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新闻速递|Gartner: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乐聚机器人获融资

AI科技 2025年10月23日 05:03 0 admin

1、Gartner发布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新闻速递|Gartner: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乐聚机器人获融资

近日,商业与技术洞察公司Gartner发布企业机构需在2026年重点关注的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新闻速递|Gartner: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乐聚机器人获融资

Gartner研究副总裁高挺(Arnold Gao)表示:

“2026年对技术领导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变革、创新与风险将在这一年以空前的速度发展。2026年的各项重要战略技术趋势将密切交织,折射出一个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高度互联化世界的现实图景。在这样一个世界,企业机构必须推动负责任的创新、卓越运营和数字信任。这些趋势不仅代表了技术变革的方向,还是促进业务转型的催化剂。今年不同于以往的一点是变革速度——这一年涌现的创新成果远超以往。由于下一轮创新浪潮已近在眼前,只有当下采取行动的企业才能应对市场波动和决定未来数十年的行业走向。”

以下是2026年重要战略技术趋势。

新闻速递|Gartner: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乐聚机器人获融资

两年趋势对比一览

新闻速递|Gartner: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乐聚机器人获融资

综合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Gartner战略技术趋势的几个关键演进方向:

  • AI走向深化与融合:2026年的趋势显示,AI不再是孤立的技术,而是成为所有技术战略的核心。其发展重点从基础模型转向规模化、专业化(DSLMs)和协同化(多智能体系统) 的应用。同时,AI与物理世界的结合(物理AI)也更为紧密。
  • 从「构建能力」到「安全运营」:2025年的趋势提出了许多前沿概念(如空间计算、神经增强),像是在绘制一幅未来的蓝图。而2026年的趋势则更像一份落地实施指南,重点关注企业在大规模应用AI和数字化技术时,必须解决的安全、信任、合规和运营问题,例如针对AI的特定安全平台、数据溯源以及地缘政治考量。
  • 「防患于未然」成为安全新范式:无论是应对AI模型自身风险的AI安全平台,还是通过数字溯源技术从源头保障信息真实性以对抗虚假信息,或是更主动的前置式网络安全,都表明企业的安全策略正整体向预防和内生 转变。

文章来源 :Gartner


2、具身智能企业乐聚机器人完成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多家机构联投

10月22日,具身智能企业乐聚机器人宣布完成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深投控资本、深圳龙华资本、前海基础投资、石景山产业基金、东方精工、拓普集团、中信金石、中证投资、道禾长期投资、盛奕资本、联新资本、探针创投、合肥产投、玖兆投资及中美绿色基金等多家机构联合投资。

本轮融资将用于强化核心技术研发、深化产业链布局、完善产业应用场景,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迈向大规模量产与多元化场景应用的新阶段

新闻速递|Gartner: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乐聚机器人获融资

图 | 乐聚机器人家族

技术研发方面

公司将持续探索Model-Based与RL算法深度融合的“小脑”运控系统及匹配产业需求的“大脑”模型。持续开展与哈工大、北京大学、北京通研院、北京智源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山东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合科研攻关。

产业链布局方面

公司陆续投资了泉智博(一体化关节)、立聚动力(电机)、灵心巧手(灵巧手)、刻行时空(数据平台)、具脑磐石(具身大脑)、具识智能(操作系统)等上下游企业。同时,与东方精工联合打造了大规模人形机器人产线;与和而泰东方精工联合成立人形机器人控制器公司;与海晨股份联合成立生产物流场景解决方案的合资公司。

场景应用方面

公司将持续围绕科研、商服、工业、家庭等场景进行产业化落地。目前已与华为、腾讯、火山引擎、阿里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荣耀、中国一汽、中兴通讯、巨一科技、南方电网、海信、海尔、润泽集团等40余家生态伙伴展开广泛产业应用探索。

乐聚机器人是最早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国内公司之一。核心团队方面,早在2013年,团队就已经形成,专注于机器人结构和运动能力的研发。目前团队成员分布于深圳和哈尔滨,核心技术人员多由来自哈工大计算机、机械、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硕士和博士。

三位创始人皆来自哈工大。董事长兼CTO冷晓琨,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任哈工大研究员,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主持各类研发项目共36项,主持编写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关教材5本,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30余项,申请软件著作权26项。联合创始人兼CEO常琳,同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在校期间,常琳曾担任智能机器人俱乐部 队长一职,并荣获全国机器人锦标赛(FIRA)一等奖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中 美青年高峰论坛并受到美国前总统卡特接见。2018年被评为腾讯AI加速器首期AI先锋。联合创始人兼COO安子威,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专业,负责乐聚机器人运营及商业化拓展,曾任某大型投资公司投资经理,专注高端制造和机器人领域。

