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地震。10月13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电子学》刊登北京大学团队的论文,宣告一款基于阻变存储器的模拟矩阵计算芯片横空出...
2025-10-17 0
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地震。10月13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电子学》刊登北京大学团队的论文,宣告一款基于阻变存储器的模拟矩阵计算芯片横空出世——算力较当前顶级数字处理器提升百倍至千倍,精度却能与数字计算媲美。这不是简单的性能迭代,而是对美国算力封锁逻辑的釜底抽薪:当英伟达的GPU还在靠先进制程堆砌性能,中国团队已让被视作“老旧技术”的模拟计算重获新生,直接开辟出一条绕开封锁的新赛道。
要理解这个突破的价值,得先看清全球算力竞争的“棋盘”。当下,AI大模型训练、6G通信信号处理,本质上都是在解复杂的矩阵方程——就像用计算器算万亿道数学题,算力就是“计算器的速度”。而全球高端算力的“计算器”,基本被美国英伟达垄断:从A100到H100,每一代GPU都靠5nm、3nm先进制程堆晶体管,确实能满足高端需求。但这套逻辑有两个致命漏洞:
一是“存储墙”困局。数字计算的“数据”和“计算”是分开的,就像厨房和餐厅隔了条走廊,厨师(计算单元)要食材(数据)得来回跑,90%的时间都浪费在传输上。英伟达GPU再强,也逃不过“跑断腿”的效率瓶颈,速度越快、能耗越高,一个AI大模型训练下来,电费能买几套豪宅。
二是被当“封锁工具”。美国把高端GPU当“数字核武器”,从限制出口到断供算力服务,层层加码就是想卡中国AI和高端制造的脖子。企业抢GPU抢破头,科研机构算力排队等几周,这不是市场竞争,是技术霸权下的“人为饥荒”。
很多人不知道,模拟计算曾是计算机的“初恋”。早年间,它直接用物理定律做并行运算——就像用尺子量长度,不用一个个数刻度,天生速度快、耗电少。但它有个致命缺点:精度太低。数字计算用0和1“记账”,错了能修正;模拟计算靠电压、电流“估摸着算”,算复杂任务就像用竹尺量头发丝,误差越积越大,还没法扩大规模。后来数字计算靠“精准记账”赢了,模拟计算被贴上“老旧技术”标签,扔进了历史角落。
如何让模拟计算“既准又能扛大活”?这成了全球科学界的“世纪难题”。美国斯坦福大学试过用新材料提升精度,欧洲IMEC实验室想靠算法修正误差,折腾了十几年,要么精度提上去了规模上不来,要么规模够了误差大到没法用。谁也没想到,这个被欧美顶尖实验室卡住的“死结”,被中国团队用“融合创新”解开了。
北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孙仲团队没走“跟着数字计算堆制程”的老路,而是给模拟计算搭了个“新骨架”:新型信息器件+自主设计电路+经典算法,三者融合成基于阻变存储器阵列的“全模拟矩阵方程求解器”。这套组合拳打在哪?
第一步是“快速估算+反复修正”。就像解数学题,先凭经验写个近似答案,再用公式一步步验算细化。团队发明的“迭代优化算法”,让芯片能自己“检查作业”,算完一遍就修正误差,16×16矩阵算10次,误差低到几乎可以忽略——这可不是简单的“凑答案”,是让模拟计算有了“自我修正能力”,精度直接追上24位定点数字计算。
第二步是“块矩阵计算法”。单个芯片算力再强也有上限,团队让多个芯片像搭积木一样协同工作,你算左上角、我算右下角,最后拼起来就是完整答案。这招直接打破规模限制,以前模拟计算只能算“小应用题”,现在能解“奥数大题”,128×128矩阵吞吐量直接冲到顶级数字处理器的1000倍以上。
最关键的是,这套技术不依赖最顶尖的光刻机。阻变存储器的制造工艺成熟,现有产线稍作调整就能生产,完美避开美国在5nm、3nm制程上的封锁。美国想靠“卡制程”锁死中国算力,北大团队直接“换了辆车”,在模拟计算的赛道上踩了油门。
光说技术创新不够,得看实际“战斗力”。拿英伟达顶级GPU对比,这款模拟芯片的“成绩单”堪称“降维打击”:
精度上,24位定点精度的矩阵求逆,误差和数字计算“几乎没差别”。以前模拟计算算AI模型参数,误差能差出几个数量级;现在算6G通信的信号处理,3次迭代就能恢复图像,误差率和32位数字计算一模一样,实时处理完全没问题。
算力上,32×32矩阵求解,性能超过高端GPU单核;128×128矩阵,吞吐量是顶级数字处理器的1000倍以上。什么概念?英伟达GPU算一天的任务,它1分钟干完。企业搞AI训练,以前要等几个月的模型,现在几天就能跑完;6G基站处理海量信号,不用再担心“延迟卡顿”,实时响应成了标配。
