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工作要求,加快建设工业高质量数据集,夯实人工智能工业应用的数据底座,9月26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
2025-09-28 1
当气候变化、技术裂变、城市治理等全球性挑战交织,设计是否还能止步于美化造型、优化功能?
立足全球设计产业发展前沿,9月25日开幕的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5)选择将“生态设计”作为一个核心议题。
上观新闻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木马设计创始人丁伟展开对话,倾听他的阐释——“生态设计”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设计范式的根本性转向:从垂直领域的单点突破,到系统价值的整合创造;从服务商业效率,升维为参与城市乃至国家治理。
丁伟最新提出的“1+4模型”,将设计生态视为“根系”,滋养产业、空间、消费、科技“枝干”的生长,共同激发和创造新的可能性。
“未来不是由答案所决定,而是由问题所决定。”生态设计是一场始于问题、归于行动的远征。在这场对话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设计的演进、产业的升级,也是一种观念的觉醒:设计无界,方能生生不息。
丁伟:木马设计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未来设计研究院院长,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作为方法的“生态设计”
问:您在不同场合经常提到这样一个理念:“问题是设计的原动力。”生态设计之于今天,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问题。今年WDCC将聚集中外设计大咖共同研究破题生态设计。这一议题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丁伟:最近,业界一直在讨论美国白宫刚刚任命的美国首席设计官,首任首席设计师乔·杰比亚表示:要通过更好的设计来改善这个国家。这标志着设计师的角色正从传统的“造型提供者”转变为“创新驱动者和系统变革者”。
我认为,设计分为四个关键的进化阶段:从最初关注设计本体,到设计驱动产业,再到设计驱动社会,最终上升到设计参与国家治理、城市治理的高度。过去,我们衡量设计的标准是好不好看;现在,标准正悄悄变成能不能让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更好用、更有效率、更有温度。
这就联系到“设计治理”这个业界广泛讨论的话题。过去讲得比较多的是“设计管理”,设计管理主要是面向一个组织,把设计更好地融入到组织当中。“设计治理”要放大到社会、政府、国家这个层面。所以,设计师的知识结构需要重构,以应对全新的命题。
过去我们设计师解决的大都是一些具体的、单点的问题,但是今天社会越来越复杂,无论是技术带来的问题,还是生活环境带来的问题,都变得更加宏观和系统了。当设计面对的问题变得更加系统宏观,就一定要通过生态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手段来构建能力、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找到生态设计的答案。
问: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生态设计”的内涵与逻辑?
丁伟:我们可以通过“生态设计”与“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的呼应关系,来更好地呈现生态设计的主张。
联合国与欧盟提的比较多的是“可持续设计”,其内涵侧重目的,强调产业、城市和社会不仅要关注今天,也要更加关注未来,让整个社会可持续地发展。中国提的比较多的是“绿色设计”,它更侧重一个观念,其根基是绿色发展理念。“生态设计”则更像是一种方法。我们通过生态设计的建构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最近,我提出了一个“1+4模型”来阐释作为方法的生态设计。
“1”指的是首先我们要构建设计生态。过去我们提到设计,一般是指垂直领域,比如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数字设计、品牌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社会设计等。大学中各个设计学科和专业也是分裂的。
但是,如今你会发现,整个社会、国家对设计的需求是生态而立体的,需要我们通过设计推动一个区域、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的发展。这就需要完整的、打破割裂的设计生态,需要具备全面的设计能力。所以,在这个节点上,打造设计生态就变得很重要。
当构建完设计生态之后,还需要建构另外四大生态——产业生态、生活消费的生态、空间环境的生态、科技与设计融合创新的生态。
首先是设计驱动产业生态。今天你会发现,某一个技术可能带来整个产业的裂变。比如人工智能对整个制造系统的重构,让整个原型制造都产生了改变。产业的大结构和逻辑需要设计出来,既要有顶层的设计,也要串联产品、交互、服务、品牌的全链路,通过全新的设计逻辑去激发产业的新活力。
第二,驱动空间环境生态,包含城市更新、城市家具、乡村振兴、新的社区营造。我们采用可持续的技术、理念,通过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重构空间环境,让我们的空间更立体、更有价值。
第三,生活消费的生态也是由设计驱动,提出从观念层到实现层到服务层的立体化解决方案。这既需要绿色可持续观念的顶层驱动,同时还要重构一个完整的服务设计系统,让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变得可持续,让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变得更舒适。
最后,需要构建科技与设计融合创新的生态。如果只依靠技术驱动,就可能偏离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感知与诉求。而设计是弥合技术创新和消费者需求之间偏差的重要环节。需要围绕着科技集聚区构建创业生态系统,这个生态具备上述“1+4模型”中的要素,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融合,共同激发和创造新的可能性。
问:“生态设计”成为本届WDCC的核心议题,并提出全力打造生态设计风向标,这反映了怎样的行业趋势?它向社会、产业和全球设计界传递出一个怎样的信号?
