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单剧一个半月分账1600万,短剧正在二次生长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12日 11:53 0 aa

昨日,第三届杭州·微短剧大会在杭州市临平区拉开帷幕。

置身会场,最大的感受是,杭州作为国内最早拥抱微短剧产业的城市之一,正如当下短剧创作热衷的“IP系列化”一样,也将微短剧大会本身,打造成了一个持续发声、连年延续的系列品牌。

单剧一个半月分账1600万,短剧正在二次生长

如果说每一届大会都是行业的一个剖面,那么将去年的与今年的剖面对照,我们就会发现,它连成了微短剧一个明显的成长轨迹。

举个例子,去年此时,红果短剧相关负责人在大会上表示,红果短剧首次出现了单月分账超过300万元的短剧,最终的总分账可能会超过千万。

而在今年,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带来的最新数据是,9月中旬上线的《盛夏芬德拉》,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分账超过1600万元。

这意味着,微短剧的头部剧正在狂飙突进,红果短剧的用户基数和影响力也已不可同日而语。杭州·微短剧大会作为行业“年度坐标”的独特价值也在日益彰显,它为人们提供了深度洞察行业脉动的珍贵窗口。

此次杭州·微短剧大会分为开幕式、主旨对话和跨界交流三个板块。在“主旨对话”分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头部从业者和行业观察者,就微短剧目前的创作趋势、商业模式、发展方向和精品化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整场活动正如昨日独舌短剧的开幕式报道(点击阅读:在这场微短剧大会上,行业风向一览无余)所言,经历了一年的突飞猛进之后,短剧从业者当下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再出发,在下个阶段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地方的决心

临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威现场致辞,他阐述了地方对微短剧的发展定位:既是宣传领域内容创作的重要文艺形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文化生产方式。

这说明,在微短剧经历了良莠不齐的草莽生长阶段之后,地方仍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这个新兴的产业。

单剧一个半月分账1600万,短剧正在二次生长

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于,从单部剧的分账票房猛涨,到各大头部厂牌在微短剧精品化走出的特色之路,年轻的微短剧无疑仍是大视听内容赛道上,最具市场想象力和发展空间的一大内容品类。

因此,沈威在现场呼吁,微短剧赛道虽风急浪高、变化莫测,但其广阔前景同样毋庸置疑。从业者一旦下定决心,就应“毅然决然跳下水”,在大海中学会游泳,直面风浪冲击。

“在岸边永远没有希望和结果,只有把志同道合的人召集起来,一起游泳,一起成长,一起发展,这个行业才有未来。”

昨天上午,浙江省发布了“微短剧+AIGC”推荐片单,启动了第三季青年网络编剧激励扶持计划、“古今运河”影视精品创作计划,以及第三届杭州·微短剧暨杭州文化“新三样”出海行动。

临平区不仅推动微短剧创作和技术发展的深度融合,还贯彻了人才培养和文旅影视融合的发展思路,并持续将“微短剧”作为网文、网游之后的又一地方出海先锋。

这意味着,地方对微短剧的发展保持看好,继续供应着配套的政策扶持,推动行业形成“内容+人才+技术+场景+出海”的多层生态,并与从业者一道,实现共谋式发展。

平台的布局

在主旨演讲中,腾讯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银河工作室负责人曹睿,带来了平台视角的全景阐述,尤其值得重点关注的是腾讯视频为好故事营造的“三位一体”保障体系。

一是激励保障体系。通过有梯度、有远见的激励保障,让优质内容获得远超预期的回报。

在横屏领域,纯分账独播项目的基础分账超100万之后,每日增加15%的分账补贴奖励金,制作厂牌和创作者还有望获得年度厂牌激励,前者最高500万,后者最高100万元。

单剧一个半月分账1600万,短剧正在二次生长

竖屏方面,成片分账项目将能拿到基本分账和激励分账,剧本激励最高可得22万,精品定制项目后验播出激励最高可得20万元。可以说,现金奖励覆盖了从创意到成片的各个环节。

