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议院民主党议员最近公布爱泼斯坦遗产新文件,马斯克名字跟着上了热搜。文件里一张疑似爱泼斯坦日历的截图显示,2014年12月6日记着“马斯克将访岛”...
2025-09-29 0
高通最近有点“拧巴”。明明2025年第三财季营收同比增长10%,净利润涨25%,汽车和物联网业务增速超20%,却在硅谷芯片圈的顶级派对上,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年前还传着要收购英特尔,如今英伟达50亿入股英特尔,软银、美国政府联手“爆改”昔日巨头,硅谷的核心项目里,再难寻高通身影。当黄仁勋宣布“两大世界级平台融合”时,高通的目光,正越过太平洋,紧紧盯住中国——左手是合作12年的小米,右手是具身智能新贵宇树科技。这场“东边不亮西边亮”的转型,能让高通在AI时代拿到船票吗?
高通的业绩单其实不算难看。2025年第三财季,营收103.65亿美元,手机业务63.28亿美元同比增7.3%,汽车和物联网增速超20%,净利润26.66亿美元涨25%。但数字背后藏着隐忧:硅谷芯片圈的核心玩家,正在把高通排除在外。
一年前,高通还是收购英特尔的热门主角。当时机构预测,若收购成功,将成科技史上规模空前的并购案。可一年后,剧情彻底反转:软银、美国政府、英伟达联手“爆改”英特尔,尤其是英伟达50亿战略入股,直接把英特尔从“ICU”拉回“VIP病房”。黄仁勋说要“融合两大世界级平台”,字里行间都是“我们不带高通玩”的信号。更扎心的是,英特尔股价因此盘前涨29%,收盘涨22%,而高通只能在旁边看着——曾经的收购目标,如今成了别人的“战略盟友”。
硅谷的芯片江湖,正在重新洗牌。英伟达靠AI算力成了绝对主角,一边给OpenAI投1000亿算力,一边拉英特尔组队;软银和美国政府下场站台,巩固“本土芯片联盟”;连苹果都传出要投资英特尔,哪怕十年前刚抛弃x86架构转用ARM。这一圈操作下来,硅谷的顶级项目里,高通彻底没了位置。不是业绩不够好,而是赛道变了——当AI算力成核心战场,高通擅长的手机芯片、端侧计算,暂时成了“旧时代的产物”。
被硅谷边缘化的高通,把宝押在了中国。这不是偶然——中国区贡献了高通46%的收入,远超美国的25%和韩国的20%。而小米,正是这块“压舱石”的核心。
很多人好奇:小米都自研“玄戒O1”芯片了,第二代3nm工艺、190亿晶体管,为啥还要跟高通签多年协议,让小米17Pro系列搭载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答案藏在“12年情谊”里。从小米成立初期,高通就是其高端手机的“芯片担当”,几乎每代旗舰处理器都由小米首发。卢伟冰在高通中国区发布会上晒PPT:“12年深度合作”,这不是客套话——小米需要骁龙芯片维持高端市场竞争力,高通需要小米保住手机业务基本盘。
更关键的是,自研芯片和用高通芯片,对小米来说不矛盾。华为靠自研芯片打出“民族牌”,小米若全面换用玄戒O1,确实能提升品牌调性,但高端市场的技术壁垒没那么好破。骁龙8系列经过多年迭代,在GPU性能、AI算力、功耗控制上有深厚积累,玄戒O1虽强,短期内还需时间打磨。小米选择“两条腿走路”:高端机型继续用骁龙8保证体验,自研芯片先在中低端试水,等技术成熟再逐步替代。这种“稳妥打法”,恰恰给了高通喘息空间——只要小米高端机还需要骁龙,高通的手机业务就稳得住。
对高通来说,小米的价值不止于销量。中国手机市场占全球近40%,小米又是全球前三的手机品牌,保住小米,就等于保住了全球近15%的手机芯片份额。更重要的是,中国手机品牌正在集体自研芯片:华为麒麟、荣耀Magic Chip、OPPO马里亚纳……如果连小米都丢了,高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能雪崩。所以,哪怕小米有了玄戒O1,高通也要用“多年协议”锁死合作——这不是“仗义”,是生存必需。
光靠手机业务不够,高通还得找新赛道。这次它盯上了具身智能——就是宇树科技这类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的“大脑”。
在2025骁龙技术峰会上,高通特意设了中国分会场,拉来宇树科技站台。宇树CEO王兴兴说:“人形机器人对芯片算力和功耗要求更严苛,最快明年底能理解人类指令做任何动作。”这话说到了高通心坎里——具身智能终端(机器人、AR/VR等)需要的“端侧AI算力”,正是高通的老本行。
其实高通早有布局。2021年进博会就展示过具身智能应用,孟樸直言:“新终端品类初期,用现有芯片改改就能适配,硬件不用大动。”这是务实的选择:英伟达和AMD在云端算力拼得你死我活,全球数据中心投资2025年将达7万亿美元,高通硬碰硬没胜算。但端侧不一样——手机、汽车、物联网设备里,高通的芯片早已无处不在,积累了大量低功耗、高集成度的技术。人形机器人需要实时处理视觉、运动、语音数据,不能总依赖云端算力,这正是高通“端侧AI堆栈”的用武之地。