丁伟:此次大会聚焦“生态设计”,意味着设计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从过去关注垂直领域设计的节点价值,转向了关注系统价值,强调设计与各个要素,以及设计本身与产业、文化、创业、科技之间的关系。
设计的深度和宽度包含了它的系统性,在今天这个节点上,这一系统性趋势变得更强了。比如,我们讲科学和艺术是从大山的两边攀登,最终在顶峰汇合。设计本身也是一样,我们从空间设计、产品设计等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最终在生态设计的框架下汇合。汇合之后就构建了一个设计系统,产生1+1>2的效果。
我们讲系统论的时候,整体要大于个体之和,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我在讲社会性设计的时候,经常强调第一要构建一个场域,第二要构建更多的链接,第三要构建共同的愿景,这样才会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问:微观一点来看,“生态设计”领域有哪些有趣的典型案例?特别是,怎样将整座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进行设计和优化?
丁伟:比如,我们今天的访谈地点——新落成的古美设计中心。
这个项目源自一个非常朴素的想法:为了让它所在的公园更加有温度,政府部门需要设计一些比较好的城市家具,所以连续举办了两届城市家具大赛。通过大赛,发现城市家具实际上是一个产业,于是又建了城市家具产业园。再后来,为了让这个产业具备更完整的设计创新能力,就又构建了这个设计中心。
所以这个区域既有设计中心、产业园、大赛、各种论坛,也有面向公众的公园、公共服务、消费场景,实际上就构建成了一个完整的小生态。它的各种节点价值聚合在一起,打造出新的区域品牌,爆发出新的能量。
我经常用的一个理论叫创新扩散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当我们构建一个宏大叙事或者宏大系统的起点时,一定要打造一个引爆点。当它的能量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的时候,就会促成一个完整生态的诞生,古美设计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引爆点。
其他典型的案例还有大零号湾,以及我们在“设计立县”项目上的探索。它们都验证了生态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实现闭环的可能性。
问:您深度参与策划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闵行区工业设计分会场活动,闵行分会场今年将怎样与大会主会场形成呼应,有哪些亮点?
丁伟:我将参与在颛桥的工业设计主题论坛,还同步策划了绿色生态设计主题展,展览以“1+4模型”为主线,集中展示闵行区,尤其是大零号湾的创新成果。同时,还将发起闵行绿色生态设计高校联盟。
同时,古美的“双城共生 未来人居”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闵行城市家具分会场也将启幕,分享深圳“设计之都”建设经验,开展双城对话与思考,激发对未来的展望,会场也将展示大量城市家具作品,古美设计中心也将全新亮相。
设计的上海答案
问:从设计立县计划,到设计创新型城市,您一直关注地域性设计创新。而上海是您开展创新的主要地域。2010年,上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目前已过去15年。从您的行业视角看,上海的设计领域与15年前相比有哪些变化?
丁伟:我记得有一位艺术家讲过,最当代、最前沿的艺术往往源自最古老的土壤。比如,徐冰的《天书》就源自中国古老的书法。我想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上海成为“设计之都”15周年所呈现的前沿创新,源自上海百余年来的积淀。
我曾经设计过一个比较理想主义的作品,名字就叫《百年上海》。我把上海的历史切成10段,每一段都用一个符号来代表上海的气质。20年代的上海是一卷陈旧的报纸,代表上海是新思想的发生地;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话筒,代表战火中的纸醉金迷;4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破旧的箱子,描述城市颠沛流离的状态……
唯独70年代的符号最受周边朋友好评——一个假领子。那时的上海物质匮乏,但优雅而细腻的上海人依然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百余年来的上海形成了对建筑的品位、对咖啡的理解、对生活方式的追求……这沉浸在城市的血脉当中。这是上海独有的基因。
最近15年,实际上就是这些沉淀的东西、这些记忆与期待被唤醒。所以,我认为这15年是经由设计,实现了这座城市对美的唤醒、对产业动能的唤醒、对空间环境的唤醒、对细腻服务的唤醒。15年后的今天,我们才能如此热衷于这样一种生态的、包容的“时尚生活新范式”。
问:过去我们常参照西方设计标准。如今,木马的设计作品已“反向输出”给芬兰豪华品牌。上海设计、中国设计如何才能为全球共性问题提供“中国答案”?