二是创作陪伴机制。腾讯视频会基于自有的数据洞察和行业判断,从创意孵化和项目立项阶段深入介入,将运营、营销、变现的思路前置,与创作者一同打磨项目。

三是开放技术工具,AI技术赋能。

曹睿表示,技术的介入不是替代创意,而是为了承接和放大每一个好创意,如AI技术评估剧本,提供数据化参考;生成式AI可在制作阶段显著降低成本;后期阶段引入皮肤电、眼动仪等生物数据检测,为后期工作提供科学的情绪参考。

曹睿认为,微短剧行业目前经历的不只是一次内容形态的革新,更是一次创作理念的进化。平台所承担的也不只是内容分发的角色,更是一个共创者。

如果说曹睿的演讲代表了腾讯视频在创作层面的系统化布局,那么点众科技市场与公共关系中心总经理王燕则在商业模式上带来了启发。

她透露,点众旗下的免费短剧APP河马剧场的注册用户已超4亿,月活跃用户达6000万,月上新剧集为1000部,广告变现月均收入过亿。

单剧一个半月分账1600万,短剧正在二次生长

河马短剧的内容来源是自制+发行+联合出品,核心模式是免费观看+广告变现+会员,依托点众自有的网文IP、深厚的业缘关系和稳定的内容供应,点众跑通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在此基础上,点众科技在今年三月发布了合伙人计划,从IP开放、联合制作、爆款扶持、宣发支持、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向行业发出邀约。

技术的介入

在一众内容发言中,两个关键点尤为引人注目,一是内容的进化逻辑,二是技术的赋能方向。

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认为,在精品化进程的下半场,短剧的竞争正逐渐集中到“内容生活化”和“口碑影响力”两个维度上。今年下半年,标签化的短剧逐渐失灵,取而代之的是更贴近生活、更落地的优质内容,往生活化转型成为必然。

单剧一个半月分账1600万,短剧正在二次生长

杭州在水一芳影视文化传媒董事长周伟成则从技术层面探讨了AI微短剧的实验方向。

在水一芳的母公司是晟喜华视,这家以传统长剧见长的公司,如今正积极布局短剧与AI结合的生产体系,并在会上发布了纯AI短剧《孤城照:惊变》。

周伟成认为,终端在哪儿,娱乐的主战场就在哪儿。短剧主要在手机上看,手机就是当下主要的传播终端,而在短剧中进行AI的运用与迭代,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单剧一个半月分账1600万,短剧正在二次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由在水一芳参与布局投资的影视拍摄基地临影厂,现场一口气发布了浙江视听版权服务工作站、一路生花造星基地、如意造型工作室、振何影视道具四个项目,共同启动了意义非凡的——“微短剧+”生态发布计划。

出海的诱惑

在“短剧出海”沙龙上,五位从业者围绕“海外短剧如何反哺国内产业”展开深入对话。其中,“海外剧未来应直译转化还是完成本土化改造”这一议题成为焦点。

点众科技市场与公共关系中心总经理王燕认为,在短剧出海初期,翻译剧是一种务实的选择,为行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必须承认的是,海外用户已经出现审美疲劳。

直译剧之后,目前的出海捷径是,用中国已经验证过的爆款剧剧本,启用海外的演员和制作团队再拍一次,以此提高效率,降低试错成本,但也因此滋生了抄袭乱象。

放眼未来,当海外的短剧市场成熟之后,还是应该往完全原创的方向发展,由内而外实现海外市场的本土化。

单剧一个半月分账1600万,短剧正在二次生长

九州文化副总裁王为之表示,60秒竖屏叙事的内容形态,已经被打上了“中国创造”的烙印,这意味着短剧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本身已经完成了一种文化输出。无论是直译也好,招募海外团队也罢,其文化的归属是全球化的,但主导始终是中国性。

长鹰科技执行总经理王妙妙则认为,应该坚定捍卫中国故事的价值,将已有的文化IP与短剧的穿透力相结合,是传播中国情感与价值的利器,这条路坚决不能放弃。“直接输出与海外本土化并非互斥,而是应齐头并进。”

麦芽传媒副总裁冉旭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翻译剧最好的呈现形式就是不翻译,用中文原版直接对海外进行文化输出。

短剧自习室主理人羊阳作为媒体观察者,系统性地将出海划分为产能、模式、文化三个阶段,就目前而言,短剧出海者正从之前的全盘参与向着出品主控方向转型,在保留话语权的同时,提高出海的质量和效率。

