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抖音热门 2025年09月26日 08:03 0 admin

前言

货拉拉又被约谈了!

曾几何时,货拉拉是同城货运市场当之无愧的“顶流”,如今却成为了监管部门的“常客”。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9月23日,市场监管总局的约谈书再次送达货拉拉,据悉,这已经是两年来第九次被约谈了。

那么,独占一片天地的独角兽,为何会沦为“问题企业”?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精巧的设计

货拉拉的商业模式,从来不是简单的信息中介,它更像一个精密计算过的系统,这套系统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最大化平台自身的收益。

早期,它曾以创新的模式吸引司机入场,但很快,这套玩法就升级为一套“双重收费”的组合拳,司机们想接单,先得交一笔数百元不等的会员费,这好比一张入场券。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拿到了入场券,事情还没完,每一笔订单,平台还要再抽走一笔佣金,对于非会员司机,这个比例可以高达15%,这意味着,司机辛辛苦苦跑一趟,到手的钱先要被砍掉一截。

这并非无心之举,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数据显示,佣金在货拉拉总收入中的比重,短短两年内,就从2021年的5.7%火箭般蹿升至2023年的33.3%,这说明,平台已经从跑马圈地的规模扩张,彻底转向了效率至上的变现阶段。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在这套系统中,算法扮演了那个“看不见的手”的角色,它不只是匹配订单的工具,更是规则的制定者和冰冷的执行官,司机们发现,如果拒绝平台派发的低价“特惠单”,后续接到的订单就会明显变少,这是一种无声的惩罚。

更有司机反映,算法给出的订单信息有时让人哭笑不得,明明只有10公里的路,系统却显示20公里,本该用大货车拉的1吨重物,却被派给了一辆小面包车。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这种信息误差,进一步压缩了司机的利润空间,让他们不得不接受那些看似划算、实则亏本的订单。

司机的权益

这套为盈利而生的系统,其运转的代价,正由平台上的数百万司机们默默承受,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运价的断崖式下跌。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曾几何时,中型面包车的运价还能维持在每公里4元左右,而如今,这个数字被拦腰斩断,跌至约2元,部分订单甚至出现了低于1元/公里的“地板价”。

一位司机接到一笔200公里的长途订单,系统计算的运费从最初的1070元被一路压到725元,到手的钱,有时候连油费都覆盖不了,有数据显示,司机群体的月收入,曾出现过同比28%的下滑。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这种挤压是全方位的,平台强制要求司机在车身粘贴广告,这本身就让司机承担了额外的风险。

如果广告贴纸不合规被交警罚款,平台不负责报销,可要是司机自己没贴好,平台反手就是一个200元的罚款。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平台的积分系统更是让司机们陷入了“囚徒困境”,取消一笔不满意的订单,会被扣掉5分,而辛辛苦苦完成一单并获得好评,却只能加上区区1分,悬殊的分数奖惩,导致很多司机面对明显有问题的订单也不敢取消,只能硬着头皮上。

一位司机曾尝试全国跑单,三个月下来,月收入在五千到七千元之间,但刨去车贷和平台收取的各种费用,真正落到自己口袋里的,已经所剩无几。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当线上的货源被少数几个平台垄断后,司机们几乎失去了“用脚投票”的权利,他们无法轻易离开,因为离开就意味着失去生计。

这种高度依赖,最终演变成了集体的愤怒,部分地区的司机甚至发起了停运抗议,信任的基石,正在一点点崩塌。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监管的警钟

一个系统内部的失衡,必然会引来外部力量的干预,监管部门的反复约谈和资本市场的迟疑,就是对货拉拉模式最直接的警告。

近两年九次约谈,焦点高度集中:恶意压价竞争、随意调整计价规则、抽成比例过高、多重收费、会员费不合理……这些问题反复出现,直指其商业模式的根基。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监管部门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其“对问题认识不到位,态度不端正”,这种“约谈——承诺——再犯”的循环,说明在巨大的盈利诱惑面前,仅靠警示和督促或许难以让企业产生彻底变革的动力。

监管层开出的药方也越来越明确:要求平台公开算法、透明抽成,这无异于要求货拉拉将那套精密设计的盈利机器公之于众。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资本市场同样投出了不信任票,货拉拉曾五次冲击上市,均未能成功,巅峰时期高达900亿元的估值,在短短一年内就缩水了250亿元。

投资者们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在货拉拉的招股书中,甚至出现了前后矛盾的财务数据,比如2022年的净利润,竟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数字,对外宣称的“连续三年盈利”,在很多人看来,是建立在对司机群体的持续压榨之上。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一个核心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招股书显示,司机收入占平台总交易额的比例,已经从68%下降到了52%,钱越来越多地流向了平台,而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者。

在主营业务模式备受质疑的背景下,货拉拉选择了一条激进的“自救”之路——跨界造车,它以30亿的总资产,计划豪掷105亿建设汽车总部,这一举动直接导致其负债率飙升至惊人的177%。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然而,即便是开拓第二增长曲线,其底层逻辑似乎并未改变。

首款车由长安汽车代工,并推出了“跑满10万公里返现1万”的购车方案,这在不少司机眼中,不过是换了种形式的“套路”,试图将他们更深度地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货拉拉的困境,是整个平台经济野蛮生长后遗症的一个典型缩影,它试图用一套精密的算法来平衡商业效率和生态健康,但结果却让天平严重失衡。

企业发展的方向,最终是由其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劳动者——司机的方向盘所决定的,如果不能让劳动者获得体面的收入和应有的尊重,再庞大的商业帝国也可能只是建立在流沙之上。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结语

货拉拉若想真正走出困境,重获市场和司机的信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新校准那架已经倾斜的天平,这不只是响应监管要求,将抽成和算法变得透明,更需要在企业文化的根源上,重新思考平台与司机的关系。

司机不是平台运转的“燃料”,而是共生共荣的“伙伴”,天平的指针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失衡滑向深渊,还是努力校准重回正轨,选择权,仍在货拉拉自己手中。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信息来源:

1.《被市场监管总局约谈,货拉拉回应》北京商报2025-09-23 22:10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2.《货拉拉被市场监管总局约谈 第五次冲刺港股再生变数?》财联社2025-09-23 19:08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3.《货拉拉造车了!但是动机不纯吃相难看》敢动派2025-06-23 16:37上海

九次约谈,五次上市失败:货拉拉一只独角兽为何沦为“问题生”?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