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中国放弃重型直升机?直博会摆AHL模型,美俄炸锅:垄断又被破了

AI科技 2025年10月22日 23:53 0 aa

10月19日,第七届天津直博会在滨海新区落下帷幕,比起首次设立的5000平方米“低空经济馆”里的无人机和eVTOL飞行器,一架1:8的直升机模型更让军迷们挪不开眼。

这就是传了多年的AHL先进重型运输直升机。

凑近了看,这模型一身深灰涂装,机身线条流畅,跟2018年珠海航展上首秀的那款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但老粉一眼能看出差别:七年前的模型特意做了半透明机身,里头的集装箱载荷看得一清二楚;这次展出的却是完整机身,连细节纹路都打磨得格外精细。

“这可不是随便改改外观。”现场有航空迷分析,这种变化说明技术路线压根没动摇。

中国放弃重型直升机?直博会摆AHL模型,美俄炸锅:垄断又被破了

要知道前两年传得沸沸扬扬,说这中俄联合项目跟CR929大客机一样卡了壳,甚至有人说咱们要放弃了。

如今模型一亮相,等于给所有质疑者吃了颗定心丸。

从汶川“巨鹰”到国产新机,我们要的到底是什么?

提起重型直升机,很多人会想起汶川地震时的米-26。

2008年唐家山堰塞湖险情中,那架白色“巨鹰”5天吊运120台重型设备,12吨的挖掘机在它吊钩下稳如磐石,硬生生打通了泄洪生命线。

但米-26再能打,也不是咱们想要的菜。

这大家伙机身长12米,宽3.3米,别说两栖攻击舰的机库塞不进去,连高原起降都没做优化,毕竟它本是为西伯利亚大开发设计的民用机,俄军打了三十年仗都没怎么用过它。

解放军的需求显然更“刁钻”:既要能在4500米以上高原满载起飞,又得能塞进两栖攻击舰的机库,吊载15吨左右的装备还得灵活。

这么一看,美国CH-53K“种马王”的路子更对胃口,而AHL的参数简直是精准对标:最大起飞重量42吨,比CH-53K还略重一点,15吨的吊载能力跟它几乎持平,800公里航程刚好满足战术投送需求。

发动机卡脖子?中国航发早有后手

重型直升机的核心是发动机,这也是外界最担心的地方。

早年AHL曾考虑用乌克兰马达西奇的D-136发动机,那家伙8500千瓦的功率确实猛,但功重比落后,现在马达西奇厂房在战乱中被毁,复产基本无望。

俄罗斯自己搞的PD-12V发动机虽有12000马力,可至今没成熟。

好在咱们早留了后手。

2018年珠海航展上露过脸的5000千瓦级涡轴发动机,如今虽没公布正式型号,但业内早有消息:这发动机功率可能比标注的还高,3台联装刚好能驱动AHL。

中国放弃重型直升机?直博会摆AHL模型,美俄炸锅:垄断又被破了

更关键的是,今年6月国产AES100涡轴发动机刚拿了生产许可证,这1000千瓦级的机型量产,说明咱们的大推力涡轴技术已经形成体系。

要知道这些年咱们的直升机从没愁过动力,直-20、直-8L的发动机都稳稳落地,AHL的动力系统自然不用太担心。

有专家推测,按照这个进度,首飞恐怕真的不远了。

不是“复制粘贴”,AHL藏着实战密码

有人说AHL是“中国版CH-53K”,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解放军的需求可比美军复杂多了:陆军要它往高原运装甲车,海军要它随两栖攻击舰执行人道主义救援,甚至应急管理部都盼着用它吊大型救援设备。

现在我军的直升机梯队里,10吨级直-20、15吨级直-8L已经够用,但面对突发情况还是有短板。

比如在高原地区,中型机拉不动重型工程设备;远海任务中,没有重型机很难快速搭建前沿基地。

AHL一来,这些缺口正好补上。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俄合作虽有分歧,但咱们的技术路线没跑偏。

就像CR929变成中国主导的C929,AHL也在按咱们的需求稳步推进。

这种“以我为主”的研发思路,让它从一开始就贴合实战。

直升机版图补全,中国航空再攀高峰

这次直博会上,AHL模型只是冰山一角。

中航工业还悄悄展出了倾转旋翼机的测试部件,那款刚性共轴双桨的高速直升机也早试飞成功。

看得出来,咱们正在补齐直升机领域的最后一块短板。

全世界现在只有美俄有成熟的重型直升机技术,CH-53K和米-26各霸一方。

中国放弃重型直升机?直博会摆AHL模型,美俄炸锅:垄断又被破了

AHL一旦服役,不仅能打破垄断,更能让中国航空工业站上全新台阶。

从六代机到无人机“井喷”,再到重型直升机即将突破,中国航空的崛起从来都是步步为营。

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在高原机场、远海舰船上看到AHL的身影。

到那时,这只中国制造的“空中巨鹰”,必将比当年汶川上空的米-26更令人震撼。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