断压缩学者自由 ——“今天的日本科学家,成了学校的业务员,哪还有学术自由?”
这番话里藏着一个关键背景:中村本人正是日本 “尊重科研自由” 体系的受益者。70 年代末拿到硕士学位后,他一头扎进 LED 研究,彼时这项技术毫无前景,没人知道是 “通天大道” 还是 “死胡同”。但日本的科研机制给了他底气:只要当上助理教授,就有完全的研究自由,几乎不会被解雇;收入只看工龄、职称,与 “拉到多少科研经费” 无关;哪怕几十年不出成果,也能安心做研究。就这样,中村在实验室蹲了十几年,最终点亮了 “蓝色 LED” 这盏灯。
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的 “尊重” 不止针对 “成功的中村”:在日本,学者教授是少数能被称呼为 “先生”(而非普通敬称 “さん”)的职业,与政治家、医生、律师并列;大量学者可能一辈子没出诺奖级成果,却仍能被社会当成 “先生” 供养,不用为发论文、评职称、买房发愁。没有这个 “基数庞大的科研土壤”,单靠 “计划催生诺奖”,就像想盖金字塔却只搭塔尖 —— 空中楼阁而已。
可即便如此,中村仍吐槽日本 “变了”,而这种吐槽在日本学界并非孤例。2016 年诺奖得主大隅良典获奖后也直言:“以前日本大学有完善的经费制度,能研究自己喜欢的课题;现在却只讲效率,把学者逼成了‘打工人’。” 两位诺奖得主的批评,恰恰说明:科研自由不是 “可有可无的福利”,而是 “能出成果的前提”—— 一旦环境变得急功近利,再深厚的学术传统也会被消耗。
大隅良典的诺奖感言,比他的 “细胞自噬理论” 更动人:“我从小最大的兴趣,就是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 这句话看似无关科研,实则是对 “功利化科研” 最温柔的反驳 —— 他想告诉所有人:科学研究本质是 “开盲盒”,你无法提前知道 “这个研究有什么用”“能给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就像小时候看蚂蚁,没人会问 “这能赚钱吗”“对考大学有帮助吗”。
可如今的科研环境,恰恰少了这份 “不问功利的纯粹”。有人会问 “学这个有什么用”,有人会催 “多久能出成果”,还有人把 “为国家做贡献” 当成压在学者身上的枷锁。但大隅良典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真正的科研突破,往往始于 “无用的兴趣”—— 他研究 “细胞自噬” 时,这个领域冷门到几乎没人关注,可他就是凭着好奇钻了进去,一钻就是几十年。
日本能有 “诺奖井喷”,本质上是守住了 “尊重兴趣” 的底线:社会不会苛责学者 “研究没用的东西”,不会用 “效率”“业绩” 绑架他们的选择,更不会让他们为衣食住行发愁。就像农民种庄稼,只要水、肥、阳光到位,种子自然会萌发;科研也是如此,给学者 “免于饥寒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按兴趣研究的自由”,剩下的,其实只需要 “等待”。
罗素说:“人类最可贵的美德,就是不计成败利钝地追求真理。” 这句话放在科研领域再合适不过。现代科技研究,往往需要学者投入毕生精力,却未必能看到成果。此时,社会的态度就成了关键:是嘲笑 “不切实际”,还是尊重 “这份执着”?是把学者当成 “为国争光的工具”,还是当成 “追求真理的人”?答案,就藏在日本 25 年 22 个诺奖的数字里。
回望日本的 “诺奖之路”,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 “大招”,无非是做到了 “尊重” 二字:尊重学者的自由,尊重无用的兴趣,尊重 “人” 本身的价值。哪怕这样,日本的诺奖得主们仍在不断呼吁 “做得不够”—— 这种 “永不满足的尊重”,才是科学繁荣的核心密码。
我们期待 “诺奖井喷”,本质上是期待中国科技的崛起。但请记住:科技崛起不是 “计划出来的”,也不是 “经济堆出来的”,而是 “尊重出来的”。当社会不再问 “这个研究有什么用”,而是问 “你对什么感兴趣”;当学者不用为发论文、评职称焦虑,能安心 “蹲实验室十几年”;当 “人” 不再是 “强国的工具”,而是 “繁荣的目的”—— 到那时,“诺奖井喷” 或许会水到渠成。
毕竟,所有伟大的科学成就,最终都源于对 “人” 的尊重,对 “真理” 的敬畏。这一点,与国家大小、经济强弱无关,只与我们如何看待 “科学”、如何看待 “人” 有关。
相关文章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后,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奖评委邹晓冬在接受专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国科研体系面临的核心问题。作为少数几位参与诺贝尔奖评审的...
2025-10-12 0
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本司针对手游进行,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 1、软件助手是一款功能更加强大的软件!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 2、自...
2025-10-12 0
2025 年的当下,有一组数据值得细品:本世纪以来的 25 年里,日本已诞生 22 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含 3 位获奖时为美籍者),平均每年近 1...
2025-10-12 0
最近美国出了个挺炸的事儿,参议员伯尼・桑德斯刚发了份报告,直接说未来十年里,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可能要干掉美国差不多1亿个职业岗位。说实话,这数字听着...
2025-10-12 0
亲,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10-12 0
每经记者:王晶 每经编辑:张益铭在生成式AI(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浪潮中,智能手机正成为AI落地的关键阵地。从苹果推出Apple Intelligen...
2025-10-12 0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10-12 0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西安奕材(688783)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硅片搬运方法和装置”,专利申请号为CN20241178...
2025-10-12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