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西方媒体不明白:中国这才拿了几个诺奖,凭什么科研比美国还强?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09日 19:15 0 aa

【“中国这才拿了几个诺奖?凭什么科研比美国还强?”】

西方媒体不明白:中国这才拿了几个诺奖,凭什么科研比美西方还强?凭什么能在科研领域动摇甚至是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呢?

今天这期节目的文案是我在10月9日写好的,此时此刻,2025年的诺尔贝奖科学类奖项已经全部揭晓。和以往一样,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诺奖这三大科学奖项的获奖者无一例外,全部来自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美国4人、日本2人、英国2人、法国1人。

西方媒体不明白:中国这才拿了几个诺奖,凭什么科研比美国还强?

今年的3位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来自美国的布伦科、拉姆斯德尔,以及来自日本的坂口志文

这些获奖者中虽说有两位是来自非G7国家的(理查德·罗布森,奥马尔·亚吉),但因为他们同时持有英、美等G7国家的双重国籍,所以本质上还是没有跳出那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框框。

什么框框?诺贝尔奖,尤其是诺尔贝奖的科学类奖项,本质上就是颁给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G7国家的小圈子奖。

这不是说美西方发达国家之外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就从来没有获得过诺奖,屠呦呦就是一个例外,但这个比例很小很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的情况和如今世界范围内科研领域的发展现状是极不相符的,尤其是把中国巨大的变量纳入在内进行通盘考虑之后,诺奖的这个小框框就更是显得滑稽可笑。

不光我这个中国人,当地时间10月7日,奥地利媒体《标准报》也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西方人灵魂深处的问题:

西方媒体不明白:中国这才拿了几个诺奖,凭什么科研比美国还强?

“迄今为止,有且仅有屠呦呦这一位中国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科学家。但在科研领域,中国却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甚至大有对当前的世界霸主美国取而代之的势头,不可谓不强大。”

这怎么可能?在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里,诺贝尔奖,尤其是自然科学类奖项,长期以来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科学实力的黄金标准。一个国家拥有诺奖得主的数量,几乎等同于其在人类知识前沿的贡献度。按照这个逻辑,只有一位获奖者的中国,理应还在“复制与改良”西方的道路上蹒跚学步,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更不应该把美国逼到这个份上。

但铁一般的现实就是给了西方这种傲慢的宏大叙事一记响亮的耳光。一边是寥寥无几的诺奖桂冠,另一边却是势不可挡的科研产出洪流。这种巨大的认知割裂,让习惯了用旧地图看待新世界的西方媒体,陷入了深深的智子疑邻式的困惑。

在数量上,中国已经实现对外国了断层式领先。据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的最新报告,2024年,中国大陆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接近90万篇,高居G20国家之首。而长期垄断榜首的美国,则以约50万篇位居第二。

西方媒体不明白:中国这才拿了几个诺奖,凭什么科研比美国还强?

这是自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首次被单一国家超越。回看屠呦呦获奖的2015年,中国的论文数还仅为30万篇,这才短短10年光景,中国就已经实现了3倍的惊人增长。

在质量上,中国同样完成了对美西方超越。以更具含金量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指标为例,该指数只统计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50种顶级科学期刊,代表着最高质量的基础研究。

而在这个榜单上,中国也已经悄然完成了对美国的弯道超车,问鼎世界第一。

西方媒体不明白:中国这才拿了几个诺奖,凭什么科研比美国还强?

从2022年开始,中国的自然指数就实现了对美反超,位居世界第一

【不是中国需要诺奖,而是诺奖需要中国】

在科研机构的实力上,中国已经形成了相较外国的集团优势。在囊括了全球约两万个科研机构的综合排名中,中科院力压美国哈佛大学,雄踞榜首。

更令西方感到震惊的是,在全球排名前12的机构中,除了排名第10的德国马普协会之外,其余席位均被中国机构牢牢占据。

所有这些数据无不清晰地表明,无论从哪个维度衡量,当下的科研武林,中国的的确确正在取代美国的盟主位置。这个过程不是将来时,而是正在进行时。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诺奖科学奖的榜单上,中国科学家的身影依然如此稀少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诺奖本质上是一个表彰“过去”而非“当下”的奖项。

诺奖的评选机制存在着巨大的时间滞后性,一项科研成果从取得突破到最终获得认可,延迟2、30年是家常便饭。

西方媒体不明白:中国这才拿了几个诺奖,凭什么科研比美国还强?

