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08日 18:21 1 aa

一场大范围的人才“清洗”正在美国学术界和科技界全面展开。

这,就是始于2018年的“中国行动计划”。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这个计划听起来充满国家安全的正义感,但执行起来却简单粗暴:美国司法部要求全美94个联邦地区,每年必须办几起和中国相关的“技术间谍案”。

指标压下来,正常的中美学术交流成了高危行为,无数华裔科学家被推上风口浪尖。

结果是灾难性的。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根据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从2010年到2021年,离开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人数翻了近三倍,从每年900人暴增至2621人。

这股离职潮在近几年更是愈演愈烈。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超过112名顶尖科学家因未申报与中国的合作而被解雇或停职。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今年3月,印第安纳大学的王晓峰教授在家中被FBI突袭,所有科研资料被带走,随后学校不经任何正当程序就将其解雇。

参与了新冠mRNA疫苗早期关键验证的顶尖科学家王年爽博士,也因被卷入调查风波,最终被迫离开岗位。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美国似乎认为,这些搞基础研究的华裔科学家是可以被替代的。

他们赶走了“造船师”,然后转身请来了一批精于计算的“大管家”。

华尔街的“优等生”与硅谷的“创新贫血症”

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里,真空是无法持久的。

当顶尖的“造血干细胞”被强行抽离,系统会本能地寻找替代品来填补空缺——哪怕找来的是“止痛片”。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于是,我们看到了席卷美国企业界的“印度高管潮”。

微软的萨提亚·纳德拉、谷歌的桑达尔·皮查伊、IBM的阿尔温德·克里希纳……

《财富》500强企业中,印度裔CEO的比例一度超过10%。

印度媒体甚至自豪地宣称,印度正在成为“CEO出口大国”。

这批印度裔高管大多拥有一个共同的画像:名校毕业,履历光鲜,极其擅长流程管理、成本控制和财务优化。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他们是华尔街最欣赏的那类“优等生”,能精准地削减开支,推动股价,交出漂亮的季度财报。

然而,当一个系统只剩下“优等生”来管理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星巴克请来了拉克什曼·纳拉辛汉担任CEO,结果公司业绩连续两个季度暴跌,股价一度下跌20%,最终纳拉辛汉黯然离场。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马斯克收购推特后,第一时间就解雇了当时的印度裔CEO帕拉格·阿格拉瓦尔,评价是“基本上啥也没干”。

这些案例背后,指向了一个深刻的困境:美国企业似乎得了一种“创新贫血症”。

它们急需能够从0到1进行原创性突破的人才,结果却请来了一群最擅长从1到1.1进行优化和管理的人。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这就像一个病人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却只得到了一堆止痛片。

更麻烦的是内部文化冲突。

许多美国员工在社交平台上抱怨所谓的“印度式管理”。

核心槽点有两个: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一是搞小圈子,印度裔高管上任后,往往会提拔自己的同乡,很快形成一个紧密的“老乡圈”,排斥异己,导致公司内部山头林立。

二是重政治轻业务,员工们发现,办公室政治的优先级远远超过了技术创新,团队沟通效率低下,项目严重延误。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这并非种族偏见,而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冲突。

当一个企业的核心目标从“创造未来”悄然变为“控制成本”时,它自然会筛选出最擅长后者的人才。

美国企业赶走华裔科学家,拥抱印度裔管理者,本质上不是一次简单的人才替换,而是企业灵魂深处的一次价值转向。

此消彼长:当“顶梁柱”开始建设自己的大厦

就在美国科技界为“管理”和“创新”的错位而痛苦挣扎时,大洋彼岸的中国,正在发生着截然不同的故事。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那些被“中国行动计划”推走的华裔科学家,并没有消失。

他们带着几十年的科研经验、核心技术路线、整个团队甚至国际合作网络,回到了中国。

被称为麻省理工学院“纳米药物之父”的陈德亮博士,于2024年全职加盟复旦大学,着手建立中国第一家生物融合科技研究院。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2023年,世界顶尖的纳米科学家王中林院士卸任佐治亚理工学院讲席教授,担任北京纳米能源研究所所长。

高华健、孙崧等一大批世界级学者,也纷纷在近两年选择回国。

中国为这些回归的“顶梁柱”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充足的资金、顶级的实验室、自主的团队组建权。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这种“你给我信任,我还你奇迹”的模式,迅速催生了科研成果的井喷。

最显著的例子是生物医药领域。

根据国际知名投行Stifel在2024年发布的报告,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新药和新分子临床许可中,有近三成来自中国。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中国的新药不仅设计好、成本低,临床试验速度也极快,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抢占欧美药企的市场。

曾几何时对中国药企爱答不理的欧美制药巨头,如今纷纷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一位印度药企高管曾说过一句流传甚广的大实话:“我们关注的是仿制药,而中国已经不玩这个游戏了。”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这句话精准地道出了两种模式的本质区别。

印度输出的是成熟的“管理方案”,而回归中国的人才,带来的是从无到有的“科研解决方案”。

这种此消彼长甚至体现在了最尖端的军工领域。

当华裔工程师在美国军工研发体系中大量流失后,其研发断层开始显现。

有军事观察家指出,当中国的六代机原型已经进入测试阶段时,美国空军的同类项目似乎还停留在PPT和概念争论中。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美国军方一些人士私下承认,新一代工程师普遍缺乏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系统性思考,更习惯于“照着流程来”,这与那些拥有深厚基础科学功底的老一辈华裔科学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回过头来看,美国犯下的最大错误,可能就是混淆了“账房先生”和“顶梁柱”的角色。

它错误地认为,那些在实验室里默默无闻、不善言辞的创新者,和那些在会议室里口若悬河、精于计算的管理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结果,它赶走了能为大厦设计图纸、打下地基的工程师(华裔科学家),却请来了精于计算装修成本和物业费的物业经理(印度裔高管)。

短期看,财报可能更漂亮了;但长远看,大厦本身却开始漏水、掉漆,甚至地基不稳。

从波音的坠落,到硅谷的停滞,再到前沿科技的追赶乏力,都是这一根本性错误的具体体现。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历史早已证明,从F-14战斗机的设计者卢鹤绅,到B-2隐形轰炸机的首席科学家刘玉平,再到高超音速武器理论的奠基人郭永怀,华裔科学家一直是美国科技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如今,美国亲手将这些明珠摘下,并试图用一堆精美的算盘珠来替代。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其结果,正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不仅是失去了创新的引擎,更是动摇了其全球科技领导地位的根基。

来源:美国华裔科学家:“中国行动计划”伤害深重,削弱了美国生命科学领域竞争力

2024-08-27 17:24·海峡网

美国赶走大批中国科学家后,聘用了印度专家,结果如何?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