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买买买,科技巨头们拎住AI菜篮子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4日 00:43 0 admin

2025科创要闻No.41(10月6日-12日)

本期要闻轮值人 付烁畦

金秋十月,科技巨头们纷纷开启“AI扫货”模式,从芯片、算力到机器人,从开源社区到企业级应用,围绕AI产业链的布局,四起重量级交易在短短三天内相继落地,总价值超百亿美元,AI产业正从技术突破期进入生态整合期。

AMD联姻OpenAI:10%的股权绑定6吉瓦算力

10月6日,AMD与OpenAI宣布达成一项里程碑式的战略合作。根据协议,AMD将为OpenAI的下一代AI基础架构提供总计6吉瓦的算力支持,核心基于AMD Instinct MI450 GPU产品。首批1吉瓦算力将于2026年下半年正式部署,这将大幅提升OpenAI的模型训练和推理能力。

为深化战略协同,AMD向OpenAI发行至多1.6亿股普通股认股权证,若全部行使,OpenAI将持有AMD约10%的股权,形成深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双方在声明中强调,AMD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技术积累与OpenAI的生成式AI研发实力将形成互补,共同推动AI基础设施的技术革新。

此举也被视为AMD挑战英伟达算力垄断地位的关键一步。

不过,2025年9月22日,英伟达与OpenAI也签署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意向书,英伟达拟逐步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为其下一代AI基础设施部署至少10吉瓦英伟达系统。

OpenAI与两大巨头的深度合作采用多供应商策略,以保障供应链的稳定,自身也从采购方升级为生态共建者。

高通收购Arduino:3300万开发者构建边缘AI生态

10月7日,高通宣布收购意大利开源硬件巨头Arduino,虽未披露具体金额,但已引发业界的高度关注。

Arduino以低成本开发板和单板计算机闻名,其全球活跃用户超3300万,涵盖创客、教育工作者、硬件创业者等群体,在机器人原型设计、物联网设备开发等领域拥有庞大的生态。

高通表示,此次收购将强化其在边缘计算与AI领域的开发者战略,Arduino将作为独立子公司运营,继续支持多厂商芯片产品。

首款搭载高通芯片的Arduino开发板Uno Q已开启预订,售价44美元。通过整合Arduino的开源社区与高通的技术栈,双方将打通从创意原型到商业化落地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加速边缘AI应用的普及。

Anthropic携手IBM:Claude模型渗透企业级市场

同日,AI独角兽Anthropic与IBM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Anthropic的Claude大模型将被整合进IBM的企业级软件体系。

根据合作规划,Claude将首先嵌入IBM最新集成开发环境(IDE),帮助企业开发者实现代码升级和系统改造的自动化,未来还将扩展至更多IBM软件产品。

双方将联合发布AI应用指南,推广Anthropic提出的模型上下文协议(MCP)开放标准,助力企业构建自主AI代理。Anthropic目前已拥有30万家企业客户,其中八成来自美国以外市场,而IBM在企业级技术部署和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经验深厚。此次合作被视为Anthropic加速全球化扩张的重要举措,也将增强IBM在AI时代的企业服务竞争力。

软银53.75亿美金落子:ABB机器人构筑物理AI帝国

10月8日,软银集团抛出重磅消息,宣布以53.75亿美元收购ABB机器人业务,交易已获软银董事会批准,尚需欧盟、中国、美国等多地监管审批,预计2026年年中至年末完成。这是软银在机器人领域的最大单笔投资,将显著完善其“物理AI”的布局。

收购完成后,ABB机器人的技术平台和本地部署能力将与软银现有机器人投资组合形成协同,包括软银机器人集团、仓储自动化公司Berkshire Grey、AutoStore等。

软银此举旨在整合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仓储自动化等全场景能力,构建从技术研发到行业应用的完整机器人生态链,抢占物理世界AI交互的入口。

软银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正义(Masayoshi Son)说,“实现超级人工智能(ASI)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这一颠覆性变革将推动人类社会向前跃迁。”

据南方周末研究员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AI领域并购金额已突破500亿美元,谷歌收购Wiz、英伟达买入合成数据公司Gretel等案例与近期的交易共同构成行业的整合浪潮。与早期单纯的技术补强不同,当前巨头们更注重生态系统的构建,通过收购与合作实现“算力-算法-场景-开发者”的多维协同。

数字智能

01 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

10月8日,复旦大学周鹏、刘春森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A full-featured 2D flash chip enabled by system integration,报告了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的全功能二维闪存芯片,这也是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

二维半导体厚度仅为1-3个原子,与百微米级别的硅材料并不兼容。为此,团队研制了原子芯片集成框架“长缨”,将二维存储电路与硅基电路分离制造,再通过微米尺度的高密度单片互连技术实现完整集成。结果显示,芯片集成良率高达94.3%。

