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江苏中天伯乐达变压器有限公司,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整体式叶片型油浸式变压器及温度控制方法”专利获授权。摘要显示...
2025-10-21 0
我国首次在地球最北端的冰封极地海域完成载人深潜
前不久,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此次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
在“雪龙2”号船的保障支持下,“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与极地考察事业正式迈入“全海域作业”的新阶段。
今年7月,我国首个极区载人深潜航次正式启航。8月上旬,“雪龙2”号与“深海一号”船在北冰洋相遇会合,随后,“深海一号”顺利驶入作业工区,“蛟龙”号开启北极首潜。
这是“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继南海海试之后正式进入极区作业,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首次实现双潜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显示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首潜成功只是开始,在这个航次,更多“全球首次”在极区海域接连诞生,水声通信、精准定位等技术难题被一一攻克。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表示,此次“蛟龙”号实现首次中国载人深潜极地冰区下潜,将中国载人深潜由“全海深”向“全海域”突破,代表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
中国北极探测打出硬实力“组合拳”
这次北极科考成为极地与深海融合探测的“新样板”。
在北冰洋北纬75°以上的高纬海域,科考船相互协作,一边破冰开辟作业区域,一边同步收集海洋水文、水体化学、海冰环境等关键数据,让数据可比性大幅提升,更填补了北冰洋高纬区域多项关键环境参数的观测空白,为后续海冰与海洋环境预测预报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双船协同,“全天候、准实时监测”也让这次科考更具“洞察力”。考察队在高纬冰区布下多类冰基、海基无人观测设备,如同“深海哨兵”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工作。
极区深潜装备改造
为“蛟龙”穿“冰甲”
在北极,零下严寒、浮冰密布、地磁异常,每一项都是对深潜装备的“极限考验”。为了让“蛟龙”号和“深海一号”能安全作业,科研团队提前“量身定制”多项改造,让中国深潜装备拥有了应对极区环境的“专属技能”。
“蛟龙”号的改造首先就是“抗寒升级”,团队通过无数次低温试验,让“蛟龙”号的液压系统、钛合金部件、锂电池都能在极寒环境中稳定工作。
为保障通信畅通,“深海一号”的通信导航设备全部升级,即便在极区浓雾、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也能与“蛟龙”号保持稳定联系。
本次科考获得大量有价值的科学认知
通过对调查海域高清影像资料的AI识别,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差异显著,可能与海底地形地貌及水深有关,获得的数据和资料为绘制极区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图谱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强有力支撑。
发现了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多个相近的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表明调查区可能存在历史性的冷泉喷发,为北极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甲烷运移通道研究提供关键信息。
通过载人潜水器精细调查,有效提升人类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等方面的科学认知。
从“盼熊来”到“怕熊来”
——北极科考防熊记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但是,当进入冰上作业时,队员无不从“盼熊来”转为“怕熊来”。因为熊的出现,不仅影响冰上作业,而且威胁到队员的人身安全。冰站作业期间,一场防熊、观熊、驱熊“大戏”在北冰洋高纬度地区持续上演。
7月18日,“雪龙2”号刚过北极圈,考察队便为全体队员安排了一场猜熊比赛。根据北冰洋海冰分布,“雪龙2”号将于7月20日进入冰区。
7月27日11时34分,驾驶台值班船员祝鹏涛、胡天赐发现本航次第一只北极熊,队员闻讯后迅速赶去观熊。
8月23日,“雪龙2”号到达第一个短期冰站作业点。冰站作业区域是北极熊捕食区,冰上作业队员的人身安全受到潜在威胁,防熊成了冰上安全作业的重要一环。对此,考察队详细拟定防熊预案,并召开冰上作业和防熊动员大会。
8月26日,“雪龙2”号到达北纬88度40分,开始为期6天的长期冰站作业。
8月30日23时16分,驾驶台值班船员贾沛楠查看船舶周围动态时,发现1只北极熊妈妈带着2只熊宝宝出现在船左舷后方约1海里处。3名特殊“访客”来到船边,首先绕船一周,进行全方位的“敌情”侦察。熊妈妈时而发出威胁的吼叫声,时而站直身子四处瞭望,小熊们则满怀好奇心,看到冰面上的每一面小旗、每一台设备,都感到新奇并玩耍一番。近距离绕船一周后,熊妈妈带着熊宝宝又将范围扩大,将船附近布放好的浮标一一侦察。熊在了解船况和队员,队员则近距离围观熊的一家。
