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广电计量纳新曼哈格,融合答卷落地见效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17日 19:22 0 admin

行业并购后如何实现“1+1>2”?曼哈格(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曼哈格”)与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电计量”)的这场“双向奔赴”,或许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

在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25)的喧嚣现场,我们见到了刚从展区赶回来的曼哈格(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石磊——他手里还攥着几份热乎乎的行业资料,身上却没有奔波的浮躁,反倒透着一股行业人特有的务实沉静。就像他口中介绍的扎根标准物质领域25年的曼哈格:既有“打破国外垄断”的锐度,也始终守着“把检测标尺做准做稳”的耐心。

广电计量纳新曼哈格,融合答卷落地见效

曼哈格(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 石磊

2025年1月24日,广电计量收购曼哈格的消息在检验检测圈掀起不小波澜。如今再谈这场整合,曼哈格创始人石磊没有用“收购”“并入”这类带着强弱感的词,反而频频提起“双向奔赴”:“不是谁吞了谁,是两股力量拧成了一股绳。以前我们是‘单打独斗’做标准物质,现在成了广电计量带着我们一起‘集团军作战’,连看市场的视角都不一样了。”

融合半年,变化何在?

回顾这半年的融合过程,石磊最感慨的是双方理念的高度契合。

石磊坦言,最大的变化不是转型或调整,而是融合加速。“双方本来就是上下游关系,有4年多的合作基础,文化理念非常认同。”现在成为“一家人”,走得更快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具体而言,变化体现在两个核心维度上。一方面是客户资源的扩充。“广电计量作为上市公司,是几万家客户的计量供应商,客户广度比我们宽很多。”曼哈格得以快速对接这些资源,形成业务协同。

另一方面是资金和研发的投入。“资金投入让我们的供货能力和研发进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石磊表示,原本可能需要三五年完成的布局,现在一两年就能实现。

从“等订单生产”到“现货秒发”:半年整合的“客户体验革命”

“以前是单打独斗,现在是合力出击。”石磊如此形容并购前后的差异。

对检验检测行业的人来说,标准物质的“库存焦虑”几乎是通病——订早了怕过期浪费,订晚了怕耽误实验,尤其是一些进口品种,动辄要等一两个月。石磊记得,以前曼哈格常遇到客户催单:“你们能不能快点?我们实验室等着用呢!”但那时受限于资金和数据储备,很多时候只能“等订单生产”。

“现在不一样了。”石磊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底气,“广电计量进来后,不光是给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把他们服务几万家客户的‘需求数据’和我们的‘标准物质数据’打通了。我们25年积累了几十万条标准物质基础数据,再加上九顶软件的算法,能精准预测未来几个月客户要什么、要多少。现在客户要货,基本都是现货秒发,库存现货率比半年前提升了一大截。”

这种变化不是“纸上谈兵”。石磊给我们算了笔账:以前客户买回去的标准物质,有40%-50%会因为过期浪费掉,尤其是临床、制药领域的特殊品种,保质期短、价格高,浪费起来让人心疼。“现在我们能帮客户‘按需备货’,既不用他们压资金囤货,也不用怕急用时没货。有个做食品检测的客户说,这半年他们的检测效率提高了20%,成本降了近30%——这就是最实在的‘客户体感’。”

加入广电计量之后,曼哈格的客户拓展再上一个台阶。以前曼哈格主要服务中小实验室,很多国家级大项目连投标资格都没有。现在借着广电计量的平台,他们能接触到国家食药监、环境监测总站、农业农村部的项目,甚至还接到了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的定制需求——“对方说,以前找国外企业做定制,不仅贵,沟通还复杂,现在找我们,既能按他们的实验需求调整,交付周期还能缩短一半。”

这份“攥指成拳”的底气,早在2020年就已埋下伏笔——彼时广电计量已着手布局标准物质领域,通过收购将深圳市博林达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博林达”)纳入体系。作为一家集标准物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企业,博林达不仅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还获评深圳市 “专精特新” 企业,更在无机标准物质赛道占据国内领先地位:作为国内最大的无机标准物质生产厂家,它在化学分析市场深耕多年,凭借稳定的产品质量与专业服务积累了深厚口碑。如今博林达与曼哈格形成 “有机 + 无机” 的协同互补,在标准物质领域共同发力,为行业的国产替代与技术升级注入更多动能。

打破“80%进口依赖”:标准物质的“国产替代不是模仿,是超越”

在标准物质领域,国产化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聊到标准物质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石磊的语气沉了下来。“你知道吗?在临床质谱、新污染物、高纯半导体材料这些领域,以前进口标准物质的依赖度超过80%。国外企业不仅价格高,还会‘卡供应’——有时候明明有货,却以‘技术限制’为由不卖给你,尤其是在芯片、制药这些关键领域。”

