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从2400米地下到4000米高空 四川科技如何布局“国之重器”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5日 22:48 0 aa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从坐落在成都的“人造太阳”,到凉山2400米地下的锦屏实验室,从稻城世界海拔最高的天文观测集群,再到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四川正布局怎样一盘科技创新大棋?

9月25日,在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上,省以工代赈办主任陈亮介绍了四川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抢占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国之重器’。”陈亮表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将其作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举措,系统谋划,强力推进落地。

从2400米地下到4000米高空 四川科技如何布局“国之重器”

发布会现场。

封面新闻记者在会上了解到,目前,四川立足特色禀赋优势,遵循创新集聚规律,正在加快打造先进核能、天文观测、深地科学、生物医药等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并已产出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

四大前沿科技集群布局

四川坚持“一盘棋”思维,在全省范围内优化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在成都,四川正在打造国际前沿的核聚变研究集群。在磁约束方面,建成“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这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托卡马克装置。

在惯性约束方面,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将实验验证世界首创的Z箍缩+局部点火聚变靶技术。四川是全国唯一集聚磁约束、惯性约束全路径核聚变研究主流路线的省份。

在甘孜高原,四川打造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天文观测集群。在稻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建设了多项科学指标居世界第一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全球最大综合孔径的圆环阵射电望远镜等天文观测设施。

在凉山,四川建成了全球最深的深地科学设施集群。在锦屏山地下2400米处建设的锦屏深地实验室,是世界最深、可用空间最大、综合条件最好的深地实验室。

在成都,四川还布局了全国链条最全的生物医药创新集群。以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为牵引,集聚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陈亮表示,这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经产出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

在核聚变研究方面,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屡创运行纪录、电子离子突破“双亿度”,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究挺进燃烧实验。

在天文观测领域,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现人类迄今为止最高能量光子、最亮伽马射线暴,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多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十大科技新闻。

锦屏深地实验室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的世界级开放共享实验平台,取得了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国际领先的轻暗物质—电子相互作用直接探测结果等多项重大前沿科学成果。

生物医药领域,四川已成功研发肿瘤mRNA疫苗、骨骼肌松弛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佳泰莱)等多种创新药物,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

从“建设”到“运行”

政策支持与创新生态如何赋能?

四川省委、省政府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陈亮介绍,省政府出台“科创10条”,实行“一事一议”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真金白银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造。

与此同时,四川还正在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四川省政府近期印发的《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从加强科技创新阵地建设、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运行质效等6个方面,系统部署24项重点任务。

这一系列措施共同构成了四川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提供了良好环境。

谈及下一步计划,陈亮表示将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不断提升运行效能。

一方面,四川将支持设施沿链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大力促进设施开放共享和‘沿途下蛋’。这意味着四川将更加注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让这些“国之重器”不仅产出科研成果,也能带动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四川将继续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四川,面向产业重大需求再布局一批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陈亮表示,未来,四川将继续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同时面向产业需求布局省级设施,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和“沿途下蛋”,使这些“国之重器”更好地汇聚创新资源、吸引全球人才、产出原创成果、支撑产业发展。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