乐聚机器人表示,过去十年,尤其近三年时间,在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之下,我们见证了人形机器人的井喷式发展。但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依然任重道远。产业化的下一程,关键在于完成从“技术可行”到“商业可行”的跨越,我们将依托“人形机器人+”生态计划,与合作伙伴开放共赢,实现“让全社会共享机器人便利”的使命,借时代之力,不贪时代之功让全社会共享机器人便利。

文章来源:乐聚机器人


3、一图读懂|《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布!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新闻速递|Gartner: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乐聚机器人获融资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粤办函〔2025〕265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反映。

省政府办公厅

2025年9月29日

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广东制造,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跃升,现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强化工业人工智能关键供给

  (一)推动工业模型创新发展。以“百行千模”为牵引,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汽车、机器人等重点行业,支持工业企业、人工智能企业培育一批适应制造业复杂任务环境、具备跨模态数据处理能力的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制一批质量检测、工艺优化、设备运维等场景专用小模型,对于符合条件的工业模型项目择优予以资金支持。鼓励地市设立“模型券”,支持企业购买工业模型服务。依托专业机构建立工业模型评测体系,评估工业模型综合能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落实。以下均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加强工业数据开发利用。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支持工业企业、平台企业、数据服务企业建设高质量的行业通识和行业专识数据集,构建生产工艺参数、设备运行数据、质量检测报告、故障诊断记录、供应链信息等工业知识语料库,将工业领域数据集和工业知识语料库纳入重点项目支持范围。支持企业承担和建设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推进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广东分中心,探索构建制造业领域数据资源交换体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政务和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支持工业智能算力应用。支持企业利用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各地市算力基础设施等各类智算资源,训练开发工业模型。发挥省市合力,通过“算力券”“训力券”等政策工具,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资金支持,降低算力使用成本。支持工业企业、电信运营企业、通信设备企业建设边缘数据中心,推动端侧设备智能化升级,在感知设备、生产装置、控制单元、无人运输车辆等部署轻量化算力模块,实现工业云端训练、边缘推理、终端感知等多场景算力综合应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政务和数据局、省发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中国联通广东省分公司、省广电网络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打造高价值工业智能体。聚焦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运维服务、节能降耗、供应链管理等重点场景,支持工业企业、人工智能企业打造一批具备数据处理和智能决策能力的工业智能体,创新规划决策、工具调用、长期记忆、任务执行等原生应用范式,对于符合条件的工业智能体项目择优予以资金支持。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市建设智能体领域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感知、需求、执行、决策、评测类智能体。鼓励研制多智能体互联互通规范,制定和推广工业智能体主流协议标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培育工业软件和智能装备。推进核心软件攻关等工程,实施一批技术攻关项目,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重点工业软件迭代升级。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协同赋能,支持企业建设融合人工智能的跨行业跨领域和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模型即服务、智能供给插件等创新模式。实施先进装备攻关等行动,加快工业大模型与数控机床、机器人、网络终端设备、工业控制设备、传感与检测设备等深度融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工业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

(六)加强咨询诊断和改造指引。依托专业力量运用人工智能工具,为工业企业提供咨询诊断和“建档立卡”服务。分行业梳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实施路径,推动编制细分行业数智化改造指南。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地市行”活动,组织供需对接和标杆访学,支持新技术和新产品首发、首展、首秀。编制发布“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标杆。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业”标杆建设行动,聚焦消费电子、高端装备、汽车、石油化工、金属制造、先进材料、泛家居、服装箱包、生物医药、食品、玩具等细分行业,支持工业企业加强“行业模型+专用模型+智能体”的渗透应用,征集遴选和认定发布省级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标杆,对符合条件的标杆项目择优予以资金支持。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支持工业企业推进单机装备精准执行、制造单元自主决策、生产线动态优化、制造车间数字孪生等智能化升级,高标准建设一批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通信管理局、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中国联通广东省分公司、省广电网络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推动数智化“链式改造”。支持工业企业建设数智化供应链,基于工业大模型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应用,带动供应链相关企业智能化改造。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标准制定,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精准适用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加快工业数据汇聚、知识库建设和模型运用。支持地市培育一批产业链供应链数智化转型行业平台,对于符合条件的平台项目择优予以资金支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通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带动中小企业普及应用。提速推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6个国家级和14个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聚焦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等一批试点行业,推动模型算法在研发设计、视觉检测、参数优化、能耗管理、智能分拣等中小企业重点场景落地应用,组织试点城市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建设核心软件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应用融合人工智能的工业软件。(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建设智能化工业园区。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承载园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省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打造一批高标准数字园区,推动先进计算中心、新一代通信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支持人工智能企业、数字化服务商等,推动园区企业智能化改造,发展个性定制、协同制造、众包众创等新模式。鼓励建设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实现招商引资、项目管理、企业服务、安全环保、经济监测的智能化管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通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构建工业人工智能支撑体系

