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刘世宏 林雪萍| 全球仓储自动化十大趋势 CeMAT物流展回顾

排行榜 2025年11月11日 03:12 0 admin

在哪里可以感知全球物流技术的变化?近日在上海举办的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CeMAT ASIA 2025),最能感受这一点。1000家展商在这里展示了未来仓储物流自动化的动向。四天的工业联展,观众数量突破15万人,海外观众也纷纷涌入。中国仓储自动化与物流科技,正在引领风潮。

趋势1:中国物流科技LogisTech,成为全球领跑先锋

回顾过去中国物流自动化的黄金20年,中国的企业多是在跟随欧美先进技术的情况下,获得发展。但在最近几年,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地位正在走弱,而中国企业正在走上舞台C位,成为诸多板块的主角。

从立镖的分拣机器人、飞箱系统,到极智嘉和海柔创新的料箱机器人,从哥伦布和原力聚合(旷视机器人)等托盘四向穿梭车,到全场眼花缭乱的人形机器人,中国已经在这些品类获得国际影响力。

毫无悬念,中国企业正在从跟跑,陪跑到现在开始领跑。中国公司对于产品的认识,正在形成全新的产品设计世界观,与全球大势,迥然不同。

欧美企业要进入市场,讲求严谨和安全可靠,一款新品需要反复测试,往往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然而,当下物流仓储的需求,变化快速,常规的模式等到企业产品正式上市,需求已经变化。

中国企业对产品成熟度的看法,自有不同主张,用户和制造商对创新产品的容忍度比较高,而创新企业的参与数量也多。中国企业推向市场的产品,往往可能是“带伤进场”,一边落地一边改进,有的时候客户会参与联合研发。中国产品的研发到投产,往往六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可。而且中国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不遗纤屑。至于产品的故障,则通过现场服务,修正技术的软肋,在高速的研发、尝试、修正、迭代、降成本制造的循环中获得发展。

这背后,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商对中国物流仓储,起到了火箭发动机一般的推动力。而欧洲电商发展缓慢,则影响了德国仓储技术的规模发展。在美国,主要是靠亚马逊等巨头在引领。而中国则呈现群体爆发的形态。因为,中国的物流自动化,拥有全球最大而活跃的应用市场,技术产品高度进化,目前只能用“物流科技公司LogisTech”而冠之。

物流自动化已经不足以反应这个行业的深刻变化。LogisTech物流科技,将是智能制造的关键力量。

趋势2:AI+快速融入物流自动化

AI加持,所有的物流科技都值得做一次乘法,重新做一遍。各家在AI的展示中,也显现出中国的弯道超车的蓬勃力量。

德国凯傲林德在阔别四年后,重新回归上海CeMAT展。这也彰显了这个展会的吸引力。凯傲集团和英伟达、埃森哲联合开发的人工智能技术,将AI场景空间搬到中国。英伟达一直对于AI工厂,有着野心勃勃的志向。它具有超强算力的芯片技术,并对人工智能有深刻的理解,其开发的多个软件平台,给所有机器人提供一个数字孪生和物理智能的基础算力。埃森哲则具备面向企业数字化升级的咨询体系,具有强大的方法论。而凯傲,则提供实际场景应用下的设备和商业化能力。三者在一起,将算力、方法论和实用场景工具结合起来。为物流和供应链的自动化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林德提出的“合谐物流之道”,表明了仓储与车间,都正在成为一种极具想象力的空间。柔性自动化物流解决方案,出现了软件驱动的特征。林德表现得最为突出。它的MyMA软件作为智能管理中枢,覆盖存储、配送和拣选这三大场景。而林德物料搬运,则包括电动叉车、仓储车到电动搬运车的全系列,并融合了无人叉车、托盘搬运机器人、料箱机器人、机械手和具身机器人等硬件设施与软件无缝结合,不断拓展物料搬运的外延。

