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济南9月28日电(陈宛婷 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28日在济南落下帷幕。本次大赛以“具身探索,智筑未来”为主题,吸引来自全国...
2025-09-28 1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9月15日,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放射治疗系统二期建设在济南加速推进。这一从大科学装置“蝶变”的大型高端医疗设备,以肿瘤治疗的高效率和高精准度走进武威、兰州、莆田、武汉等多个城市,化身癌症治疗的“利器”,成为科技创新守护人民健康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
五年来,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创新活动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健康科技从“跟跑”迈向“领跑”,不断开辟新赛道,为守护人民健康注入源源不断的磅礴动力。
范式创新,为健康书写“中国答案”
今年4月,由上海本土企业研发和生产的血友病B基因治疗药物信玖凝正式获批上市,这是我国首个基因替代疗法药物,可以将人凝血因子Ⅸ基因递送至肝脏细胞,持续表达凝血因子,解决“玻璃人”流血不止的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特别是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直以来,“仿制多、创新少”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所在。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是我国从“医药大国”加速向“创新药强国”挺进的关键路径。
近年来,中国创新团队主动在源头创新上“另辟蹊径”。由北京市和大兴区两级产业基金领投的OpenCGT(细胞与基因治疗)平台选择了传统药物研发的差异化路径,以AI大模型预测并创造新的纳米载体,突破生物药精准递送“界限”,助力中国原创新药集群化发展。
“AI具有强大、高效的学习分析能力,推动新机制、新靶点的识别。”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表示,已有不少新药在AI协助下快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国医药产业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创新药研制和上市转化迈上新水平。
超算、大模型开发领域的中坚力量也纷纷跨界投入到创新药的研发中。去年,国家超算无锡中心与神威数智、太初元碁联合研制的生物医药大模型SWBind落地,能够对小分子配体、核酸分子、蛋白质分子结构实现精准预测。大模型能力的突破,不仅推动早期药物发现更快、更准,还助力新药创制有了“从头设计”“无中生有”的新范式,为攻克疑难重症提供全新“弹药”。
“十四五”以来,多个“首款”“首创”突破性登场,罕见病药物等加速获批,我国批准创新药已达两百余个,医药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创新药在研数目占全球近30%。
与此同时,在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已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等系列项目持续支持中药资源保障、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局局长余艳红介绍,当前中药新药研发进程明显加快,2021年以来已有57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包括27个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
装备突围,为诊疗提供“硬核支撑”
8月10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一台能够精准“捏住”极细金属丝并操控自如的手术机器人引起围观。它是获得全国首个神经介入手术领域创新医疗器械三类证的颅内动脉瘤智能诊疗系统。
“十四五”期间,一大批高端医疗装备推陈出新。智能移动微创手术装备系统、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控制系统、心磁成像设备、X/γ射线一体化放疗系统、全球转速领先的宽体CT、首台5T磁共振设备……
“围绕高端医疗装备,我们攻克了体内三维感知、远程手术指导等技术难题,首创智能移动微创手术装备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成果成为我国首台(套)满足海陆空高机动需求的装备,已推广至1200余家医院,并出口50余国,获172项知识产权及多项奖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手术机器人、大型影像装备、多模态控制、AI+治疗……我国高端医疗装备不仅实现诸多“硬突破”,还在“软实力”上大踏步向前跨越。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一台肺癌手术中,二维CT影像从屏幕上“站立”起来,分毫不差地模拟真实病灶,医生可以语音指挥手术导航前往下一个“目标”。
在科技部相关项目支持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的人工智能团队开展交叉学科攻关,研发肺癌手术智能辅助模块,让手术操作和汽车驾驶一样配上智能导航。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坦言,为了达成患者的个体化设计和实时导航,团队致力于寻找最优算法、提高标记效率。多例临床试验表明,“导航”让手术准确度提升了8%,错误率降低了43%。
