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12 年汉服老店一夜关门,双十一前为何提前出局?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8日 21:33 0 admin

当各大电商平台紧锣密鼓地筹备双十一购物节,满减弹窗、预售预告挤满手机屏幕时,一家经营了12年的汉服老店“子衣明堂”却在10月15日挂出闭店公告。

12 年汉服老店一夜关门,双十一前为何提前出局?

这家始于2011年的店铺,见证了中国汉服文化从小众圈层走向街头巷尾的全过程,却在行业理应迎来销售旺季的双十一前选择退出。

狂欢节前的悄然退场

对多数商家而言,双十一是冲刺年度销量的黄金窗口,但对不少汉服老店来说,这个节点却成了压垮自己的 “最后一根稻草”,多重即时性压力层层叠加,让它们连参与竞争的勇气都逐渐消散。

流量争夺的 “军备竞赛” 首当其冲,双十一期间,头部汉服品牌为抢占用户注意力,动辄投入数百万元营销费用 。

有的在淘宝首页竞价置顶,有的邀请国风博主连续多日直播带货,单场直播观看量轻松突破百万。而像 “子衣明堂” 这样的老店,受限于资金周转,根本无力支撑如此高额的投入。

12 年汉服老店一夜关门,双十一前为何提前出局?

一位曾为老店服务的运营人员透露,今年双十一前,店铺想在小红书投放几条推广笔记,预算仅 5 万元却要反复核算,最终因担心曝光量不足、转化效果差而放弃。

相比之下,头部品牌单条推广视频的投入就远超这个数,老店的曝光量被严重挤压,即便上架新品,也难被消费者看到,预估销量连覆盖基础运营成本都困难,主动放弃大促成了无奈选择。

十二年老店的内部危机

外部压力只是导火索,真正导致老店衰落的,是长期积累的内部经营问题。

供应链僵化是老店最致命的弱点,多数经营十余年的汉服老店,仍依赖传统作坊生产,这些作坊缺乏柔性调整能力。

当新兴品牌3天内就能追加爆款面料时,老店仅沟通调整就需要半个月,同样一款马面裙,老店的生产成本比新兴品牌高出30%。

12 年汉服老店一夜关门,双十一前为何提前出局?

品牌老化导致客群持续流失,十二年的经营历程让设计风格固化,传统襦裙、褙子为主的产品线,已难以满足年轻一代“国潮混搭”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老店的私域运营几乎空白,没有粉丝社群,缺乏互动沟通,复购率仅10%,远低于新兴品牌的30%。

消费者祛魅与市场失序

当老店还在为经营问题困扰时,市场端的信任危机已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

汉服爱好者黎黎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几年前,她会毫不犹豫地花2000元购买心仪的汉服,如今却变得越来越谨慎。

“衣柜里的款式够穿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现在很难找到让人心动又放心的产品了,”她的转变并非个例。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汉服品类的“犹豫下单率”同比上升35%,消费者平均对比3-5家店铺才会决定购买。

12 年汉服老店一夜关门,双十一前为何提前出局?

价格与品质的严重失衡加剧了信任危机,市场上,标价上万元的“高端定制款”与百元以内的廉价套装并存,而两者之间的品质差异却远不如价格差异明显。

有消费者在直播间花880元购买“非遗织金工艺”马面裙,到手发现所谓的“织金”只是普通烫金,水洗一次就大面积脱落。

这种货不对板的消费体验正在消耗整个行业的信誉,今年汉服品类平均退货率达到28%,部分老店甚至超过40%,形成恶性循环。

从百家争鸣到强者恒强

在内外交困之下,汉服行业正经历一场残酷的洗牌,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头部5家汉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从去年的23%提升至38%,而经营5年以上的中小老店市场份额不足15%。

“现在不是你想不想坚持的问题,是市场根本不给你坚持的机会,”河北汉服店主刘哥坦言,最终能留下来的,只会是那些有资金、有设计、有供应链的头部品牌。

消费模式的变革同样颠覆了传统汉服生意,曾经,汉服消费多以“收藏”“拍照”为目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汉服视为日常服饰,消费从“收藏型”转向“体验型”。

某汉服租赁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前,汉服租赁订单量同比增长40%,客单价集中在50-200元,租赁场景也从传统节日拍照,拓展到日常通勤、朋友聚会。

12 年汉服老店一夜关门,双十一前为何提前出局?

同时,消费者对汉服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形制正确”,更看重产品背后的文化叙事,而多数老店缺乏专业的文化内容团队,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深层需求。

子衣明堂的退场不是孤例,几乎同时,多家经营多年的汉服老店也宣布关闭,行业数据显示,汉服企业的平均寿命正从几年前的8-10年缩短至现在的3-5年。

从狂热走向理性,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汉服行业正经历着必经的阵痛。

12 年汉服老店在双十一前闭店,并非偶然的个体事件,而是外部压力、自身桎梏、市场失序与行业变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 双十一的流量与备货压力是即时诱因,供应链僵化与品牌老化是内生短板,消费者祛魅与信任崩塌是市场根基动摇,行业洗牌与合规风险则是最终推力。

这场离场不是 “华流” 的褪色,而是汉服行业从狂热走向成熟的必经阵痛,唯有打破价格迷思、创新产品设计、坚守文化内核,才能让 “华流” 真正扎根大众生活,避免更多老店重蹈覆辙,让传统服饰在现代市场中真正 “活” 下去。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