今天国际,则展示了能听懂"人话"的物流装备F5AGV。它集成了AI语音交互、智能避障与路径规划,让物流调度变得直观高效。而"天宝"数字人能够通过自然对话来实时反馈库存数据。这些看上去还是一些界面上的噱头,但也意味着人们正在将更多的数字技术,塞进仓储自动化的领域。杭叉智能、仙工智能、井松智能和海康机器人等一大批企业,都在用各种方式,强化对人工智能的应用。

趋势3:机器人的新工种,从处理托盘转向更细颗粒度的料箱转化

移动机器人的展馆内,料箱货架林立,更高、更密、更高速。整个场馆的密集空间,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这个物料搬运的世界,正在发生令人眩晕的变化。

原来传统仓库的构成是叉车、托盘和货架三大主要设备,构成仓库的存储功能。

但是自动化的仓库,更多的功能和自动化设备进入现场,形成集仓储、搬运、分拣、拆码垛、包装等多种功能,而处理的货物单元,近几年的重量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叉车为搬运工具的几百公斤。由于电商和柔性化产线的发展,据邮政部门统计,单件货物的重量平均已经降到十多公斤。托盘已经在许多货物搬运存储和拣选环节被周转箱替代,周转箱开始大显身手。实际上,现在的仓库,不仅仅只是仓储,对分拣也有着强烈的需求。这样进一步加强了周转箱的使用。供应链的数字化也对物品的颗粒度给出了新的要求,周转箱的需求增加,围绕着周转箱的机器人,开始多样多彩。

无人导航车AGV和无人叉车,来处理托盘和长距离搬运。而码垛机器人,则将托盘的物品分拆转移到周转箱。类似海柔公司的闪攀系统和海康、极智嘉、快仓等一大批料箱机器人,将周转箱举升,放置到货架之上。

在仓储自动化处理方面,数字化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料箱与机器人,二者的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料箱分拣存储,中国的飞箱类型系列、料架类AMR系列、CTU料箱存储搬运分拣一体式系统,正在形成中国的主流力量。

趋势4:无人叉车的主流形态尚未确认

对比上届展会,无人叉车的数量明显减少,参展的企业和无人叉车的品类都大幅减少。类似小金刚系列的轻量化简易型的无人叉车,没有往年宣传的那么红火。用传统叉车改造的无人叉车也逐渐退出。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无人叉车正在失去风头。真实情况,恰好相反。无人叉车的技术和应用市场趋于明朗,客户对无人叉车的巨大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但主流形态却迟迟无法确定,行业尚无法达成共识,找到无人叉该长成什么样子的答案。目前仍处在确定叉车形态样式的百花齐放的状态。

凯乐士、捷象灵越等几家公司推出新形态的无人叉车,在AMR的模式之上,嫁接提升门架等,并可以实现全向移动。井松智能的FMR无人叉车产品用于装卸车,凯傲林德也把英杰明款式的3吨多的无人叉车重新推出市场,正在探索正在加速。

无人叉车正处在技术和市场培育结束,一种主流车型正在形成的时期,无人叉车是否能够应对诸多个性化需求?主流形态的无人叉车,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预判物流科技公司还需要两到三年,才能跟用户一起,给出最终的答案。人工智能正在为无人叉车赋能,进化速度更快,无人叉车的扩张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趋势5:全球传统物流系统集成商,需要突破天花板

传统集成商一直是巨无霸。像日本大福、德马泰克都有着庞大的体量。然而,系统集成商一直是工程项目,设计研发需要投入,实施环节有是人力密集。它的项目是传统的项目制,不容易复制。在当下,市场需求的不稳定、应用场景变化多样,集成商们普遍感到很难获得超常规的发展速度。

从现场看,物流系统集成商们的展位,常年保持类似的展台布局,缺乏特色设备的支撑,更多展示应用案例和特定场景。

对于中国传统的物流系统集成商,普遍的“长不大”的窘境。50亿营收规模的门槛始终无法跨越,迟迟无法进入全球集成商20强排名之中。

柔性机器人的扩展,也开始分食物流系统集成商们蛋糕。在类似料箱分拣等环节,灵巧的机器人厂家,已经夺走不少的市场。柔性机器人安装速度快,且可以广泛复制。由于组合灵活,可以覆盖多种场景,因此产品可以规模化生产,储备库存。而集成商却因为非标的项目,很少能够提前备货。