屠呦呦很早就提炼出了青蒿素,但直到2015年才被授予诺奖

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看到的诺奖得主,他们所代表的,其实是上世纪90年代甚至80年代的科研水平。

而中国的科研故事,恰恰是一个“后发先至”的追赶史。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不得不同时补上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欠下的旧账,此外还要竭力赶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直到最近十几年,中国才真正爬出历史的巨坑,在一个又一个科研前沿领域迈向自由王国,开始系统性地产生世界级的原创成果。

这就形成了一个“双重滞后”的效应:中国在前沿科学领域能产出顶尖成果的时间点,本身就已经很晚了,还要再叠加上诺奖颁奖那长达数十年的固有延迟。因此,用诺奖这个昨天的尺子去丈量中国今天的科研实力,最后必然会得出荒谬的结论。

这种由于时间上的滞后所造成的认知割裂,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时间里,将逐渐演变成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全球性传播现象。

一方面,在现实世界中,从现在到2050年,只要你是个双商三观都正常的人,那你的心里就应该清楚,日后这20多年,必将是中国的高新科技产品和高新产业形态大爆发的时代。全世界的普通人都将切身感知到,他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最具创新性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多地来自中国。

西方媒体不明白:中国这才拿了几个诺奖,凭什么科研比美国还强?

而另一方面,在诺奖这个早已被神话成了“科学圣殿”的文化符号里,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却将长期缺席。

在诺奖的百年历史中,这种强烈的割裂感是从未出现过的。因为在过去,获得诺奖最多的国家,和新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二者基本上是重合的,比如20世纪的美国。

但在现在和未来,这两者将会变得越来越割裂。当一个普通人用着华为的手机,刷着洋抖上的短视频,开着比亚迪的电动车,享受着中国技术带来的便利时,他一转头却发现,每年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总是和这个国家无关。

西方媒体不明白:中国这才拿了几个诺奖,凭什么科研比美国还强?

【信什么如来,不如我们自己来】

这种强烈的违和感,甚至无需我们中国人自己去言说,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慢慢都会察觉到不妥。长此以往,受到冲击的将不仅仅是普罗大众,同时还有诺奖自身的公信力与含金量。

对于诺奖背后那套黑箱潜规则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诺奖的评选从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更是一个传播学问题,是西方文化体系的一部分。而文化这个东西是需要人们去“相信”的,你信了它才有,信得人越多它越有力。但当现实与诺奖所代表那套的信仰体系发生剧烈冲突的时候,这个信仰的本身就会发生动摇。

今年诺奖和平奖评委会被川普追着邀功这档子事就不提了,类似的槽点在近年来的诺奖颁奖结果中同样屡见不鲜。以2024年的情况为例,当时的诺奖评委会居然一反常态,把物理和化学奖颁给人工智能相关领域。

西方媒体不明白:中国这才拿了几个诺奖,凭什么科研比美国还强?

且不说人工智能这个近几年才被热炒起来的新概念到底担不担得起这么大的荣誉,相关产业愈发膨胀的泡沫和其背后巨大的能源困境也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所以也难怪当时就有人吐槽,除了要给美国的人工智能经济泡沫背书之外,实在想不出诺奖物理学奖有任何颁给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的必要性。

这种行为本身就充满了蹭热点和政治操弄的痕迹,显得既不顾头,也不顾腚。为了给人工智能经济泡沫背书而把奖颁给美西方的学者,这本来是挺露脸的一件事,结果最后却把屁股给露了出来。

没有人会否认,今天的诺奖,尤其是科学类奖项,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是极有含金量的,甚至可以说是最有含金量的,哪怕在中国也是如此。因为只有诺奖,才能每年的这个时节,享受到被上至中国官媒,中至大V博主,下至吃瓜群众人人议论两句的待遇。我活了40多年,从来没见过其他的科学类奖项有此热度。唯一比诺奖热度更高的,大概也只有奥运会了。

西方媒体不明白:中国这才拿了几个诺奖,凭什么科研比美国还强?

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诺奖的含金量正和美国的霸主地位一样,在如今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不断贬值。

今天还有多少人会坚信,一个摒弃了初心了超级大国可以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明天?

而同样的,一个迷失了方向的百年奖项,又如何能为人类科学指点未来的迷津呢?

百余年来,全世界都习惯了向西方求取科学的真经。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西方媒体之所以想不通,是因为他们依然沉浸在夜郎自大的旧梦中,不愿承认世界的中心正在转移。

西方媒体不明白:中国这才拿了几个诺奖,凭什么科研比美国还强?

信什么如来,还不如我们自己来

中国不需要诺奖,是诺奖需要中国。这句话分量会在今后的几十年里越来越重,越来越重。

众人信你如来,是因为信你心诚则灵。倘若不灵,那还信什么如来?不如我们自己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