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疯狂的内存,被炒成了“金条”

排行榜 2025年11月13日 17:12 0 admin
疯狂的内存,被炒成了“金条”

“内存一天一个价”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闫俊文

编辑|何伊凡 见习编辑|李原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AI巨头们不计成本地囤货,让存储行业迎来了一轮超级周期,也搅乱了手机厂商们的“双11”。

“内存一天一个价”,一位华强北经销商说。短短两个月,固态硬盘报价在线上线下,普遍翻了一倍。内存条价格同样疯涨,以16G的三星DDR4为例,9月售价还是200元,现在已经涨到了400元——去年同款价格仅为100多元。

服务器厂商中科曙光一位员工对《中国企业家》表示,DDR4或者DDR5的显存价格基本上是“Double(翻倍),硬盘也是”。价格上涨过快,让上游厂商选择停产,并停止对外报价。“原先签完合同可能是10万元一单,现在交不出去了,交一台赔一台。”

疯狂的内存,被炒成了“金条”

来源:视觉中国

调研机构TrendForce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广泛应用于服务器、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的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芯片价格,同比上涨了171.8%。到了10月,三星电子率先暂停DDR5 DRAM合约报价,SK海力士、美光等原厂随即跟进。11月,有消息称,NAND(闪存)的主要厂商闪迪将合同价上调了50%,这让一些下游厂商停止了报价。

涨势快过黄金,有人趁机把内存“玩”成了理财产品。一位AI创业者表示,他们10月尝试自己组装服务器,测试Token的输出效率,为此花了3万多元,买了20多条显存卡。但到了11月,“现在光把显存卖了,赚回来的钱就可以再装一台服务器”。

最受影响的,则是手机、PC等终端厂商们。“双11”本是销售旺季,今年小米的新款手机K90系列,12GB+512GB版本比12GB+256GB贵了600元,上一代的价差是400元。这也引发了一些用户的不满。

10月24日,雷军在微博上发文:K90系列12GB+512GB版,首销月降价300元,仅售2899元。“内存涨价实在太多,希望大家能理解我们这份诚意。”

此次存储涨价潮主要由云服务供应商的大批量采购所推动。

近日,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指出:当下的内存买家,已不再是对价格敏感的传统用户,而是正在展开算力军备竞赛的AI数据中心与云计算巨头。获取存储是战略必需品,“这类用户不讲价”。

AI算力,推高需求

千芯科技董事长陈巍告诉《中国企业家》:大模型的参数存储和数据集存储,直接引发了存储芯片的价格波动。一些存储器(例如下代HBM、HBF)的产线准备,也导致现有存储器的产能不足。

HBM(高带宽内存)是头部GPU厂商算力集群的核心部件之一,它拥有高带宽和低延迟的特性,可以连接GPU以及CPU,实现高效互联,这也是AI服务器与传统服务器的最大不同。

据雷峰网消息,相比传统服务器,AI服务器对存储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单台AI服务器的DRAM用量约为传统服务器的8倍,NAND用量约为3倍;生产同等容量的HBM所需的晶圆消耗量是标准DRAM的3倍以上,这意味着相同产能下可交付的HBM存储芯片更少,而AI服务器是HBM市场的主导力量。

三星等核心厂商,正在借这轮周期,努力赢得下一代HBM的竞争主动权,以应对头部GPU厂商的需求。据瑞银调研,2025年底HBM产能已占全球DRAM总产能的20%,2026年底将升至25%。

陈巍补充道,大模型的主力模型参数规模越来越大。“之前用7-8B模型比较多,但最近,30B或者更大参数规模的模型开始流行。模型参数规模越大,意味着存储的需求就越大,因为要实现本地部署以及微调适用。”

推理模型的流行以及能力的提升也带动了企业落地AI应用。除了调用API以及云端部署之外,中国大中型企业更倾向于本地部署,这也间接带动了AI服务器需求的上涨。

科技大公司对AI数据中心的坚决投入,更是存储价格的核心助推者。数据中心除了网络、GPU算力之外,必须布局存储单元。据某互联网大厂测算,数据存储约占大模型训练整体工程量的20~30%。