大型终端用户也在切入物流系统集成的业务,构成新的威胁。亚马逊、菜鸟、京东等自身拥有商业场景的企业,正在向前突破物流科技。亚马逊已经是全球最大物流机器人应用客户,拥有超过100万物流机器人。它的集成能力,形成行业的引领地位。这些大型用户已然成为海洋里的鲨鱼,成为吞噬大型集成商的新狠角色。

趋势6:单一创新产品的一招鲜,面对综合市场,面临压力?

强者恒强,大企业开始压迫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LogisTech可以有很多创意,但是单一产品,很难满足客户系统化需求。客户的场景越来越系统性和体系化,中小企业的产品很难独立进入用户企业。因此,大型物流科技企业依靠资金和市场优势,要么收购小企业,要么直接复制小企业的产品。小企业的生存空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我们也看到在展会现场,很多企业多年来的展品都是相同的。除了细节的技术升级,缺少创新的扩充性产品,这是非常危险的趋势。

交叉带分拣设备已经成就了许多上市公司,这得益于顺丰、邮政、三通一达们、京东、菜鸟过去几年在上市之后在电商仓储中心的大规模分拣设备的投入。现在,这个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企业交叉带分拣机,出现断崖式的减少。交叉带的客户们的第一轮投资已经基本结束。部分新增需求,有些被移动机器人所替代。数年之后电商行业的第二轮设备更新时,是否还是现在的技术,不得而知。

如何规划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和发展,在当下主打产品、储备产品和面向未来的研发产品三个产品阶段,需要高度敏锐的判断和市场和产品定位。主打、储备和在研的三级产品体系,正在成为物流科技公司可持续竞争力的标配。

趋势7:在中国企业持续的野蛮生长中,欧美传统仓储技术受到挑战

从2023年新品发布的类型来看,无人叉车、复合机器人、重载AGV、四向穿梭车占据行业4大“热门单品”。

而从2025年来看,飞箱系统、人形机器人、无人叉车,以及托盘与料箱穿梭车,成为新的亮点。

飞箱是近两年兴起的存储、分拣和搬运的三合一产品,因此具有密集存储、高速分拣和无人搬运的特点。立镖公司,最先开发了飞箱系列,这是立镖在小黄人之后再次引领世界的一个机器人品类,这是中国原创的一个产品。而在国内,已经有多家企业受此启发,开发了类似飞箱系列的产品,成为本此展会最大的亮点。

同样,海柔、极智嘉和海康为代表的箱式仓储机器人,也正成为全球需求的新模式。

海柔、极智嘉和海康不仅开发了机器人本体,同时也深耕底层定位算法、控制系统、机器人调度、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等核心元素。它带来最大的好处是柔性和快速,客户可以在一周内实现仓库自动化改造。不仅提升80%-400%存储密度,并提高人工效率3-4倍。

海柔爬货架的闪攀新产品,这次在CeMAT物流展会上,吸引了众多海外客户。在欧洲、在美国它都在积极开拓市场。

在中国企业创新层出不穷的时候,老牌欧洲仓储厂家,则呈现了缓慢进展的趋势。

处理料箱的托盘四向穿梭车,最能体现这一点。这种穿梭车,最早是欧洲I-cube公司20年前开发,但价格过高,最后不了了之。而在中国,哥伦布公司重新激活了这个产品。随后,原力聚合(旷视机器人)、智库、魔仓等近20家企业进入托盘类四向穿梭车领域。往日的I-cube已经成为“技术源头参考者”,却无法持续主导全球的技术。

很多原创技术来自于欧盟,但是最大的转化市场在中国,中国企业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立足本土创新环境下的新理念,正在转化和再创新欧美的技术。

趋势8:出海之路,是中国企业的良方?