丁伟:为什么中国的设计机构可以为世界级的公司做设计?第一个原因是供应链的强大。比如,木马过去为莱卡、蔡司、飞利浦、西门子等很多公司做设计,这最早并不是基于我们的设计能力,而是源于这些大企业的供应链在中国,它的研发体系也慢慢地进入中国,设计体系便会相应地同步演变。所以,中国的设计机构可以与世界级公司合作,是基于中国的产业生态。
第二个原因是这些企业有大量产品要面向中国市场。中国的设计师对我们的行为方式、文化背景、生活消费更加了解,是中国设计与世界级企业合作的另一个动因。
所以,我们从一个朴素的原点出发——与我们的供应链、消费端相匹配,在经历千山万水的锤炼之后,中国设计就有了与世界同步、甚至“反向输出”的能力和可能。这又是一个设计大生态的问题。
问:上海全新推出U35青年设计人才计划,遴选在沪工作的青年设计人才。您认为新一代设计师需要构建哪些超越传统的新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系统变革者”而非仅仅是“造型设计师”?
丁伟:我担任了这一项目的评委,看到了上海有非常多优秀的设计创业青年从学术端和产业端涌现出来。
今天是做设计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设计的价值毋庸置疑已经被认可、被释放;同时,今天社会与产业对设计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人工智能对设计思维模式、工具方法、流程认知带来了全新的冲击,让设计师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当中。
在这种状态当中,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设计师要有一个自己的支点。这个支点可以是你的手绘能力、视频能力,也可以是社会创新能力、逻辑能力。
第二,一定要有大设计观,不要拘泥于室内设计、服务设计等垂直分割,关注设计的链接和生态,在观念上保持引领状态。
第三,设计所有的发展和成功都要经过艰苦的过程,每个项目都是由无数的细节构成,一定要在一个个项目过程中打通设计的全要素。
第四,要认知到判断设计是有多个标准存在的,这是你走向成熟的开始。这个时候,我们又回到维特根斯坦的那句话:语言的边界即是世界的边界。
那么今天,人工智能的边界在哪儿?人工智能是靠语言驱动的,语言的边界也是人工智能的边界。
我们经常讲,看待世界的角度越多,就越接近事实的真相。希望青年设计师有更多看见世界的角度,有更丰富的话语体系来扩展世界的边界。这也是我们今天开展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条件。
原标题:《丁伟:生态设计,一场面向未来的系统性重构》
栏目主编:崔家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霍璟祎
相关文章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工作要求,加快建设工业高质量数据集,夯实人工智能工业应用的数据底座,9月26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
2025-09-28 1
当气候变化、技术裂变、城市治理等全球性挑战交织,设计是否还能止步于美化造型、优化功能?立足全球设计产业发展前沿,9月25日开幕的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
2025-09-28 2
这段时间,荣耀手机用户最关心的就是系统更新了,因为从9月23号开始,MagicOS10内测的第二批机型已经开放,也就是荣耀magic6全系列和荣耀40...
2025-09-28 3
9月28日,由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承建的京通铁路(北京-通辽)电气化改造北京昌平至河北朝阳地区间(沈阳局管段)换梁工程顺利完成。该工程对既有线的7座桥梁进...
2025-09-28 2
IT之家 9 月 28 日消息,华为终端云服务今日宣布,百度地图骑步行导航已上线华为鸿蒙 HarmonyOS 5 实况窗,支持导航信息全局跟随,行程信...
2025-09-28 2
近日,记者在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官网检索发现,其于9月23日发布“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白云区税务局关于送达责令限改通知书(催报)的公告(2025年第...
2025-09-28 2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王仁宏 据水利部消息,9月26日,随着最后一段岩体的精准爆破,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导流洞首层开挖实现全线贯通,标志着古贤...
2025-09-28 2
【亿邦原创】亿邦动力获悉,抖音电商2025年双11从2025年10月09日0点开卖,活动持续到11月11日。商品玩法包括立减折扣及一件直降,均由商家出...
2025-09-28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