2018年至今,周鹏、刘春森团队一直尝试为闪存“提速”。2025年4月,他们研制出迄今最快的二维闪存器件“破晓”,速度达到400皮秒,比传统闪存快100万倍。

• 点评:上述研究攻克了二维电子器件工程化的关键难题,解决了闪存的存储速率问题,为推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速提供了支撑。(曹妍)

02 Figure 03发布

10月9日,Figure AI发布了第三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03”,其比Figure 02重量减轻了9%,体积显著减小,更易于在家庭空间中移动。

Figure 03推出专为高频视觉运动控制而设计的新一代视觉系统,全新的摄像头架构将帧率提升了一倍,延迟降低四分之一,每个摄像头的视野扩大60%。

买买买,科技巨头们拎住AI菜篮子

Figure AI官方视频截图

同时,Figure 03拥有更精密的手部结构——手指更柔软、更具顺应性,接触面积更大,可以稳定抓取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物体。每个指尖能感知仅3克的压力,以区分“稳定握持”与“即将滑落”的状态,从而实现精细的操作控制。

Figure 03是第一款从零开始设计、可实现大批量生产的机器人。Figure AI强调,公司将兼顾家用市场与商用市场,开发一款胜任各类任务的通用型产品。

• 点评:从2024年3月的Figure 01,到2024年8月的Figure 02,再到如今的Figure 03,Figure AI在两年内迭代了三代人行机器人。基于先进的视觉、触觉智能,Figure 03构建了一个能够在家庭及商业环境中学习、适应和工作的平台,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曹妍)

医药健康

01 特发性肺纤维化新疗法获批上市

10月7日,美国FDA批准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开发的小分子片剂Jascayd(nerandomilast)上市,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这是十多年来获批治疗IPF的首个新疗法。

IPF是一种进展性极强的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的进行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病(ILD)之一,症状包括活动时呼吸困难、持续干咳、胸部不适、疲劳和虚弱,该疾病主要影响50岁以上的患者。

Jascayd是一种口服磷酸二酯酶4B(PDE4B)抑制剂,具有抗炎症和抗纤维化的双重作用。该疗法于2022年2月被美国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BTD)。

• 点评:IPF目前尚无治愈方法,过往治疗手段也十分有限,患者面临着沉重的疾病负担,长期困扰着医疗界和患者群体。Jascayd可以从病理机制层面干预IPF的进展,终结了该疾病长达十余年的新药审批空白,为患者带来更长久的生存希望。(李一跞)

02 诺和诺德以52亿美元收购Akero

10月9日,诺和诺德宣布以最高52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制药公司Akero(AKRO.O)。Akero专注于开发针对严重代谢性疾病患者的创新疗法,主要候选管线efruxifermin(EFX)是一种每周皮下注射一次、模拟人体天然FGF21激素的工程药物,在临床实验中显示出逆转肝纤维化(包括代偿性肝硬化)、缓解MASH(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 症状、降低纤维化和肝损伤的非侵入性标志物水平的显著疗效,目前正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此次收购预计于2025年年底前完成,目前尚须监管批准。

• 点评:MASH是一种严重的进行性肝病,与肥胖症密切相关,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诺和诺德收购Akero以丰富产品线,同时能利用其全球资源加速efruxifermin的临床项目,并为其未来的全球商业化铺平道路。(罗仙仙)

03 BMS15亿美元收购 Orbital

10月10日,百时美施贵宝(BMS) 宣布以1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生物技术公司Orbital。Orbital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rew Weissman(德鲁·韦斯曼)和华人科学家张元豪等人于2022年创立,聚焦新一代RNA药物的研发,旨在体内重编程细胞(即体内 CAR-T/in vivo CAR-T),从源头上治疗疾病。

此次收购包括处于IND申报前研究阶段的、靶向CD19的体内CAR-T疗法OTX-201,以及专有的RNA平台,该平台集成了环状和线性RNA工程、先进的LNP递送技术和AI驱动的设计,能够为广泛的疾病谱提供持久、可编程的 RNA 疗法,以适应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 点评:体内CAR-T是一种新型细胞疗法,通过直接在患者体内递送编码CAR基因的mRNA或环状RNA(circRNA),将普通的T细胞转化为能识别癌细胞的CAR-T细胞,无需体外培养,具有成本低、可重复给药等优势。体内CAR-T已成为全球药企竞逐的新赛道。2025年6月艾伯维收购美国生物技术公司Capstan,该公司同样由德鲁·韦斯曼创立,专注于体内CAR-T疗法,核心产品CPTX2309是一种靶向CD19的体内CAR-T疗法;2025年3月,阿斯利康以10亿美元收购比利时一家体内CAR-T疗法公司EsoBiotec。(罗仙仙)

