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十年""1元薪酬""落幕:2600万期权背后的资本棋局与人性博弈2025年9月22日,京东集团一纸公告让""刘强东十年1元年薪""的旧闻重回公众...
2025-09-24 1
刘强东十年""1元薪酬""落幕:2600万期权背后的资本棋局与人性博弈
2025年9月22日,京东集团一纸公告让""刘强东十年1元年薪""的旧闻重回公众视野。这场始于2015年的薪酬约定,以每年1元工资加2600万股期权的组合,在十年后迎来终局。有人算过账:按京东当前股价,这些期权价值超50亿元,相当于每天""躺赚""136万元。但比数字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场看似""自降身价""的资本游戏,如何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治理的经典案例?当创始人薪酬与企业命运深度绑定,当舆论狂欢与商业现实激烈碰撞,我们究竟该如何读懂这场持续十年的""薪酬实验""?
2015年的京东正站在关键转折点。彼时,公司刚在美国上市一年,市值徘徊在300亿美元左右,面临着阿里、苏宁的双重夹击。就在这一年8月,京东董事会批准了刘强东的十年薪酬计划:放弃常规年薪,改为每年1元象征性工资,同时授予2600万股限制性股票期权,分十年兑现。
这绝非简单的""情怀秀"",而是一场风险与收益绑定的资本对赌。 按照协议,期权行权价与2015年京东股价挂钩,若十年间公司市值增长未达预期,这些期权将一文不值。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京东股价约28美元,2025年9月已涨至180美元,涨幅超540%。以此计算,2600万股期权对应市值约4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0亿元),相当于刘强东十年间""年薪""高达33亿元。
但比现金收益更重要的是控制权巩固。通过将个人利益与公司股价深度捆绑,刘强东向资本市场传递了""长期主义""信号,这在京东持续亏损的2015-2018年尤为关键。数据显示,2018年京东净亏损达25亿元,但同期刘强东持股比例从18.8%提升至15.1%(AB股架构下投票权超70%),这种""低薪酬+高期权""的模式,既降低了公司短期现金压力,又以股权激励的名义完成了控制权的隐性增持。
十年间,""刘强东1元年薪""被反复解读为""企业家奉献精神""的范本。但剥开舆论的温情滤镜,这套薪酬方案实则是全球科技巨头的""常规操作""。苹果CEO库克、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均长期领取1美元年薪,其核心逻辑在于:创始人通过放弃短期现金薪酬,换取更长期、更大规模的股权收益,既规避高额个税,又强化对公司的掌控力。
中国企业家对这套玩法的运用更具本土特色。2015年前后,京东正推进""去创始人化""改革,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刘强东通过""1元年薪""塑造""与公司共进退""的形象,既安抚了投资者对管理层动荡的担忧,又为后续""明州事件""等危机中的舆论支持埋下伏笔。数据显示,2018年明州事件后,京东股价单日暴跌16%,但机构持股比例仅下降2.3%,这种韧性与早期建立的""创始人信用""不无关系。
网友调侃""章泽天十年离婚只能分5块钱""的段子,更折射出公众对股权激励的认知盲区。律师明确指出,期权属于公司治理范畴,与婚姻财产分割无关。但这种误读恰恰成为舆论传播的爆点——当严肃的商业事件被简化为""豪门恩怨"",专业讨论空间被压缩,这正是当下商业报道的典型困境。
2600万股期权的行权,并非""免费午餐""。根据京东2024年年报,公司当年股权激励费用高达42亿元,占净利润的18%。这意味着,刘强东的期权收益本质上是公司利润的再分配——要么来自股东让渡的股权价值,要么来自消费者支付的溢价,要么来自员工薪酬的挤压空间。
这种分配模式正在引发新的争议。2025年一季度,京东员工平均月薪为1.2万元,低于阿里的1.5万元和拼多多的1.4万元。而刘强东此次期权兑现后,个人财富将增加330亿元,相当于14万名京东员工全年工资总和。当创始人与基层员工的收入差距扩大到数万倍,""共同富裕""的企业社会责任如何落地?