目前,各大科技公司正在推动AI数据中心的建设,未来3年,阿里便计划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上投资超过3800亿元人民币,这一金额超过了其过去10年在该领域的总投入。

OpenAI近期更连续和微软、甲骨文、英伟达、AMD等达成算力合作协议:英伟达将向OpenAI投资最高1000亿美元。作为交换,OpenAI承诺将花费高达3500亿美元采购10GW的英伟达芯片。今年10月底,OpenAI与微软签约,承诺购买额外2500亿美元的Azure服务,而微软将不再拥有成为OpenAI算力提供商的优先选择权。

终端产品受拖累,涨价潮还要多久?

疯狂的AI基建之下,客户需求已远超内存厂商产能。不少厂商表示:明年甚至2027年的订单,已被提前锁定,这也引发了贸易商的惜售观望,紧缺情绪被进一步放大。

近日,存储模组厂商威刚科技董事长陈立白在出席活动时直言:威刚的DRAM内存、NAND闪存、SSD固态硬盘、HDD机械硬盘四大类别的存储产品同时缺货涨价,“这在我30多年职业生涯里前所未见,这种情况令人头疼,我们的采购主管都睡不好觉。”10月起,威刚科技不得不启动限售策略,优先保障核心客户供应。

疯狂的内存,被炒成了“金条”

来源:AI生成

终端产品比如手机与PC,正在被动受到内存供应链波动的冲击。近日,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在微博上表示,我们无法改变全球供应链的走势,存储成本上涨也远高于预期,且会持续加剧。

存储芯片的上一轮波动周期还要追溯至2023年第一季度。彼时,存储单价一再下跌,三星电子营业利润同比暴跌96%,创下了2009年以来的新低。为此,三星决定减产,控制出货量,把存储芯片产量削减到“有意义的水平”。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内存价格开始回暖。据调研数据,从2023年第三季度到2024年第三季度,DRAM和NAND价格累计涨幅约为60%至70%,这让小米等终端厂商毛利率受到了影响。据2024年全年财报,小米智能手机毛利率从2023年的14.6%减少至12.6%,财报提及,主要便是由于核心零部件价格上升所致。

新一轮疯狂的内存周期,已经让手机厂商vivo、OPPO等新款手机出现了不同程度涨价,vivo X300系列近期出现了100至300元的涨幅;OPPO Find X9系列涨了200至300元不等。

在PC端,一位消费者告诉《中国企业家》,10月他看上了一款台式PC,但没有下定决心买。到了双11,价格已经上涨了一两千元。

iQOO产品副总裁罗锋近期告诉媒体:屏幕和存储的涨价,不但影响到新品在首发期的价格,也会影响到其全生命周期的销售和备货节奏,这是行业共性的问题,很难去把控价格趋势。接下来,硬件厂商们的财报也不免将接受挑战。

AI巨头的算力之战刚刚打响,此次存储涨价又将持续多久?

一位行业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他会劝说客户,能早买就早买,晚了更贵。另有人士持有不同看法:存储上涨的周期关键在于产能,产能提升上来,价格就会趋于平稳,除了三星、SK海力士等厂商,国产存储厂商(长鑫存储、长江存储等)也在努力提升产能。

短期被殃及的厂商该如何应对?vivo AI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在接受《科创板日报》采访时提到,手机端侧AI化要满足算力,内存配置至少要达到8G以上。

为破解痛点,一方面,手机厂商不断把模型做小。周围说,今年vivo重点聚焦于3B模型上进行多模态的实现和聚合。相较13B和7B模型,3B模型所占用的内存更少,对高端机性能影响更小,vivo甚至还在探索部署更低功耗的1B模型。

另一方面,手机厂商和半导体厂商也在开发更大、更快的存储芯片,甚至开发专用内存功能区。2025年,谷歌发布的Pixel 10系列AI手机,其中标准版运行内存12GB中,便有3.5GB专供AI功能使用。

大模型在容量精简的同时,如何提升推理、改善算法,也是破解之道。特别是在GPU相对不足的背景下,这一方向更具意义。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