04 cGAS蛋白的特定突变可延缓衰老

10月9日,同济大学研究团队在《科学》(Science)发表论文A cGAS-mediated mechanism in naked mole-rats potentiates DNA repair and delays aging,报告了裸鼹鼠中的一种由cGAS(环鸟苷一磷酸腺苷一磷酸合酶,一种关键的DNA感应蛋白)介导的增强DNA修复及衰老延缓机制。

研究团队发现,裸鼹鼠的cGAS蛋白具有独特的适应性演化,四个氨基酸(S463, E511, Y527, T530)的不同即可逆转cGAS功能,将其从抑制DNA修复转变为增强DNA修复;将这四个位点引入人类cGAS,可有效逆转其对细胞及个体的促衰老作用。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团队在果蝇中表达裸鼹鼠的cGAS,发现肠道功能、运动能力均得到改善,果蝇的生殖衰老亦显著延迟,还可延长其寿命。

• 点评:上述研究利用裸鼹鼠(最长寿的啮齿类动物,寿命约40年)开展了比较生物学研究,为解析衰老及长寿机制提供了全新思路,也为开发靶向cGAS的DNA修复干预疗法奠定了基础。(罗仙仙)

能源与材料

01 仿生分子太阳能热织物

10月6日,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发表论文Bioinspired Swelling-Deswelling Strategy Unlocks Synergistic Molecular Solar Thermal-Fabric Systems for Personal Thermal Management,他们受盐碱地植物中亚滨藜通过“溶胀吸收盐分-去溶胀泌盐结晶”的动态循环适应极端环境的机制启发,针对中空气的凝胶纤维(HAFs)开发创新性膨胀-脱水策略,研发出一种兼具高效光热转换和优异力学性能的分子太阳能热(MOST)织物。

实验显示,这种新型织物表现出优异的热管理能力。在420nm蓝光照射下,70秒内升温25.5℃,即使在-20℃的低温模拟日光中,50秒也可升温21.2℃。该材料还具备可编程快速热管理功能,在长期洗涤、循环拉伸和摩擦条件下展现出优异的耐久性,并可实现可控的光热物理治疗。

• 点评:该研究创造性地将自然界生物的自适应机制转化为材料的性能调控策略,个人热管理从“依赖外部供能”转向“高效利用太阳能”,为下一代可穿戴热管理技术开辟了全新路径。(李一跞)

02 破解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固-固界面接触难题

10月7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在《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论文Adaptive interphase enabled pressure-free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介绍了一种能让电极与电解质之间形成全新界面的技术。

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接触并不理想,存在大量微小的孔隙和裂缝,不仅会缩短电池的寿命,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该团队创造性地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电池工作时,这些碘离子会在电场作用下移动至电极界面,形成一层富碘界面。这层界面能够主动吸引锂离子,使其自动填充进所有的缝隙和孔洞,让电极与电解质保持紧密贴合。

基于该技术制备出的原型电池,在标准测试条件下循环充放电数百次后,性能依然稳定优异,远远超过现有同类电池的水平。

• 点评: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具有高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双重优势,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了让固态电解质与金属锂电极之间保持紧密接触,传统做法是靠外部设备持续施压,导致电池又大又重,难以投入实际应用。上述研究让电极与电解质的界面接触不再依赖外部加压,突破了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瓶颈。(曹妍)

03 破解海水捕碳难题,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变生物塑料

10月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高翔团队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夏川团队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发表论文Efficient and scalable upcycling of oceanic carbon sources into bioplastic monomers,他们首次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基于“电催化+生物催化”耦合策略的“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该系统可捕集天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并转化为可直接进入生物制造的中间体,再进一步升级为多类高价值化学品和材料。该研究以可降解塑料单体为示范案例,有望为燃料、医药和食品配料等更广谱的产品提供生物制造平台。

为了验证整个系统的碳流向和产业可行性,研究人员通过碳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了最终生成的琥珀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来自最初捕获的二氧化碳。在此基础上,他们在1升和5升的发酵罐中完成了放大实验,成功实现了该研究从实验室摇瓶级到中试水平的过渡。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中产品乳酸的产生,也为拓展可降解塑料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 点评: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建构了“绿色工厂”的雏形:先依托电催化装置将从海水捕获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再通过生物催化,利用发酵罐中的工程菌,将甲酸高效转化为绿色塑料的原料。这一生产链条将有效缓解海水酸化问题,为绿色低碳材料产业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卫酉祎)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