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我与机器人做工友

排行榜 2025年09月30日 22:39 1 admin

本刊记者 孙冰 |北京、天津报道

当无人工厂、黑灯工厂等智能工厂越来越多地出现,质疑和担忧的声音时常出现:机器人抢走了人的饭碗,智能化会带来失业,人们要被AI淘汰了……

近日,周刊记者走访了不同行业的多家智能工厂,也采访了智能制造领域的多位专家,向他们都提出了这个问题。最后,我们得到了两个非常有共识的观点:一是随着工厂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定岗位需要的员工确实减少;二是这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影响了就业,其实反而可能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

那么,在智能工厂里的工人是怎样的一群人?

我与机器人做工友

“跟屁虫”小车正在工作 本刊记者 马铭悦I摄

年龄不设限,要看敢不敢迎接挑战

“聂哥,我用新买的3D打印机打印了一个废料桶,成本才几十块钱,咱们不用从外部采购专门的零部件了,省下了好几万块呢。”报告好消息的人是张世伟,理想汽车北京智能制造基地涂装车间工程师,一个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

聂哥是理想汽车北京智能制造基地喷涂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聂明,按照聂明原来所在的传统车企的传统,张世伟应该毕恭毕敬地叫他师傅。但在这里,都叫哥。

王垒,理想汽车北京智能制造基地负责人,同事们也都叫他“垒哥”。“我们内部从来不称呼某某总。”王垒告诉本刊记者。

少了份上下级的拘谨,但多了份同事间的亲密。“我可能有些东西能教他们,但他们也有很多东西能教我。”聂明对本刊记者说,去年,聂明负责的工作室获评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用奖金买3D打印机自己设计打印零件就是年轻人的想法。

和张世伟一起入职理想汽车北京智能制造基地的还有去年刚研究生毕业的李海富,现在是总装车间的一名工程师。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还带着一个“小跟班”——一辆始终自动跟在他身后的物料车。

在车间里,员工们经常要拉着物料车巡检,“嫌麻烦”的张世伟突发奇想,干脆做一个能自动随行的物料车,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这孩子有点儿懒,但懒得挺好。”同事们半开玩笑地说。

王垒和聂明都有多年传统车企工作经验,来到理想汽车北京智能制造基地工作之后,他们感受最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智能的制造流程,更包括了人的变化。

智能工厂里需要“新工人”,这个“新”不是指年龄,而是你能不能拥抱新趋势,愿不愿意迎接新挑战。

“我决定从传统车企来理想汽车的时候,很多同事是不理解的。但我觉得我的决定是对的,我脱离了我的舒适圈,也收获了新的成长。”聂明说。

智能工厂也要有“工匠精神”

智能工厂对工人要求更高,工人同样更要具备“工匠精神”。

“实际应用中,智能设备要和工人互相匹配。”海尔天津洗衣机互联工厂注塑经营体班长杜文琦对本刊记者说。他入职海尔已有23年,累计输出创新改善23项,几乎每年1项。在工厂建厂期间,他站在员工角度模拟整个生产流程,提出多项设备安装的建议,让设备适合生产逻辑需求。

在海尔天津洗衣机互联工厂里,既有像杜文琦这样不停创新的“老师傅”,也有自主编程减少对供应商依赖的“新工人”。

“设备智能化,我们能力也得提高,让智能技术真正服务工厂。”海尔天津洗衣机互联工厂设备工程师李少凯对本刊记者说。

李少凯项目团队对设备的优化,甚至超过了设备供应商。将轴承压装到轴套上是洗衣机组装中一道工序。即使供应商尽力调校好设备,这一工序耗时也仍需27秒,时长超过整个工序的要求。工厂如果再买一台设备,不仅增加了采购成本,还要增加人员,设备能力也会冗余。

李少凯团队长时间攻关,改造了设备地轨,优化设备动作逻辑,装配时间从27秒降到21秒,再降到19秒,满足整个工序要求。

厂内的涂油机更换使用环境后,需要重新调试参数,当时已经过了设备提供商的服务期限,他们团队调试好参数,设备在新环境下继续发挥效用。

此外,他们用编程解决机械臂抓取姿势不协调问题。“每一项次攻关成功,我们都特别有成就感。”李少凯笑得特别开心。

“人和机器双智能”

近年来,结构性错配的情况经常出现,一方面是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方面又是工厂经常陷入招工难和用工荒。

“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进厂打工,因为流水线的工作太枯燥、太辛苦。但能和机器人做工友的高级技术工人和一线工程师,高薪也不一定能招到,因为工厂里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校里学不到,再专业对口,也得靠工厂在实践中慢慢培养。”一工厂负责人如是向记者分析原因。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副组长郝玉成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工信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一直在推动培养面向制造业未来的智能化人才,这对国家和行业发展来说,是战略布局;对企业和个人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我国的智能制造是大国的智能制造,是以人为本的智能制造,是‘人和机器双智能’的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不能简单地以‘机器换人’为目标,推进智能工厂建设也不能简单地以‘无人化’作为指标。而是要在实现智能化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把提升人的智力水平作为重要目标,以新技术带动更多‘以人为本’的新岗位。”郝玉成说。

郝玉成举例说,在传统产线上,可能是一个人操作一台机器。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5台机器甚至一整条产线。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工人不仅要会操作,还能作相应的决策。这对工人的技术能力要求提高了,工人的待遇水平也会同步提高。”他说。

我与机器人做工友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