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京津冀协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新路径

今日新闻 2025年11月03日 12:29 0 admin

10月31日,“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课堂实践与区域生态构建”市级研讨会在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召开。研讨会紧扣人工智能与科学教学深度融合、教学场景重构、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素养培养等核心议题,通过53节跨学段同课异构研究课、人机协同议课等形式,系统呈现了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的课堂实践路径与区域推进机制,为三地科学教育协同发展搭建了交流平台。

京津冀协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新路径

本次活动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联合承办。来自京津冀及雄安新区的教研专家、一线教研员、教师代表共同参与了本次研讨。

构建“四维一体”科学思维模型,让思维看得见、可进阶

“贯通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思维方法在不同学科语境下的持续运用、深化与融合。”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述林说。研讨会上,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的“四维一体”科学思维培养模型成为核心亮点。该模型以计算思维为基底,以探究与实证思维为路径,以系统与工程思维为载体,以批判与创新思维为引擎,构建起科学思维培养的清晰框架。

京津冀协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新路径

为推动思维培养落地,东城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动态追踪学生思维轨迹、精准补位思维断点,将抽象的科学思维从 “隐性” 转化为可观测、可评估的 “显性” 指标。此外,东城区同步启动“科学思维教学案例与资源库”建设,计划将优秀实践成果进行整合共享,向更广范围辐射区域经验。

据介绍,为推动思维培养落地,东城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动态追踪学生思维轨迹、精准弥补思维断点,将抽象的科学思维从“隐性”转化为可观测、可评估的“显性”指标。此外,东城区同步启动“科学思维教学案例与资源库”建设,计划整合共享优秀实践成果,推广区域经验。

打造“师-生-机”新关系,让核心素养落地课堂主阵地

“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要通过数据持续刻画学生的思维成长轨迹,不仅为一节课画像,更要构建学生长期思维成长的画像集。”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楚民在致辞中明确了课堂变革的核心方向。本次研讨会展示的“素养成长型课堂”,既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载体,也成为东城区有组织锤炼教师“数字功”的重要场景。

京津冀协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新路径

素养成长型课堂以“师-生-机”新型教学关系为核心,依托AI课堂分析系统,实时采集师生互动、提问层级、思维深度等多模态数据,在推动课堂教学从“经验驱动”转向“证据驱动”的同时,也让教师在数据解读、技术融合的实践中提升“数字功”能力。

教研机制创新上,研讨会采用“人机协同议课”模式,课后由东城区学科教研员结合AI生成的课堂分析报告,从“思维发展梯度”“素养目标达成度”等维度开展精准点评,授课教师则聚焦“数智赋能场景设计”进行深度说课,形成“数据诊断—问题分析—改进优化”的闭环教研体系。目前,东城区已有17所基地校积累了丰富的“素养成长型课堂”实践案例,为区域层面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扎实支撑。

AI赋能促特色发展 系统推进国家课程区域化实施

在推进国家课程区域化实施的进程中,东城区从课程转化、课堂建模、常态课提质三个关键维度系统发力,夯实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实践基础。课程教材转化上,重点推进学科学段贯通与跨学科主题融合,推动国家课程内容与区域教学实际深度对接。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构建了“AI+X”与“X+AI”双轮驱动课程体系,不仅将人工智能作为教学工具融入各学科,还围绕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学习,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重构与校本化实施。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借助AI开展数学活动课程研究,以“欣赏数学之美”为切入点开发校本课程,为国家课程常态课提质提供典型范例。

京津冀协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新路径

课堂模型建构方面,东城区持续推进“素养成长型课堂”实践,依托AI课堂分析系统,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诊断与动态优化,推动核心素养在每一堂课中落地生根。区域深化“AI+循证教研”机制,强化对每节课的质量监测与反馈闭环。

当天,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进一步解读《北京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实施导引》研制思路,既为国家课程市级落地提供清晰指引,也为东城区深化国家课程区域化实施明确了方向。

(采写:赵翩翩;学校供图;编辑:邓丽;复审:常悦;核发:冉阳)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