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从“一五”工程到“大国重器”:河南制造的时代回响

AI科技 2025年10月21日 00:41 0 aa
从“一五”工程到“大国重器”:河南制造的时代回响

在中信重工(原洛阳矿山机器厂)的厂史馆内,一台1956年由东德制造的摇臂钻床静静地立在展厅,机体上斑驳的字样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台摇臂钻床曾承担了新中国第一台直径2.5米双筒卷扬机的关键加工任务,之后,这台卷扬机在有着“中国第一民族煤矿”之称的观音堂煤矿服役近半个世纪。2007年,当它退役时,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出海”大潮正席卷全球。

从“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中的多个重大项目落子河南,到如今“大国重器”的精密齿轮在寰宇间铿锵运转,这条自主发展实业之路,发出了穿越时代的历史回响。2025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轴集团”)考察时指出:“我们坚持走自主发展实业的道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工业、制造业,这条路是走对了!”

从计划经济的宏大叙事中走来,在市场与资本的大潮中蜕变,洛轴集团、一拖、郑煤机、中信重工……他们正是河南制造业乃至我国实体经济突围的微缩样本:一边是坚守实业、自主攻坚的产业脊梁,一边是金融活水、制度创新赋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二者的交融与共振,共同写下中国制造业全球化突围的“河南方案”。

国企改革:断臂求生的艰难蜕变

将时光拉回70多年前。1953年,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156项重点工程肩负着“装备中国”的使命。洛阳涧西,这片曾经的滩涂地迎来了洛阳矿山机器厂的建设者,其中就包括31岁的焦裕禄。档案记载显示,这位后来的“县委书记的榜样”时任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之后,他和工人们一起在缺乏大型施工设备、生活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在荒芜的涧河滩上建起了中国矿山装备的雏形。

中信重工党史馆讲解员李卉苒指着一张泛黄的资料介绍,当时,焦裕禄坚持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将大部分补贴用于购买技术书籍。在苏联专家援助下,焦裕禄带领职工们研制出新中国首台直径2.5米双筒卷扬机,为新中国的矿山开采提供了关键设备。二十世纪80年代,这里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基地,高峰时期产品覆盖全国80%以上的大型矿山。

“从‘计划调拨’到‘全球接单’,我们走了几十年。”中信重工有关业务负责人指着一张上世纪90年代的老照片说,1993年,洛阳矿山机器厂并入中信集团,更名为中信重型机械公司。在中信集团大力支持下,通过改制分流,企业实现轻装上阵。此后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当时冠以“行业最高水平”“全世界仅有”等名号的一大批先进设备,快速提升了装备制造水平。

2008年,中信重型机械公司改制为股份制公司(中信重工);2012年,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得以募集资金31.99亿元。目前,企业拥有国内领先、全球稀缺的高端重型机械加工制造能力,可以为全球大型矿山提供定制化装备,曾为海外铁矿项目研制直径12.2米大型高效智能化自磨机,并获得“重型机械世界之最”科技创新成果认定。

如今,中信重工以其硬核科技实力铸就了一系列“大国重器”:从支撑“神舟”系列飞船巡天,到助力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从打造大型矿山装备到突破“轧机之王”技术壁垒。中信重工的全球网络已覆盖南美、非洲、欧洲,通过打通全流程数据链,产品研发效率提高30%、研发周期缩短20%、设计差错率降低15%,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

与中信重工一样,计划经济的光环褪去后,不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功勋企业陷入困境。2004年,洛轴集团资不抵债,连员工工资都难以按时发放。“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甚至考虑过整体出售给德国企业。”洛轴集团一位老员工说。

转折始于2016年的三项制度改革。洛轴集团打破了干部终身制,推行竞聘上岗,中层干部任期从“铁饭碗”变成有任期有考核,实行“淘汰制”;一线工人的薪酬与产量、质量直接挂钩,技术能手的工资超过了部门经理。“很快,车间里以前磨洋工的现象彻底消失了。”一位老员工坦言,那场改革像一场“刮骨疗毒”,让老国企重新找回了活力。