单剧一个半月分账1600万,短剧正在二次生长

“微短剧+”的可能

正如临平区宣传部部长沈威所言,微短剧的价值不止在娱乐,还应兼顾社会效益。由此,在“好剧案例解析”的沙龙中,一则普法微短剧《银杏法庭》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临平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冯妍表示,这部剧响应的正是“跟着微短剧来学法”的创作计划,故事改编自真实案例,涉及到了遗嘱继承的诸多知识点,如证据的效力、证据的采信,以及多份遗嘱有冲突情况下的优先采用顺序等,这些杂而细的信息本是日常普法的难点,但微短剧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了充足的代入感。

临平区东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钱姝洁则提到,《银杏法庭》不仅仅是一部普法剧,更与基层工作紧密相连,对街道办来说,面对法律问题往往无从着手,而这类短剧既完成了普法,也对基层实际工作大有裨益。

单剧一个半月分账1600万,短剧正在二次生长

《银杏法庭》编剧杨达则梳理了剧本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他认为,短剧人能够参与这样一个于社会有益的项目是幸福的,当地部门对创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浙江省网络视听协会的杜玮肯定了普法类微短剧的价值,认同通过短平快的微短剧普及法律知识,是有效、有价值的,且与当前的政策导向和行业趋势较为吻合。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卢蓉则认为,普法类微短剧也应着重打造记忆点,增强剧集辨识度,并像市场化微短剧一样,以季播思维进行整体设计,实现系列化、IP化运营,通过观众反馈及时调整优化,使作品成为可持续的成功案例。

单剧一个半月分账1600万,短剧正在二次生长

创作的回响

短剧精品化,自主管部门提出这一发展方向以来,它就成为了逢会必谈的话题,尽管行业还未对精品化的定义形成统一的认知,但行业的内生性进化从未停止,不同厂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品化方法论。

比如,听花岛的答案是离观众更近一些,马厩制片厂的做法是让镜头更美一点,格物致知的答案是让表达方式更厚重一些。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精品化竞争。

关于这一问题,在昨天下午的“精品创作沙龙”上,来自行业一线的从业者也给出了自己的最新体察。

单剧一个半月分账1600万,短剧正在二次生长

容量短剧副总裁、总编辑胡朝清特意提到了IP系列化,他认为这是短剧精品化的必然方向。各制作方都在基于各自擅长的风格打造独具特色的厂牌,其载体便是最有代表性的IP。这些一线创作者对精品化的最新思考,都会直接反映到IP的制作上。

格物致知文化创始人、总导演汪帅认为,要实现精品化,创作者首先要对短剧受众有信心,要相信他们的包容感和欣赏能力远超市场想象。唯有如此,才敢大胆尝试,才能完成创新,丰富市场的品类,升级观众的审美。

海鱼星空总导演慎始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短剧从业人员首先要提高自我认知,尤其不能将短剧理所当然地理解成低质、低俗的产品。无论外界如何看待,从业者起码要抱着做出好作品的心态,主动推进短剧创作的升级。

山海星辰编剧杨达认为,目前微短剧市场的一大优势在于,它总能对品质剧或创新剧给予最真实的正向反馈。没有剧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榜单上的爆款或多或少都藏有某种层面上的创新,这种机制正鼓励创作者尽可能避开题材创作的同质化地带,主动创新。

好有本领CEO郑安迪最后总结道,微短剧的精品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标准需要由产业和观众共同定义,既需要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共同努力,也依赖市场的检验和观众的精心解读。而在此背景下,AI技术带来的技术平权或许将重塑精品化的创作路径,降低生产各环节的不可控风险,为精品化注入全新的可能。

单剧一个半月分账1600万,短剧正在二次生长

从平台策略到技术洞察,从短剧出海到微短剧+,从好剧解析到精品化之路,本届·杭州微短剧大会的“主旨对话”进行了三个小时的高密度输出,是微短剧行业一次较为罕见的全面对话,也让与会者直观体会到了微短剧的再次生长。

从这一点而言,本届的杭州·微短剧大会不仅是一次行业聚会,也是一次短剧再出发的盛大仪式。

【文/许心强】

单剧一个半月分账1600万,短剧正在二次生长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