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微软实验 10 年未商用,中国两年实现!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26日 04:13 0 admin

上海临港放大招!全球首个海风直联海底数据中心落成,把 “电老虎” 数据中心沉海、用海风直供,直接改写绿色算力规则。我结合技术与趋势,带大家拆解这海底科技奇迹。


一、把数据中心沉进海底?被逼出来的终极方案

先抛一组扎心数据:2024 到 2030 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年均增速要飙到 20%,电费占运营成本近七成。

现在 AI 大模型动辄几千张 GPU 集群,传统数据中心的空调制冷能耗能占到总耗电的 50%,简直是 "一边算数据,一边烧钞票"。

微软实验 10 年未商用,中国两年实现!

上海临港这波操作直接釜底抽薪 —— 把 24 兆瓦规模的数据中心舱体沉到距岸 10 公里的海底,水深刚好 10 米,正好处在两个风电场中间。

这位置选得绝了:既挨着能源源(风电),又靠着冷却源(海水),还离三大运营商机房不到 20 公里,完美解决算力、能耗和时延三大痛点。


二、拆解两大黑科技:海风供电 + 海水制冷

1. 冷却系统:海底的 "血管散热网"

服务器最怕水,但这项目偏要和海水做邻居。核心秘诀是海兰云团队设计的多级铜管系统,技术总经理陈希恰的比喻特形象:大铜管是 "大动脉",细铜管像 "毛细血管"。

具体流程是这样的:服务器发热单元把热量传给细铜管里的冷媒,液态冷媒瞬间气化上升,通过 "大动脉" 送到换热器,和流动的海水完成热交换,再变回液态流回去循环。这套系统直接把冷却能耗从陆地数据中心的 40%-50% 砍到 10% 以内,每年能省 1.22 亿千瓦时电,相当于少烧 4 万吨煤。

更牛的是密封技术,所有螺栓都有专门密封程序,舱体设计寿命 25 年,能抗住海浪冲击和海洋生物附着,还能创造无尘无氧的 "海底恒温房",服务器故障概率直接降下来。

微软实验 10 年未商用,中国两年实现!

2. 供电革命:风机脚下的绿电直供

如果说海水制冷是 "节流",海风直供就是 "开源"。项目把数据舱直接架在风机正下方,通过直流微电网实现绿电就地消纳,绿电占比超 95%。这招完美解决了风电 "波动性" 的老毛病 —— 把不稳定的电能转化为持续的算力输出,能源利用率直接拉满。

对比下传统模式:风电要通过高压线路送上岸,再降压给数据中心,中间损耗至少 10%。现在直接 "风场 - 数据舱" 点对点供电,相当于给算力装了个专属绿电充电宝。


三、从示范到规模化:500 兆瓦的野心藏不住了

10 月 21 日的交流会上,海兰云和申能集团、上海电信等签了 500 兆瓦的战略合作协议,这可是当前规模的 20 多倍。更关键的是临港新片区给授了 "国际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节点" 牌匾,意味着它能承接跨境数据业务,未来可能成为长三角的 "海底算力枢纽"。

微软实验 10 年未商用,中国两年实现!

中国电信还搭了 "陆海一体化" 全光网络,确保数据在海底和陆地之间的传输时延控制在毫秒级。这对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这些对时延敏感的业务来说,简直是刚需。现在已经有公有云、智能算力、跨境电商企业找上门谈合作了。


四、不止是示范:"陆数海算" 改写算力格局

可能有人会问,西部电价便宜,为啥要花 16 亿在海底建?北京交通大学张向宏教授点透了关键:这是 "陆数海算" 新范式,解决的是东部数据富集区的低延迟需求。

西部数据中心虽然便宜,但数据跑一趟要上千公里,时延根本满足不了 AI、5G 的实时需求。临港这个项目构建了 200 公里内的近海算力圈,相当于在长三角的 "数字心脏" 旁边装了个绿色引擎。

更长远的布局是深远海。上海正在规划百万千瓦级深远海风场,未来数据中心可以跟着风电往深海走,构建更大规模的 "能源 - 数据 - 算力" 集群。到时候不仅能服务长三角,还能支撑跨境数据流动,参与全球数字规则制定。

微软实验 10 年未商用,中国两年实现!


五、为什么说这是算力革命的起点?

这个项目入选了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的双重示范工程,绝非偶然。它踩中了三个时代节点:

  1. 双碳战略

    数据中心作为 "耗电大户",减碳压力巨大,这个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零碳模板;

  1. AI 算力爆发

    大模型训练需要海量算力,传统数据中心撑不住能耗,海底方案成了新出路;

  1. 深海经济崛起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新兴产业,海底数据中心正是海洋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交叉爆点。

从海南陵水的 1.0 商用版,到上海临港的 2.0 风电直联版,中国用两年时间走完了从实验到规模化的路。要知道微软 2015 年就做过海底数据中心实验,但至今没落地商用,咱们这波算是彻底领跑了。

微软实验 10 年未商用,中国两年实现!


结语:每阵海风都在算未来

站在临港海边眺望,旋转的风机下面藏着安静运转的算力核心,这种科技与自然的共生感太震撼了。当海风遇见数据,海洋不再是能源孤岛,反而成了绿色算力的新热土。

按照规划,未来深远海会出现更多 "风电 + 算力" 的组合体,每台风机都是一个算力节点。到时候我们刷短视频、用 AI 办公、自动驾驶导航,背后可能都有一阵海风在默默提供动力。这大概就是科技最浪漫的样子 —— 让自然之力,支撑数字未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