更值得警惕的是期权激励的""棘轮效应""。数据显示,2015-2025年间,京东累计授予管理层期权超8亿股,占总股本的12%。这种持续稀释股权的做法,最终会传导至普通投资者。2025年9月22日消息公布后,京东港股通资金净流出达3.7亿元,部分机构已将其评级下调至""持有"",理由是""管理层薪酬侵蚀股东回报""。
对比2015年与2025年的刘强东,商业角色已发生根本转变。十年前,他是在中关村蹬三轮车送货的""草根企业家"";十年后,他通过信托、期权、AB股架构等工具,构建起市值超万亿的商业帝国。这种蜕变背后,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资本驯化""的缩影。
2015年的京东,需要用""1元年薪""证明创始人的""纯粹性"";2025年的京东,已无需这种证明。数据显示,刘强东通过NVT信托持有京东集团46%的投票权,通过达达、京东健康等关联公司构建起商业版图。此时兑现期权,更像是一场""功成身退""的资本安排——将创业期的""人力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为下一代传承铺路。
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企业战略上。2015年京东强调""自建物流""的重资产模式,2025年则通过""京喜拼拼""下沉市场、""京东科技""To B转型,转向轻资产运营。创始人薪酬模式的调整,本质上是公司发展阶段的镜像反映:当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利润收割"",管理层激励自然从""风险共担""转向""收益兑现""。
刘强东的案例绝非孤例。2024年,A股上市公司高管平均薪酬达128万元,是普通员工的12倍,而头部互联网公司这一比例超100倍。这种差距既源于市场定价机制,也暴露了公司治理的深层缺陷。
薪酬透明度缺失是首要问题。多数公司仅披露""应付薪酬总额"",却不说明期权行权条件、股权稀释影响等关键信息。京东此次披露2600万股期权,但未说明未来十年是否有新的激励计划,这种信息不对称让投资者难以评估长期风险。
考核机制扭曲更值得警惕。当股权激励与股价短期波动挂钩,管理层可能牺牲长期发展换取股价上涨。2023年,某电商平台为冲刺GMV目标,强行要求商家""二选一"",最终被反垄断罚款18亿元,而其CEO当年期权收益仍达2.3亿元。这种""激励错位""正在侵蚀企业创新动力。
监管滞后加剧了失衡。中国《公司法》对高管薪酬的约束仍停留在""董事会审议""层面,缺乏像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那样的""股东投票权""(Say-on-Pay)制度。2024年,A股仅有3%的公司就高管薪酬进行股东投票,而标普500公司这一比例达100%。
抛开对企业家的道德评判,普通职场人更应读懂薪酬设计的底层逻辑:工资是对当下价值的支付,股权是对未来价值的押注。 刘强东用十年证明,选择后者可能获得指数级回报,但前提是你所在的""赛道""和""公司""具备成长潜力。
对于求职者,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值得加入,不仅要看月薪数字,更要关注股权激励的真实性——是""画饼""还是""真金白银""?行权价是否合理?兑现条件是否明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期权废纸率""达47%,大量初创公司的期权承诺最终因估值下跌无法兑现。
对于投资者,需警惕""低薪高期权""的管理层陷阱。当创始人薪酬与股价过度绑定,可能诱发财务造假风险。2023年,某新能源公司CEO通过虚增营收推高股价,兑现期权后辞职,最终公司退市,投资者损失超50亿元。
刘强东的十年""薪酬实验"",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商业生态的进化轨迹:从草莽创业的激情燃烧,到资本运作的精密计算;从企业家精神的理想主义,到商业规则的现实博弈。2600万股期权的背后,既有个人财富的几何级增长,也有公司治理的深层矛盾;既有市场机制的效率逻辑,也有社会公平的价值拷问。
当舆论还在纠结""1元年薪是否值得歌颂""时,更重要的命题或许是:如何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薪酬制度?如何让股权激励真正服务于企业创新而非管理层自肥?如何让商业成功与社会价值实现共生?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下一个十年中国企业的进化方向。
相关文章
刘强东十年""1元薪酬""落幕:2600万期权背后的资本棋局与人性博弈2025年9月22日,京东集团一纸公告让""刘强东十年1元年薪""的旧闻重回公众...
2025-09-24 1
瑞航发维首台CFM56-7B发动机近日成功交付祥鹏航空,标志着重庆正式成为全国第七个具备民航发动机全链条维修能力的城市。该项目由多方合作共建,攻克了高...
2025-09-24 1
完了,山姆再陷信任危机。西贝预制菜舆情余波未平,相关讨论热度未散之际,山姆再度因“冷冻两年西兰花仍在售”冲上热搜,引发全网热议。据媒体披露,山姆一款名...
2025-09-24 1
本文系统梳理了全寿命周期理念的百年演进历程,对比分析了欧美国家将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方法强制纳入法规标准的实践经验,揭示了我国在政策落地、技...
2025-09-24 1
在安卓阵营里谈“流畅”,容易流于场景化的优化清单:动画更顺、调度更猛、功耗更省。但 ColorOS 16 这次把“流畅”拆成三段火箭:极光引擎(无缝架...
2025-09-24 1
记者9月23日获悉,由云南腾冲科学家论坛中心发起,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进行学术指导,在腾冲科学大奖奖项下设立“腾冲青年科学家奖”(英文名:Tengc...
2025-09-24 1
近期,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序推动卫星通信业务开放、激发商业航天创新活力,促进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卫星通...
2025-09-24 1
重庆第7个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验收9月23日,来自重庆海关的消息,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国家部委联合验收组验收,已具备封关运作条件。重庆骄傲...
2025-09-23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