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具身机器人爆发前夜,这些概念股为什么能吃到第一波红利?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8日 04:26 3 aa

2025年11月,小鹏汽车发布会现场上演戏剧性一幕。

为回应“机器人内藏真人”的质疑,何小鹏团队在IRON机器人通电运行状态下剪开其腿部覆盖件,公开展示内部机械结构。这一“剪壳自证”事件引发资本市场强烈关注,小鹏汽车美股当日涨幅达9.64%。

具身机器人爆发前夜,这些概念股为什么能吃到第一波红利?

背后折射出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历史性转折点——技术突破与市场质疑并存,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的期待与谨慎相互交织。

更深刻的产业图景正在徐徐展开,优必选、银河通用等企业年内订单规模已突破30亿元,具身机器人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场景。

与此同时,特斯拉Optimus面临量产挑战,波士顿动力等国际巨头成本高企,为中国企业留下差异化竞争窗口。在这场全球竞争中,一家由传统车企转型而来的中概股公司康迪科技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不过度追求具身机器人的“完美复刻”,而是聚焦具体场景的实用性解决方案。

技术突破:从“炫技”到“实用”,汽车产业链赋能成本革命

事实上,具身机器人的发展如此之快与“车同源”技术的加速密不可分。从“炫技”走向“实用”,关键在于汽车产业链带来的技术复用与成本优化。

特斯拉、小鹏、康迪科技等车企跨界布局具身机器人领域,将汽车产业成熟的技术体系迁移至机器人研发,实现了研发效率与成本控制的双重突破。

特斯拉Optimus直接共享电动车的超大规模视觉数据训练模型,其采用的车规级器件可靠性比传统工业级器件高出一个数量级,同时借助汽车产业已形成的规模化供应链,大幅降低核心零部件采购成本,提升数据规模与训练效率。

小鹏汽车则将智能驾驶的感知算法、三电系统的能源管理技术复用于IRON机器人,缩短了研发周期并提升了产品稳定性。

康迪科技同样依托汽车制造积累的精密制造能力,在机器人关节驱动、运动控制等核心环节实现技术快速落地。汽车产业链的技术协同效应,让具身机器人量产成本进入快速下降通道,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具身机器人爆发前夜,这些概念股为什么能吃到第一波红利?

场景落地:从工业巡检到高端服务,细分赛道爆发在即

目前,具身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已呈现“工业先行、多场景并行”的格局,细分赛道爆发在即。

其中工业场景的潜力最大,因其具有需求明确、付费能力强等特点,率先成为实现规模化应用的领域。优必选、越疆等企业已获得亿元级的工业机器人订单,蓝思科技更是承诺将采购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用于汽车零部件生产、物流仓储等环节。

在工业领域,这些机器人能够代替重复性人力劳动,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有效解决工业领域人工成本上升、招工困难等痛点问题。

此外,企业在针对特定场景的定制化产品表现也颇为亮眼。康迪科技是其中代表,康迪科技瞄准北美安防市场推出的巡检机器狗,成功解决了当地人工成本高、安防闭环缺失的难题,已进入客户试用阶段。

具身机器人爆发前夜,这些概念股为什么能吃到第一波红利?

在消费场景和服务场景,智能机器人的探索也在稳步向前推进。小鹏IRON、特斯拉Optimus目前正聚焦家庭服务、高端休闲等场景。

康迪科技与云深处科技联合开发的高尔夫球童机器人,以及与印尼企业GoTo合作推出的外卖配送机器人,都在逐步打开消费级市场空间。

落地场景越来越多,政策层面也开始持续发力,推动机器人在公共场景的落地和应用。北京、上海等地纷纷设立产业基金,支持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陪护、灾难救援等公共场景的示范项目,为机器人实现多场景落地创造良好环境。

资本布局:现金流与渠道优势构筑护城河

行业爆发来临,资本市场也敏锐捕捉到具身机器人产业的投资机遇,资金持续向核心环节集中。

2025年下半年以来,有15只具身机器人概念股融资净买入额超10亿元,胜宏科技、宁德时代、北方稀土位列前三名。机构资金重点布局核心零部件与系统集成两大领域,其中稀土永磁、传感器、精密传动等关键零部件企业因技术壁垒高、市场需求明确,成为资本追捧的焦点。

对于企业而言,自身现金流与渠道优势则成为重要竞争力,是能否实现持续增长,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关键一环。

凭借着差异化竞争策略在北美市场脱颖而出的康迪科技是其中代表。

康迪科技一方面依托自身在汽车产业累积的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进行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则利用目前已有的海外渠道,快速拓展机器人市场,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在智能机器人领域,资本的密集布局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研发资金,更加速了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的节奏,推动产业进入良性发展循环。

具身机器人爆发前夜,这些概念股为什么能吃到第一波红利?

结论:红利属于“技术+场景+资本”三重优势企业

在政策、技术、资本三重驱动下,具身机器人产业拐点已现。

业内预测,2026年工业领域将出现单企业采购交付超万台的情况,堪比2018年新能源汽车规模化起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链中具备技术协同与场景落地能力的企业有望率先分得红利。

在行业人士看来,其发展路径与新能源汽车高度相似,都遵循着“政策定调—技术突破—场景验证—资本跟进”的产业逻辑。

特斯拉等头部企业的实践也表明,整车与机器人业务本质是AI底层能力的横向扩张,当端到端神经网络同时驱动车轮和关节,具身机器人的量产成本下降曲线将比纯电汽车更为陡峭。

短期来看,具备汽车产业链协同能力的企业(如三花智控、均胜电子),以及拥有细分场景解决方案的企业(如康迪科技的安防巡检、高尔夫球童机器人)将率先兑现业绩。

长期而言,特斯拉、小鹏、康迪科技等通用型平台化企业有望定义行业标准。

正如工信部预测,具身机器人或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那些在爆发前夜卡位核心环节、兼具技术、场景与资本三重优势的企业,已稳稳握紧了行业红利的入场券。

记者:程宬

编辑:戴威

审核:王薇 顾军

校对:芮天舒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