郑煤机的转型同样颇具传奇性。这家1958年诞生的煤矿机械企业,经历了多次风风雨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企业因煤炭行业低迷濒临破产,资产负债率一度飙升至117%,职工工资拖欠8个月,10年的医药费都无法报销,处于半停产的艰难境地。

2006年,郑煤机启动股份制改革。与此同时,企业推行“干部制度、分配制度、用工制度”三项改革: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2010年8月3日,郑煤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18亿元。“之前我们研发综采支架,只能在旧设备上修修补补。”一位业务负责人说,“上市后,我们建起了煤机智能研发中心,研发投入占比也翻了一番。”

在2012年达到巅峰后,郑煤机遭遇行业寒冬,销售收入从102亿元一度降至30多亿元。“当时我们的液压支架订单减少了70%。”郑煤机董事会秘书张易辰回忆道,2016年,企业决定跨界并购,用16.5亿元现金收购美国亚新科集团。对此,内部也有不同的意见。

这条“第二曲线”对不对?时间给出了答案。如今,郑煤机的汽车零部件业务年收入已达200亿元,与传统煤机业务平分秋色。“我们收购的德国博世电机事业部,让我们掌握了一些先进技术,现在给全球供货。”张易辰指着展厅墙上的全球地图,上面标注着17个国家的28个生产基地。

来自中原腹地的“大国重器”,正在走上世界舞台,与老牌工业巨头们的产品同台竞技。

中国制造:从性价比之选到领跑全球

中国制造规模庞大,这一优势几乎无人质疑。但是,技术参差、附加值低,也成为我国制造业长期发展的痛点。没有外国老牌工业巨头“靠谱”的偏见依然存在于市场的认知中。

洛轴集团就曾深受其苦。曾经,盾构机主轴承技术被国外死死攥在手里,全球仅几家公司掌握核心技术。洛轴集团研发团队千辛万苦研发出产品,却在市场上碰了壁。“就算不要钱,我们也不敢用。”洛轴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刘明辉记得当年企业推销盾构机主轴承时被拒的窘迫,“盾构机是天价家伙,要是钻到半路‘趴窝’,谁扛得起这个责任?”

为了撬开市场的大门,洛轴集团从检修服务做起:先换个小滚子试试,再换套保持架看看,整整4年,他们像打磨璞玉般雕琢产品,终于让客户敢把整台盾构机的“关节”交给洛轴集团制造。

如今,洛轴集团的盾构机主轴承已实现从3米级到12米级的跨越,可靠性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水平,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完全自主化生产。“当年把我们拒之门外的客户,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铁粉’了。”刘明辉笑着说。从借助外国援助起步,到今天依靠自主创新,洛轴集团已掌握了航空发动机轴承、轨道交通轴承等核心技术。

洛轴集团的焕发新生,何尝不是观察中国的一个样本?从一穷二白起步,到如今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领跑全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昔日担心“掉链子”到如今赢得国内外客户点赞,这样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深处的煤矿,郑煤机的智能液压支架正在作业。与传统设备不同,这套系统能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煤层压力,自动调整支撑力度。“以前这里用的都是久益环球的设备,我们花了3年才打开市场。”郑煤机分管国际市场的副总经理张新红回忆,2016年,郑煤机首次进入美国市场之前,美国客户普遍对中国制造持怀疑态度,郑煤机面临着从“零”到“一”的困境。时至今日,郑煤机的海外业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郑煤机海外订货额达7.75亿元,同比增长137%。

金融护航:鏖战全球的隐形助力

发展之路从不平坦。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当下,回首中国工业化来时路,让人感慨:是什么造就了沧桑巨变?

