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人类皮肤变算力核心?瑞士培育出"湿件"计算机,能解AI能耗危机?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06日 17:47 0 aa

2025年10月,瑞士FinalSpark公司干了件挺颠覆的事,用人类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大脑组织,再连上电极,搞出了台"湿件"生物计算机。

这东西以前只在科幻小说里见过,现在居然真从概念变成了现实,连传统硅基计算机的边界都给打破了。

写这事儿不是想炫技术名词,就是想跟大家掰扯掰扯,这"活体计算机"到底咋做的?现在面临啥难题?以后能帮我们解决啥麻烦?

人类皮肤变算力核心?瑞士培育出"湿件"计算机,能解AI能耗危机?

从皮肤到"迷你大脑","湿件"计算机是怎么造出来的?

FinalSpark这研究能成,首先得说他们找对了"原材料"。

团队先从日本诊所弄来人类皮肤细胞,从中提取出干细胞,再用生物工程技术重新编程。

说白了,就是给这些干细胞"换个指令",让它们长成神经元和支持细胞的小簇,这玩意儿有个专业名儿叫"类器官",其实就是实验室里养的微型大脑。

其实,我第一次听说"皮肤变大脑"的时候,还以为是唬人的,直到看了他们的培育细节才觉得真不简单。

这类器官虽然没真人大脑复杂,大概就10万个神经元,连人脑的零头都不到,但基本的构建模块跟人脑一模一样。

人类皮肤变算力核心?瑞士培育出"湿件"计算机,能解AI能耗危机?

养这东西也挺讲究,得放在37℃的恒温环境里,泡在含有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培养液里,足足养3到6个月才能用。

等类器官养好了,下一步就是让它"干活"。

研究人员用微电极阵列把类器官和传统计算机连起来,通过电极传递电信号,再记录神经元的活动。

细胞生物学家布罗齐博士展示实验的时候,我看那屏幕就觉得有意思,按单键的时候,屏幕上会跳出类似脑电图的波动;要是快速连续按,反应会突然停了,接着冒一阵独特的能量爆发。

这反应一点都不规律,倒像是这"湿件"有自己的"小脾气",难怪研究人员说它有某种程度的"个性"。

人类皮肤变算力核心?瑞士培育出"湿件"计算机,能解AI能耗危机?

FinalSpark的联合创始人乔丹博士也挺坦诚,说现在还没完全搞懂类器官为啥这么反应。

不过其实,这种"搞不清"反而可能是个好事,这说明它说不定有硅基计算机没有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乔丹博士还畅想过,以后的数据中心里可能全是这种"活体服务器",用的能耗连传统计算机的零头都不到。

要是真能实现,现在AI能耗高的问题不就有解了?

活不过4个月还引伦理争议,"湿件"计算机的坎儿在哪?

这"湿件"计算机看着厉害,但难题也不少,最头疼的就是怎么让这"迷你大脑"活得久点。

人类皮肤变算力核心?瑞士培育出"湿件"计算机,能解AI能耗危机?

现在FinalSpark的类器官最长也就活4个月,这已经是行业里的大突破了,但离实用还差得远。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舒尔茨教授点出了关键问题,类器官没有血管。

咱们人脑靠血管送营养、排废物,可类器官只能靠培养液慢慢渗,里面深层的细胞很容易缺氧坏死。

本来想这问题可能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后来发现202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团队有个新思路,用3D生物打印弄了个血管网络,塞进类器官里,居然把寿命延长到了6个月。

说不定以后FinalSpark能借鉴这办法,让"湿件"的存活时间再上一个台阶。

人类皮肤变算力核心?瑞士培育出"湿件"计算机,能解AI能耗危机?

除了寿命,类器官"死亡"时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

过去4年,FinalSpark记了1000到2000次类器官"死亡",每次死之前还会有活动激增,跟人快不行的时候脑活动变化有点像。

乔丹博士说"得停了实验找原因,然后再重做",听着挺冷静,但也有人觉得老这么"培育了死、死了培育",会不会浪费生物资源?

更绕不开的是伦理问题,舒尔茨教授觉得不用怕,说"它们就是用蛋白质做的计算机"。

但我觉得这事儿没这么简单,就算是"蛋白质计算机",它也是活的神经元,有没有生命体验?

人类皮肤变算力核心?瑞士培育出"湿件"计算机,能解AI能耗危机?

现在国际上有个干细胞研究指南,说类器官一般养不超过14天,FinalSpark是申请了特例才养到6个月。

可以后要是类器官的神经连接更复杂了,这伦理线该怎么划?

现在还没明确答案,只能等着科学界和伦理学界一起琢磨。

其实不光瑞士在搞这个,全球不少团队都在探索"湿件"的可能。

2022年澳大利亚CorticalLabs就挺牛,让人工神经元玩会了经典游戏《Pong》,直接证明这东西能学习。

人类皮肤变算力核心?瑞士培育出"湿件"计算机,能解AI能耗危机?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更实在,用"迷你大脑"研究阿尔茨海默症,2023年还在《NatureNeuroscience》发了论文,靠类器官模拟tau蛋白聚集,筛出3种可能有用的药。

咱们中国科学院2024年也有动作,用神经元对重金属敏感的特点,做了个水质检测系统,精度能到0.01mg/L,这方向就挺实用。

不过大家基本都达成了一个共识,"湿件"不是要取代硅基AI,而是补它的短板。

现在AI能耗多吓人啊,GPT-4训练一次得用1287兆瓦时电,够1000户人家用一年。

人类皮肤变算力核心?瑞士培育出"湿件"计算机,能解AI能耗危机?

但"湿件"处理1TB数据才0.5度电,这差距不是一般大。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莉娜·斯米尔诺娃博士说"生物计算该补充而非取代硅基AI",我觉得特别对,以后在偏远地区搞传感器,或者深空探测,不用带大供电模块,"湿件"说不定就派上大用场了。

乔丹博士说过一句话我印象挺深,"以前在科幻小说里看这些想法,现在自己在'写这本书'。

"其实,"湿件"计算机现在还有不少坎儿,寿命、伦理都是绕不开的问题,但它的潜力是真的,不光能解AI能耗的题,还能帮着研究神经疾病,甚至让我们重新思考"人到底是什么"。

人类皮肤变算力核心?瑞士培育出"湿件"计算机,能解AI能耗危机?

以后要是血管技术再进步点,伦理规范再明确点,说不定10到20年里,咱们就能在医疗检测、低功耗AI里见到它的影子。

当然,也不能太冒进,得科学界、伦理学界、政府一起把规矩定好,别让好技术走了歪路,这才是最关键的。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