整个展会中,海外观众大幅增加,中国物流科技展示了吸引全球视野的一面。许多参展的外商谈论的已经不是单纯的进口设备,而是希望整个解决方案的外搬。

在展会期间,美国物料搬运协会MHI和中国的必杰出海等主办的中国企业出海北美的高峰论坛中,中国立镖、极智嘉、快仓、杭叉集团等出海的领军企业,在介绍各自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希望中国企业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共同维护中国移动机器人企业的声誉,以生态合作的模式,抱团出海,共同应对海外市场的挑战。

中国的市场,是一个独特的严酷竞争的市场。“又好又便宜”这种看似悖论的超高性价比产品,是在中国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催生的。一方面是资本和市场的竞争压力,一方面是内卷之下的无利润状态,企业出海,是很多企业被逼之下的无奈选择。

但是我们确实看到很多中国的移动机器人企业很好的培育和耕耘着海外市场,并获得远超国内市场的利润。

出海,是一个必须深度思考的话题。

趋势9:软件成为中枢,机器人与仓储设备界限模糊

全品类、一站式的柔性化物流,不仅在电商物流发挥作用,在工厂的仓库也开始成为发展方向。兰剑智能的“三位一体”的物流解决方案,就覆盖托盘级、料箱级到单品级的全品类物料管理。

工厂里的物流设备多样化,带来了一个边界模糊的现象。生产的产品多品类,而供应商的厂家多品牌,以及设备多形态(无人叉车、AMR、分拣),都给现场统一管理,带来难度。软件开始大放异彩,软件系统上升到“控制塔”的战略位置。控制塔作为一个调度中心,不仅要管理多种设备,也要精准筹划来往的货品。

库卡机器人和同一集团的瑞仕格,联手拆除了机器人与仓储的界限。在 CeMAT 2025 的舞台上,库卡全面展示了工业“负载”机器人的矩阵。从能承载千斤的重型移动机器人,到3C半导体行业的轻量化机型,一直到托盘搬运的自主移动叉车。叉车、料箱,也都有了机器人的感觉。

伍强智能的转弯双向穿梭车采用了全新的环形路径。这意味着它可以很好地适应曲线轨道设计,打破了传统穿梭车只能够直线往复的空间限制。这种灵活性让物品具有强烈的流动感,而多车协同则强化了空间的利用率。这都需要良好的软件技术,进行整体管理。

物流科技已经不再是单一产品,而是一个系统。

趋势10:人形机器人真正入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物流行业一直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的重要场景。长距离的搬运,可以用AGV。而短距离的工位搬运和分拣操作,则是人形机器人的重点。很多的展台都有人形机器人的身影。然而,它们几乎都只有统一的一个动作:搬箱子。

人形机器人从跳舞到各种马拉松、格斗等,看上去很美,但是要全面进入工业应用市场,至少还需要3到5年的时间。人形机器人目前更多是资本的故事,需要挤进这个赛道,上到牌桌上,但是其离真正应用市场,还有一段距离要求。

在硬件方面,中国的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等大批人形机器人正在形成中国优势。物流科技企业,更多的是跟随最前沿的技术,去关注应用场景的开发。

小记:全球产品到中国,中国产品到全球

从物流科技LogisTech的角度看,物流科技企业需要快速进化形成一种独特的竞争力,并且在中国应用市场快速迭代和检验新品竞争力。中国制造是征战全球疆土的第一起点,在中国打磨好自己的产品,然后走向全球。中国不再是全球产品落地的最大市场,更是走向全球的首发地市场。中国市场开发的新品,越来越具有面向全球的普适性。中国物流科技企业的勤奋、聪明、极具韧性的创新和持久力,正在把中国变成下一轮移动机器人的主要策源地。立足中国卖全球,这就是中国的力量和历史机遇。


作者简介:

刘世宏:移动机器人与物流技术研究专家,《中国叉车部落》主理人

林雪萍:《大出海》《供应链攻防战》作者,上海交大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