原因有很多,但金融工具的创新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必不可少。针对制造业企业的不同需求,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多样化产品。国家开发银行对中信重工的西藏矿业装备研发项目给予了优惠利率贷款支持,为西部高海拔地区矿业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装备保障;中国信保为郑煤机俄罗斯、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项目提供的出口信用保险,覆盖了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招商银行利用线上化、数字化优势,为洛阳轴承集团长期提供保函线上化闪电开业务,已办理保函业务超200笔,累计金额达3600余万元……

在跨境金融方面,河南企业享受到了便利化政策红利。通过跨境人民币专用账户,中信重工近3年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大幅增长,有效规避了汇率风险。“现在我们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易都在积极推进使用人民币结算。”中信重工财务负责人说。

不仅这些国企本身,其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也正在成为受益者。《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政策层面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或引入“脱核”类供应链信贷产品,基于核心企业财务情况、产业链发展状况、交易信息等大数据对名单内企业开展预授信、批量授信,发放信用贷款,缓解核心企业确权难、链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这些供应商多是中小微企业,以前很难从银行贷款。”中原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龙头企业的应付账款数据,银行可以为供应商提供纯信用贷款。

更为系统化的金融支持来自上市。“股份制改造是我们迈向市场化道路的重要一步。”张新红表示,“我们通过资本市场筹集了大量资金,将这些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和市场拓展,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入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我们建立了更加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无独有偶,在中国一拖的发展过程中,上市‌‌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7年5月,在重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拖拉机等资产和业务的基础上,一拖股份正式设立,仅过去一个月,作为中国第一家农机企业,中国一拖登陆港股市场。完成股份制重组改造和H股发行上市后,一拖股份承接资金助力,发力农机市场,相继完成了履拖技改、大轮拖及中轮拖能力建设项目以及体制机制转换和调整,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

2012年8月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内,随着铜锣声响,中国一拖完成“A+H”资本架构的最后一块拼图。

“对于一拖股份来说,这仅仅是又一个新的起点。”中国一拖国际业务相关人员表示,一拖股份坚持资本市场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利用A股募集资金,重点实施新型轮式拖拉机核心能力提升、大功率农用柴油机等项目,为企业未来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2013年,一拖股份分两期发行企业债券筹集资金15亿元;2020年,向中国一拖定向实施募集资金7亿元A股增发。

“从‘筹到钱’到‘用好钱’,经过20余年资本市场的历练,一拖股份管理团队对于资本市场有了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中国一拖上述工作人员说,利用A股募集资金,中国一拖加快动力换挡关键制造技术的掌握和商品化进程。2014年,东方红动力换挡产品实现小批量商品化,2016年各型号动力换挡拖拉机小批量生产达到了4000余台……

未竟之战:破除高端领域进口依赖

尽管取得显著成就,但从“走出去”到“走上去”仍面临诸多挑战。

“老牌工业巨头们的专利和配套方案传承了近百年,我们还在追赶中。”一位大型国企的技术主管坦言,在高端领域仍难言已破除进口依赖,人才争夺战也愈演愈烈。

面对挑战,河南制造企业已经开始新一轮布局。郑煤机在上海张江设立研究院,吸引高端人才,研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中信重工正在申请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专项贷款,加快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项目建设,推动矿山装备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洛轴集团则制定了“2023年实现营收150亿元”的目标,计划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扩大高端轴承产能。

在此背景下,企业对金融支持有着更高的期待。有企业希望银行能提供更灵活的汇率对冲工具,也有企业希望出口信用保险能提高对新兴市场的承保比例。

金融机构正在回应这些需求。例如,针对中信重工对外业务量大、种类复杂的特点,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指导经办银行中原银行、建设银行组建专业团队,为其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服务,同时围绕企业的贸易融资、跨境项目融资等需求,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此外,还有一些综合的金融业务。“在企业境外项目方面,2023年以来,建设银行共开立境外保函50余笔,并以保函业务为切入点,开展‘嵌入式’服务,配套出口卖方信贷、中国信保出口项目保险等综合解决方案,满足企业多元化的跨境金融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有关业务负责人说。

从苏联图纸支持下的开荒建设到股票交易所的锣声中上市——在这条融合改制与金融的双轨道上,河南制造正书写着自己的全球突围史。暮色中的涧西区,苏联式厂房屋顶折射着夕阳,新下线的风电轴承即将发往港口。一位见证了多年改革的工程师感慨:“中国制造正在走入新的时代”。

从“一五”工程到“大国重器”:河南制造的时代回响从“一五”工程到“大国重器”:河南制造的时代回响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马梅若 王笑

编辑:刘能静

邮箱:fnweb@126.com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