但这种局面正在被打破。半年前,曼哈格在临床质谱同位素内标领域取得了突破。“以前这个品种全靠进口,一毫升要卖几千块,很多医院实验室都舍不得用。我们花了三年研发,不仅做出来了,纯度还比进口的高0.5个百分点,成本直接降了40%。在接受投资后,我们有更充足的投入去推进这些项目。”

石磊强调,曼哈格的“国产替代”不是“照葫芦画瓢”:“国外的标准物质是按他们的检测体系做的,不一定适配国内的实验条件。比如土壤新污染物检测,国外的标品针对的是他们的土壤类型,我们做的标品会结合国内不同区域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调整,检测数据更准。有客户反馈,用我们的标品做出来的数据,和国外标品的比对误差能控制在0.1%以内——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破局思路:不是模仿,是更适配、更精准的超越。”

这种“超越”背后,是25年的积累。如今曼哈格已研发出300多种GBW国家标准物质,拥有CNAS认可项目100多项,服务过药明康德、百济神州等制药龙头,甚至还为某国产靶向药的“出海”提供了标准物质支持。石磊说,“以前我们代理国外品牌,现在我们的产品能跟着中国药企‘出海’,这才是‘中国制造’的底气。”

从“食品环境”到“芯片临床”:未来两年的“三大主攻方向”

面向未来,曼哈格的发展路径十分清晰。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石磊明确提到了三个方向:新能源半导体、临床医疗、数据平台。

第一个是新能源和半导体材料。现在国内PCB生产、集成电路企业对高纯试剂、电池材料的标准物质需求特别大,以前都靠进口,我们现在和广电计量、博林达联合研发,明年就能推出一批新品,比如高纯硅基标准物质,纯度能达到99.9999%,能满足芯片制造的检测需求。

第二个是临床医疗领域的国产化深化。石磊说:“现在国内医院的临床质谱检测,还有很多关键标品依赖进口,我们计划未来两年把临床领域的国产替代率从现在的30%提升到60%,尤其是肿瘤标志物、微量元素这些细分领域,要做出比进口更稳定的标品。”

第三个是数据平台。这是石磊最看重的“长期布局”。他说:“我们要把标准物质的‘研发数据、生产数据、客户使用数据’全部打通,用AI智能推荐配方。这不仅能加快研发速度,还能帮客户降低实验风险——未来的标准物质竞争,不是‘卖产品’,而是‘卖解决方案’。”

有了广电计量的平台支持,曼哈格的国际视野也更加开阔。“未来三五年,我们希望实现全品类覆盖,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还要走向国际。”石磊透露,公司正与广电计量、博林达一起开拓国际市场,并已经取得部分成效。“让‘中国标准’被世界认可——这是我们这代标准物质人的梦想。”

“现在我们已有7%的业务是出口,主要销往东南亚、中东。这些规划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未来我们会借助广电计量的海外布局,把‘中国标准’推向更多国家。”

对于标准物质行业的未来,石磊充满信心:“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检测技术都能使用中国研发制造的标准物质。”

从“广州创业”到“集团军作战”,不变的是“把标尺做准”

石磊聊起了25年前的创业经历。那时他和夫人在北京做了三年实验室分析,觉得“个人收入差,还不如自己干”,于是跑到广州成立了最初的公司——“那时候广州的氛围特别务实,大家不搞虚的,就是闷头干事。我们从代理国外标准物质做起,看着国内行业从‘没标准’到‘有标准’,从‘用国外标准’到‘做中国标准’,这25年就像一场长跑。”

“有人问我,被广电计量收购后,会不会失去‘自主权’?其实不会。”石磊笑着说,“我们团队还保持着49%的股份,管理灵活性没丢,在曼哈格成立25周年之际加入广电计量这个‘大家庭’,就像两个一起跑的人,现在手拉手一起跑,跑得更快、更远。”

石磊说:“标准物质,看着是一瓶瓶液体、粉末,其实是检测行业的‘诚信标尺’。以前我们是‘守好自己的标尺’,现在我们在广电计量的支持下,可以‘把中国的标尺做准、做稳,让全世界都认可’。”

对检验检测产业链中的行业人来说,这份“标尺情怀”或许比任何商业成绩都更动人——毕竟,在这个靠“数据说话”的行业里,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卖了多少标品”,而是“每一份数据都经得起检验”。

这场变革背后,是像曼哈格这样的企业25年如一日的坚持,也是广电计量等国有上市公司的战略视野,更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升级的必然要求。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