8月31日上午,考察队用敲锣和无人机进行震慑和驱离也无济于事。熊们玩累了,便到距船稍远处的冰脊睡大觉,致使考察队员无法正常下冰作业。午后,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16时10分,直升机起飞驱熊。“为确保不过分惊吓到北极熊,直升机保持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以缓慢的速度对其进行驱离。约一小时后,北极熊跑到了离船约5公里之外的区域,我们于是返回。”机长杨佃良说。记者在直升机上看到,母熊时而快速奔跑,时而回头张望。两只小熊紧跟熊妈妈身后,个头稍大的小熊有时跑到大熊的前面,体型稍小的小熊则时而紧跟母熊、时而与母熊并肩奔跑。
在直升机驱熊过程中,考察队一面加强瞭望,一面下船到冰上作业。作业完成后,北极熊一家三口再次回到船边,为考察队“送行”。
“蛟龙”潜冰洋
创新开展北极深海生物调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日前在北极顺利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看到了一个丰富多样的海底动物世界,采集了高完整度的深海生物样品。同时,创新开展北极深海生物调查,探索了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研究的新方式。
获取高完整度的北极深海样品
“蛟龙”号在北冰洋开展载人深潜科考作业,既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任务的主要内容。
“‘蛟龙’号采集了大量的岩石、沉积物和海水样品,获得了海蛇尾、海葵、海鞘、海蜘蛛等生物样品。”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梦娜说,“蛟龙”号载人深潜获取的高完整度的生物样品,既丰富了我国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也有利于后续形态鉴定和科学研究。
深潜海域生物多样性较高
“蛟龙”号曾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载人深潜。与之相比,北冰洋纬度高、气候寒冷,“蛟龙”号所见北冰洋的生物分布情况如何?
此次在北极驾驶“蛟龙”号下潜作业的潜航员傅文韬、齐海滨和赵晟娅告诉记者,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比,“蛟龙”号所见的北冰洋调查海域生境独特,普遍呈现出底栖生物密度大、个体小、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特点。此外,不同地质环境的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记者检视“蛟龙”号拍摄的北极深海影像资料看到,海蛇尾、海百合、海星、海葵、鱼类、虾类等比较常见,没有看到常见于深海海山或深海平原的珊瑚和海参等底栖生物类群。
无需采样实现深海物种形态鉴别
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首席助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深海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李德威介绍,此次北极生物调查的一大创新,是实践了基于人工智能(AI)识别技术的深海生物原位检测模式。突破传统调查局限,无需采样实现深海物种形态鉴别,再结合岸基的环境DNA分子验证,实现智能化和高效化地识别与鉴定底栖生物。
此次科考除了“蛟龙”号在北极冰区下潜,无人潜水器还拍摄了“蛟龙”号取样的视频,也拍摄了丰富的深海生物视频。 综合央视、新华网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文章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江苏中天伯乐达变压器有限公司,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整体式叶片型油浸式变压器及温度控制方法”专利获授权。摘要显示...
2025-10-21 0
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在地球最北端的冰封极地海域完成载人深潜前不久,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
2025-10-21 0
证券之星消息,扬杰科技(300373 10月18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投资者提问:公司芯片有没有汽车方面的应用扬杰科技回复:您好。...
2025-10-21 0
双11的转型预示着电商行业从单纯追求GMV到构建可持续品牌价值的战略转变,10月7日,快手率先启动双11预售;抖音电商紧随其后在10月9日0点开启;1...
2025-10-21 0
8月底我见着个制片人,他一开口就惊着我了,说现在小屏和大屏的比值都到1:1了。本来我还觉得,现在谁还天天守着电视啊?手机刷视频多方便,连电视台的人都常...
2025-10-21 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祝瑶作为下半年重要的消费节点,2025年双11已全面启动。第17个天猫双11,会有什么新变化?如何在存量时代拉动新增长,成为行业面...
2025-10-21 0
从前沿的AI影像设备到巧妙的急救神器就在我们高淳一批“硬核”医疗产品正漂洋过海成功抢滩国际市场这些企业凭什么能乘风破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医疗...
2025-10-21 0
别再被传统监控坑了!这组对比扎心了作为后端开发,你是不是早就受够了传统监控的 “鸡肋操作”?上线前配置一堆监控指标,看似数据满满,可一旦线上微服务出问...
2025-10-21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