能耗上,相同精度下能效比传统处理器高100倍。一个中型数据中心一年电费上亿,用上这款芯片,电费能砍到零头,相当于每年多赚几个“小目标”。对企业来说,这不是“省电费”,是“降成本、提速度”的双重红利。
这个突破的意义,远不止“造了款好芯片”。它标志着中国在算力领域从“追随者”变成了“规则制定者”。
美国一直想通过垄断先进制程和高端GPU,把中国锁在数字计算的“跑道”上,让我们永远追着它的尾灯跑。但北大团队直接“换了赛道”——模拟计算这条被欧美放弃的路,被中国团队铺上了“高速公路”。这不是“弯道超车”,是“换道领跑”:你在数字计算赛道修收费站,我直接在模拟计算赛道建了条免费高速,还比你快1000倍。
更重要的是,它补上了中国在AI和6G领域的“算力短板”。AI大模型训练缺算力?这款芯片让训练效率提升百倍;6G通信需要实时信号处理?它3次迭代就能搞定。以前我们谈“算力自主”,总怕被制程卡脖子;现在有了模拟计算这条新路径,不用看美国脸色,也能把算力攥在自己手里。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这款芯片什么时候能量产?孙仲团队已经透露,正在推进技术产业化,目标是尽快让实验室成果落地。一旦量产,它将像一颗“算力原子弹”,在三个领域引发连锁反应:
一是数据中心“节能革命”。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占比超3%,用这款芯片,能耗砍到1%以下,既环保又省钱,企业没理由拒绝。
二是AI产业“降门槛”。中小公司不用再抢昂贵的GPU,用低成本模拟芯片就能搞模型研发,AI创新会从“巨头游戏”变成“全民竞赛”。
三是6G通信“加速跑”。5G时代我们追着国际标准跑,6G时代有了这款芯片的实时算力支撑,中国完全有能力主导下一代通信标准。
当美国还在靠技术霸权“筑墙”时,中国团队用“换道创新”撕开了口子。这款模拟矩阵计算芯片的突破,不是偶然的“灵光一闪”,是中国科研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能力”的必然结果。它证明:技术封锁只能倒逼创新,而创新的方向,永远不在别人设定的赛道上。
未来,我们不用再问“能不能买到GPU”,而是要思考“如何让更多‘中国芯’跑在新赛道上”。当模拟计算的“高速公路”铺上中国技术的“沥青”,全球算力霸权的改写,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相关文章
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地震。10月13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电子学》刊登北京大学团队的论文,宣告一款基于阻变存储器的模拟矩阵计算芯片横空出...
2025-10-17 0
全球芯片代工一哥台积电,近日发布了史上最强的三季度报表。数据显示在2025年Q3这三个月里,台积电的营收为9899.2亿新台币(约2300亿元人民币)...
2025-10-17 0
文|耳东东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和结尾10月12日,荷兰政府宣布对中国半导体公司安世半导体实施冻结措施。冻结了其资产和知...
2025-10-17 0
现在人们打棋牌麻将谁不想赢?手机微乐麻将必赢神器但是手机棋牌麻将是这么好赢的吗?在手机上打棋牌麻将想赢,不仅需要运气,也需要技巧。掌握的棋牌麻将技巧就...
2025-10-17 16
IT之家 10 月 17 日消息,日经亚洲(NIKKEI Asia)昨日(10 月 16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微软正酝酿供应链大迁徙,计划最早从 20...
2025-10-17 0
作为一名每天面对电脑搬砖的“牛马”来说,在电脑屏幕前的时间早已远超其他。在我深夜赶工作PPT、或者是修图码字的时候,面对的桌面,肯定是要赏心悦目一些,...
2025-10-17 0
9月23日-26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承办的“AI赋能科技馆——科普内容传播训练营”在合肥举办。来自全省科技馆共40余名学员...
2025-10-1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