宇树科技的站台,更像是一种“战略试探”。此前宇树常出现在英伟达场子,如今转投高通,说明具身智能赛道还没形成垄断,高通仍有机会。但挑战也不小:英伟达虽主攻云端,也在布局机器人芯片;英特尔被“救活”后,x86生态可能向具身智能延伸。高通若想突围,得加快把手机芯片的“端侧经验”转化为具身智能的“专属方案”——现在靠改现有芯片“过渡”可以,但长期必须有定制化产品。
高通的转型,本质上是在解一道“三重矛盾题”:既要稳住手机业务基本盘,又要开拓具身智能新市场;既要依赖中国市场,又要避免被“卡脖子”;既要在端侧AI建立优势,又要应对英伟达等巨头的跨界竞争。
第一重矛盾:手机业务的“甜蜜负担”。小米等中国品牌是高通的“现金奶牛”,但也在倒逼高通创新——玄戒O1、麒麟芯片的出现,意味着手机厂商不会永远依赖骁龙。高通必须在“卖芯片”和“帮客户自研”之间找平衡:既要提供领先的骁龙8系列,又要开放部分技术支持客户自研,否则客户一旦成熟就会“单飞”。
第二重矛盾:中国市场的“双刃剑”。中国贡献46%收入,是高通的“救命稻草”,但也让它面临地缘风险。美国政府对芯片出口的限制、技术脱钩的担忧,可能随时影响高通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如何在“抱紧中国”的同时,维持与美国政府的关系,考验着高通的政治智慧。
第三重矛盾:端侧AI的“定义权”争夺。具身智能是高通的“差异化机会”,但端侧AI的标准还没统一。英伟达想把云端算力延伸到端侧,英特尔想用x86生态覆盖,高通则要靠“手机+物联网”的既有优势,证明端侧AI不需要依赖云端。这场争夺的关键,在于谁能先做出“杀手级应用”——如果宇树的人形机器人真能在明年底实现“理解复杂指令”,高通的芯片若能支撑这一体验,就能在具身智能领域抢到先机。
高通的处境,像极了2010年的诺基亚——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时代变了。当年诺基亚在功能机市场份额超40%,却因没跟上智能手机浪潮而衰落;如今高通在手机芯片领域仍是王者,但AI算力和具身智能的浪潮,正逼着它从“手机芯片之王”向“端侧智能平台商”转型。
这条路不好走,但并非没有机会。中国市场的稳定需求、具身智能的蓝海空间、端侧AI的技术积累,都是高通的筹码。小米12年的合作情谊、宇树科技的站台支持,更像是给高通的“转型缓冲带”。关键在于,高通能否把“被硅谷排挤”的压力,转化为“差异化创新”的动力——毕竟,科技行业的历史一再证明:真正的巨头,从来不是跟着别人的赛道跑,而是自己定义新赛道。
高通最近有点“拧巴”,但“拧巴”往往是变革的开始。当它把目光从硅谷转向中国,从手机转向具身智能,或许正在书写新的故事——不是“被抛弃的巨头”,而是“在第二曲线重生的 innovator”。至于能否成功,答案可能藏在小米17Pro的销量里,藏在宇树机器人的动作流畅度里,更藏在高通能否把“端侧AI”这张牌,打成AI时代的“差异化船票”里。
相关文章
美国众议院民主党议员最近公布爱泼斯坦遗产新文件,马斯克名字跟着上了热搜。文件里一张疑似爱泼斯坦日历的截图显示,2014年12月6日记着“马斯克将访岛”...
2025-09-29 0
数字医疗正悄然改变人们的健康管理方式。这些黑科技不仅“看上去很炫”,而且正在真正融入医疗流程,提高诊断速度,帮助人们更早发现风险、更科学管理健康,为医...
2025-09-29 0
当你还在为每天堵车发愁时,浙江已经悄悄启动了一批堪比科幻大片的超级交通工程。这些项目总投资超过1.2万亿元,涵盖磁浮、高铁、跨海通道等各种“超级工程”...
2025-09-29 0
高通最近有点“拧巴”。明明2025年第三财季营收同比增长10%,净利润涨25%,汽车和物联网业务增速超20%,却在硅谷芯片圈的顶级派对上,成了被遗忘的...
2025-09-29 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颖颖 通讯员 靳向茹2025年9月28日,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的正式通车,作为《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第六纵”核...
2025-09-29 1
编者按: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
2025-09-29 1
9月23日,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
2025-09-29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