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河南省青年五四奖获得者丨“90后”海归博士周闯闯:从无到有,筹建河南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7日 13:44 0 aa

“当看到小朋友围着人形机器人好奇地追问,听到‘这个方向太有前途了’的肯定时,我突然笃定,我们的实验室一定能成。”回忆起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筹建初期首次内部开放日的情景,2025年河南省青年五四奖获得者、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兼副研究员周闯闯说,那一刻,他更加坚信自己所深耕的领域,不仅是科技前沿,更贴合了社会大众的认知需求与期待。

这位1992年出生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带着8年海外求学积累的专业功底,怀揣科技报国的赤诚之心,从实验室“零到一”的筹建者,成长为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军骨干,用青春力量书写着科技创新与家国担当的动人篇章。

海归博士回家乡,打造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

什么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周闯闯解释道,其实就是赋予人工智能物理实体载体,也就是说把人工智能“装进”机器人身上,从而让其“可感知、可交互”。

河南省青年五四奖获得者丨“90后”海归博士周闯闯:从无到有,筹建河南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

2024年11月,刚从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获得智能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的周闯闯,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河南,加入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的筹建队伍。彼时的实验室还是一片空白,没有成熟的平台,没有完备的团队,甚至技术落地路径都需要在探索中明晰。

周闯闯坦言,作为核心成员,他既要承担技术路线的落地执行,又要牵头核心硬件平台的搭建。小到传感器选型,大到原型机组装调试,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而让他倍感压力的,是具身智能领域日新月异的技术迭代速度。“这个领域的技术更新以天为单位,一周不跟进就可能落后,一个月不关注就会有脱节感。”为了紧跟国际前沿,他带领团队保持24小时紧盯动态的敏锐度,常常在实验室通宵优化研发策略。

实验室首次内部开放日那天,科学院同仁带着孩子专程赶来,对科技一无所知的小朋友围着原型机好奇地提问,专业科研人员深入探讨应用前景。那些发自内心的赞叹与期待,让周闯闯深受触动。“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深耕的不仅是前沿技术,更是社会大众对智能科技的向往,是河南这片科研土壤对新兴产业的包容。”这成为团队前行的强大动力,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让技术扎根中原、服务地方”的信念。

依托河南工业门类齐全、数据要素富集的产业优势,周闯闯协助团队明确了多模态大模型、机器人技术、工业集群智能等五大核心研究方向,构建起“产业需求牵引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反哺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如今,实验室已从最初的几张办公桌,发展为拥有国内首个户外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多项核心技术突破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成为河南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策源地”。

突破核心技术瓶颈,让资源变废为宝

“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技术用在产业急需处。”这是周闯闯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带领团队聚焦国家绿色低碳战略,深耕废弃电子产品及动力电池绿色回收技术,研发出动力电池柔性拆解平台,实现了“高效、环保、安全”的智能化拆解目标。

在拆解车间,布满复杂线路、螺丝磨损严重的旧电池包被输送至工位,机器人便能自主完成拆解作业。“这里的‘柔性’不是字面意义的‘温柔’,而是系统自适应复杂工况的灵巧作业能力。”周闯闯解释道。通过高清视觉相机、激光雷达与力传感器的协同感知,系统能精准识别螺丝磨损程度、线束分布等环境信息,再由自主研发的大模型驱动类脑决策平台规划最优路径,调用基于人类技工经验优化的动作模块,完成一系列精准操作。

这项技术的核心突破,就在于构建了“多模态感知—大模型决策—技能库执行”的闭环体系。“传统拆解依赖人工或固定程序,不仅效率低,还存在安全隐患。”周闯闯介绍,该平台解决了复杂环境下的精准识别难题,实现了大模型与工业机器人的深度耦合,能快速适配不同类型的动力电池包,让拆解效率提升数倍,同时避免了拆解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与此同时,他主导的基于图Transformer网络的电子废弃物智能分类系统,通过创新多视角信息融合方法,大幅提升百万数量级产品的识别准确率。相关成果发表于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为再制造产业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这些技术看似遥远,实则与循环经济息息相关。”周闯闯说。

河南省青年五四奖获得者丨“90后”海归博士周闯闯:从无到有,筹建河南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

在技术转化的道路上,团队也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仅多视角信息融合方法的探索,就经历了上百次实验调整。”周闯闯回忆,团队曾因单一视角识别准确率不足80%陷入瓶颈,最终从人类视觉感知逻辑中获得启发,构建多维度特征融合模型,将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团队成员常常在实验室反复测试不同算法组合,分析海量数据,甚至为了一个参数优化熬到深夜。

“科研没有捷径,唯有深耕不辍,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光亮。”谈及未来,周闯闯分享道,下一个技术目标将锁定在多模态智能体核心技术攻坚上,力求进一步提升智能设备的环境适应性与人机交互能力。

在全国崭露头角,积极投身科普公益

“获得青年五四奖,对我而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既包括攻克技术难关,更包括培育青年人才、普及科学知识。”作为年轻的团队负责人,周闯闯始终注重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形成了“骨干带青年、项目促成长”的人才梯队培养机制。

在备战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期间,他带领团队围绕复杂地形适应、步态鲁棒性等技术痛点集中攻关。比赛当天,女队员朱玉迪博士全程紧跟机器人奔跑监测,赛后累得感叹“从没跑过这么远”的场景,周闯闯说,这个小细节成了团队温暖的记忆。最终,实验室自主研发的“行者二号”以续航第一的成绩斩获全国第五名,不仅印证了技术实力,更打破了“高科技仅集中在一线城市”的固有认知。

依托实验室毗邻龙子湖大学城的地理优势,周闯闯积极吸引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本地高校学生实习,让他们在动力电池智能拆解、人形机器人研发等真实项目中锤炼本领。“河南的科技发展,需要一代代本土人才接力奋斗。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技术,更要传递扎根家乡的担当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周闯闯说。

在科研之余,周闯闯将大量精力投入科普公益事业。他策划举办实验室“公众开放日”,发起“人形机器人进校园”系列活动,带着人形机器人、智能感知平台走进中小学,通过演示互动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

“在海外求学时,当地高校向社会开放的科普模式让我深受启发。”他说,科普不是额外负担,而是为科技事业培育新生力量的责任。当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听到他们“长大后也要做科学家”的心声,他更加坚信,这些科普活动播下的科学种子,终将长为支撑国家科技发展的参天大树。

对于有志于科技报国的青年,周闯闯给出了三点建议:“要坚定信念,将个人方向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要深耕不辍,以终身学习的态度锤炼专业本领;要胸怀家国,敢于投身‘卡脖子’技术和前沿未知领域。”

从实验室的“从零起步”到行业内的“崭露头角”,从技术攻坚的“挑灯夜战”到科普路上的“步履不停”,周闯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正如他所说:“青春的意义,在于以奋斗回应时代召唤;科研的价值,在于以创新服务国家发展。”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冬洁/文 受访者供图

见习编辑 武辰婕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