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我们真的困于“信息茧房”吗?研究结果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AI科技 2025年11月13日 12:35 0 admin

我们真的被“信息茧房”困住了吗?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是否实际有被夸大?

自算法应用于短视频、资讯等信息平台以来,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的讨论一直不断被提及。近日,深圳大学深圳城市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发布《短视频用户的算法实践与“破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同日举行的研讨会上,多位高校教授就相关话题展开研讨。

根据《报告》,近八成短视频用户认为算法推荐的内容多样,能帮助其拓展信息视野,与算法相关的“信息茧房”担忧,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该研究指出,算法并非困住用户的“牢笼”,而更像是一面由用户主动塑造的“动态镜子”。

报告显示,近八成用户借算法成功“破茧”

《报告》研究是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深圳城市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虞鑫团队主导的,该研究历时半年,结合了1215份覆盖中国用户用户的问卷调查、20余场深度访谈以及一项基于34个全新账号的代理实验(ABT测试),系统分析了抖音、B站、小红书、快手、腾讯视频号等主流平台用户的内容接触模式与算法互动行为。

调查发现,近半数用户(45.2%)在浏览短视频时既关注熟悉内容,也乐于接触新领域;另有25%的用户期待算法带来“更多惊喜”。仅有11%的用户希望算法仅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研究显示,75%的用户相信自己能影响推荐结果,超过65%的用户能熟练使用“不感兴趣”等功能主动调整内容流向。

我们真的困于“信息茧房”吗?研究结果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报告》对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的代理实验结果


“用户并非算法中的囚徒,而是具有选择性和能动性的参与者。”虞鑫在研讨会上分享道,“中国短视频用户对算法的态度整体乐观、开放且富有行动力。”

另外,研究还通过“代理实验”模拟了三种用户行为模式:仅浏览、日常点击、多元兴趣点击。结果显示,抖音和B站在内容多样性方面表现突出,尤其是在用户主动表现出多元兴趣时,算法能有效反馈更多样的内容。小红书则展现出“高效收敛”特征,能迅速识别用户偏好并进行精准推荐。

通过总结,《报告》中将用户分为三类人:主动的信息管理者、理性的技术认知者、审慎的沉浸享乐者。虞鑫团队通过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用户在与算法共处的过程中,展现出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行为调控能力。

学者共识:“茧房”论调过于简单化,应多聚焦算法复杂性

研讨会上,与会学者认可了《报告》的实证价值,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算法的复杂性、社会影响及治理路径进行了深度剖析。他们一致认为,当前社会对“信息茧房”的讨论存在简单化倾向。当下舆论往往将“信息茧房”简单归因于算法,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杨洸教授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在用户与算法互动关系上的发现,指出这些用户具备一定算法素养,个性化新闻推荐中“信息茧房”效应并非必然,算法反而拓宽了用户的信息接触面,并强调了算法与用户协同构建信息环境的重要性。

在清华大学教授张铮的研究中,“信息茧房”应区分“个体茧房”与“群体茧房”。他提醒道,个人愿意待在自己信息的舒适区,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尽管个体“茧房”影响有限,但“群体茧房”存在一类算法素养高、但认知固化的“清醒自缚者”,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

复旦大学教授张志安提出了信息传播的内容层和机制层话题,他从数字素养的视角切入,强调应超越对“可见”内容的关注,深入洞察背后“不可见”的算法机制,并指出公共讨论在提升算法认知中的作用,强调除了平台主动让算法更透明,也需要政府、媒体、科研机构等推动公共教育和讨论。

张志安认为,在视觉与算法交织的媒介环境中,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尤为关键,特别是对算法机制的理解与批判能力。

综合现场多位学者的探讨,不难发现,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渗透日常的今天,增强算法透明度、提升用户控制权、构建积极的人机协作生态,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技术向善的可行路径。而要推动算法向善发展,则需要平台提升透明度与可控性、用户增强算法素养、学界深化研究并参与公共讨论。

文、图丨记者 杭莹

责编:董鹏程

校对:朱艾婷

审签:程行欢

实习编辑:吴亦非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