这不是个案。五年来,多个领域的“AI+治疗”创新医疗器械获批首个应用许可,AI+骨科手术、AI+颅内磁共振造影、AI+病理细胞诊断……“中国造”的医疗设备不满足于把原来造不出来的PET、核磁等设备变成国产,而是以跨学科的融合力量不断塑造新奇迹。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包括碳离子治疗系统在内的265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介绍,我国自主研发光子计数CT,比传统CT空间分辨率提高2—3倍;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软组织手术机器人大大提高了手术精准度;体外膜肺氧合机、人工心脏等产品均实现自主化研发并投入临床应用,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国产高端医疗装备。
智慧医疗,为全民编织“普惠之网”
去年底,一颗位于地球静止轨道的亚太6D通信卫星连接起拉萨和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教授刘荣通过精密的远程控制设备和高清晰度的视频反馈,实时操控手术机器人系统为患者实施外科手术。这是全球首例基于卫星通信链路的超远程手术。
过去,患者千里迢迢到大医院才能看上大专家。如今,尖端医疗资源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智慧方式走到百姓身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8月12日,改革“尖兵”深圳再次破题,启动全球首个城市级医疗大模型集群“医智方舟”。它不仅打通了医疗机构间数据,还汇聚公共卫生机构、科研院所数据,让全部健康医疗数据服务于人民健康,成为深圳的“城市医学大脑”。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认为,大模型集群化应用实现了优质医疗能力的“云端迁移”,为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提供了革命性思路。
“十四五”期间,聚焦不同垂直领域的医疗大模型应运而生,北京的“京医千询”“福棠·百川”,上海的“福星”“启智”,武汉的“木兰”“哪吒·灵童”等融合千万级临床数据与顶尖专家经验,大幅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新技术已经能够实现跨机构数据的语义统一和结构化表达,国家级专科大模型集群化应用也为跨区域医疗AI构建了协同生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首席专家、神州医疗首席医学官弓孟春告诉记者,大模型正在和远程医疗、智慧医疗一同成为破解“寻医问药”难题的全新方案。
国产手术机器人能够“效力”的科室从骨科扩展到心血管,它们以极高精准灵活度辅助医生完成复杂手术;AI医生不仅为患者匹配诊疗方案,还能根据过往病史给出健康建议;“医学大脑”接入各类专业大模型,及时回应跨领域的健康需求……科技创新有效提升医疗卫生的技术水平与资源供给,极大改善诊疗效果,为人民生命健康铸就“防护盾”。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大力发展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完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药物、疫苗和医疗设备等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深度应用,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更多工具和手段。
相关文章
中新网济南9月28日电(陈宛婷 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28日在济南落下帷幕。本次大赛以“具身探索,智筑未来”为主题,吸引来自全国...
2025-09-28 1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9月15日,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放射治疗系统二期建设在济南加速推进。这一从大科学装置“蝶变”的大型高端医疗设备,以肿瘤治疗...
2025-09-28 1
帮助行走、翻身、做康复训练;聊天、递药、喂饭、做家务……今年工博会上特设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老年人行动与照护难题等方面,多家展...
2025-09-28 1
在短视频创作、家庭影像保存、直播内容优化的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视频画质清晰度成为影响观感的关键因素。由于拍摄设备限制、光线条件不佳或压缩传输等原因,视...
2025-09-28 1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盈国庆中秋“双节”将至,9月28日,记者从市商务委获悉,电商与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结合国庆与“双十一”之间的黄金消费窗口期,已全...
2025-09-28 1
记者9月28日从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获悉,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北京两机场预计执行航班超17800架次、运送旅客297.8万人次。9月28日,旅客在首都...
2025-09-28 0
近日,新华报业网刊发的云木长风创始人兼CEO、营销专家李思源关于《AI浪潮下中国品牌如何破浪前行》的深度访谈,获人民日报官方平台转发。在职业发展期间,...
2025-09-28 1
今天给各位分享熊猫麻将开挂使用办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熊猫麻将开挂的征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拳皇所有人...
2025-09-28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