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AI看病比医生准?瑞金医院专家:真正危险的不是AI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2日 15:02 0 admin

AI看病比医生准?瑞金医院专家:真正危险的不是AI

AI看病比医生准?瑞金医院专家:真正危险的不是AI


“AI看病比医生准”的论调在社交媒体上甚嚣尘上,甚至有患者手持AI诊断报告与医生“对簿公堂”。然而,上海瑞金医院的多位专家指出:真正危险的并非AI技术本身,而是对其能力的过度神化与滥用。这场关于医疗AI的讨论,正揭示着技术与人性的深刻博弈。

一、AI医疗的“高光时刻”:效率与精准的突破

在瑞金医院,AI已深度融入诊疗流程,展现出超越人类医生的局部优势:

  1. 影像诊断的“火眼金睛”
    2024年11月,瑞金医院放射科引入的“肺影智”AI系统,通过分析200万例肺癌CT影像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可在0.3秒内识别直径2毫米的微小结节,并预测5年内癌变风险。云南某县医院接入该系统后,肺癌检出率从30%跃升至70%,早期肺癌发现率提升至85%,患者确诊时间从7天缩短至2天。
  2. 慢性病管理的“未病先防”
    宁光院士团队研发的“瑞宁知糖”AI系统,基于12万人随访数据,通过50万条预测规则实现糖尿病风险评估,准确率较临床金标准高近3倍。该系统已落地社区医院,帮助患者提前干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3. 术中决策的“超级助手”
    2025年8月,瑞金医院联合多家医院发布的ThyNet-LNM模型,通过分析术中冰冻切片图像,实时预测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风险,帮助医生减少40%的不必要淋巴结清扫,降低声音嘶哑、低钙血症等并发症。

这些案例证明,AI在重复性高、数据量大的任务中,确实能超越人类医生的极限。

二、AI的“阿喀琉斯之踵”:幻觉、局限与伦理困境

尽管AI成绩斐然,但其局限性正引发医疗界的警惕:

  1. 数据依赖的“致命弱点”
    瑞金医院数字医学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黄飞跃指出,传统AI依赖大量精细化标注数据,但医学数据稀缺且标注成本高昂。例如,瑞金医院虽积累3.2亿条就诊记录,但高质量EMR数据仅8000万条,预训练总量240B,远低于通用大模型需求。数据偏差可能导致AI误判,如将罕见病误诊为常见病。
  2. 复杂场景的“能力边界”
    2025年2月,一则“瑞金医院用AI救回程序员”的谣言引发关注。该案例声称AI通过分析700例病例和CT影像,数秒内锁定病因并提供82%成功率的治疗方案。然而,瑞金医院明确否认,指出AI模型存在“幻觉”问题,在多器官衰竭等复杂病例中,AI无法替代医生对病情的综合判断。
  3. 伦理与责任的“灰色地带”
    当AI诊断出错时,责任归属成为难题。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副主任郭乐杭指出,AI幻觉可能导致错误治疗建议,而目前法律未明确AI医疗事故的责任主体。此外,患者对AI的过度信任可能引发“技术依赖症”,忽视自身症状变化。

三、瑞金医院的“平衡术”:AI与医生的共生之道

面对AI的双重性,瑞金医院探索出一条“人机协同”的新路径:

  1. 分工协作的“黄金比例”
    瑞金医院副院长胡伟国提出“四个智”战略:智疗:AI负责影像分析、病理筛查等重复性工作,医生专注复杂诊断;智选:AI快速匹配肿瘤靶向药物,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智造:医疗机器人执行精准操作,医生监督流程;智脑:AI优化门诊分配、手术室调度,医生管理医疗资源。
    这种分工使医生效率提升30%,同时降低AI误判风险。
  2. 数据治理的“防火墙”
    瑞金医院通过多中心研究解决数据孤岛问题。例如,ThyNet-LNM模型整合4家医院1800例患者数据,覆盖不同人群,减少数据偏差。此外,医院采用弱监督预训练方法,降低对精细化标注的依赖。
  3. 患者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患者对AI的盲目信任,瑞金医院开展“AI医疗科普周”,通过案例讲解AI的局限性。例如,展示AI将肺炎误诊为肺癌的案例,强调“AI是工具,医生是决策者”的理念。

四、未来展望:AI医疗的“理性繁荣”

瑞金医院的实践表明,AI医疗的健康发展需把握三个原则:

  1. 技术审慎:避免将AI用于高风险、低数据场景,如急诊决策、罕见病诊断;
  2. 人机协同:建立“AI初诊+医生复核”机制,确保诊断准确性;
  3. 伦理先行:完善AI医疗责任法规,保障患者知情权。

正如宁光院士所言:“AI不会取代医生,但会用AI的医生会取代不会用AI的医生。”在这场技术革命中,真正的危险从不是AI本身,而是人类对技术的傲慢与忽视。唯有保持理性,方能让AI真正成为医疗行业的“赋能者”,而非“颠覆者”。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