(十一)发展壮大赋能应用载体。支持深圳、东莞等地市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开展工业模型应用、中试验证、系统适配等工作。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市建设具身智能训练场体系,提供数据训练和验证支撑。建设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和开源生态中心,推动企业基于开源大模型开发工业模型。培育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提供产品选型、场景孵化、应用推广等一站式服务,创建国家级促进中心。鼓励建设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大模型中心、工业模型超市等平台载体。(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加快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创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模型算法技术攻关、场景孵化、适配测试等工作,培育一揽子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将人工智能能力作为新设平台的重要参考,对成效突出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优先推荐为国家级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予以资金支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推动技术成果落地推广。支持建立“人工智能+制造业”产品和服务场景的培育和对接全流程工作机制,分行业分领域促进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应用和供需精准对接。开展工业操作系统应用推广行动,推动工业企业更新换代智能化工业操作系统。依托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技术攻关主体、需求企业等牵头,推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应用。组织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揭榜挂帅”攻关,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点攻关任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优化工业人工智能要素保障

(十四)加强财税金融支持。依托省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发挥省级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领作用,支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地市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融资租赁等方式,助力企业数智化改造。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支持人工智能产品开发应用的融资服务,打造“粤智贷”品牌矩阵。落实支持加大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委金融办、省税务局、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广东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发挥各级产业人才专项政策效能,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复合型、实践型人工智能人才和团队。设计智慧工匠培训课程体系,发布人工智能实训工具集,塑造“粤工AI学校”等培训品牌。聚焦“人工智能+制造业”方向,举办人工智能职业技能赛事,选树一批智慧工匠典范,鼓励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授权链主企业自主评审高级职称。(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筑牢信息安全防线。建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省级工业信息安全服务平台,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实战能力,开展安全态势感知、风险评估预警等公共服务。推动企业建立人工智能安全工具库,促进人工智能安全产品服务应用。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信息安全应急支撑队伍,聚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定期开展诊断服务和应急演练,提升企业安全防护和应急保障能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一图读懂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新闻速递|Gartner: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乐聚机器人获融资

《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一、编制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强调“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新领域,政策支持很重要”。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作出指示,要求以责无旁贷的勇气锐气抢占制胜人工智能新赛道,先行先试推进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等场景的应用示范和推广。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广东制造,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跃升,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牵头制定了《行动方案》。

二、主要内容

《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6条政策措施,聚力推动制造业数智化改造升级,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三、工作举措

第一至第五条措施,强化工业人工智能关键供给。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汽车、机器人等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效应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和场景专用小模型,对工业模型项目择优予以资助。推动建设工业领域数据集和工业知识语料库,纳入重点项目支持范围。发挥省市合力,通过“算力券”等政策工具,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培育一批高价值工业智能体,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择优予以资金支持。依托核心软件攻关、先进装备攻关、工业互联网赋能等专项,培育融合人工智能的工业软件和智能装备。

第六至第十条措施,推动工业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建立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诊断—改造—推广”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地市行”活动,编制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典型案例集。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业”标杆建设行动,征集遴选和认定发布一批省级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标杆项目。推动数智化“链式改造”,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相关企业智能化升级。提速建设6个国家级和14个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对于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予以资金支持。打造一批高标准数字园区,推动园区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改造,鼓励建设智慧园区管理平台。

第十一至第十三条措施,构建工业人工智能支撑体系。推动深圳、东莞等地市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培育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广州、深圳等地市建设具身智能训练场体系,打造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和开源生态中心。创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将人工智能能力作为新设平台的重要参考。支持建立“人工智能+制造业”产品和服务场景的培育和对接机制,促进场景创新应用和供需精准对接。依托工业操作系统应用推广行动、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揭榜挂帅”攻关等专项,推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产品落地应用。

第十四至第十六条措施,优化工业人工智能要素保障。依托省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发挥省级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领作用,支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支持人工智能产品开发应用的融资服务,打造“粤智贷”品牌矩阵。用好产业人才专项政策,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复合型、实践型人工智能人才和队伍。开展智慧工匠培育行动,设计阶梯式课程体系,举办人工智能职业技能赛事。建设工业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开展安全态势感知、风险评估预警等公共服务,定期开展诊断服务和应急演练,提升企业安全防护和应急保障能力。

政策原文:http://www.gd.gov.cn/zwgk/wjk/qbwj/ybh/content/post_4787001.html

文章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