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胡泳|重思脆弱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1日 14:19 0 aa

编者按

9月9日,《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与阿里巴巴公益在杭州联合主办“小微公益·向前一步——2025小微公益与媒体协同发展年会”,以别具一格的故事会的形式,发布小微公益观察报告2025,呈现源于民间、扎根社区、由普通人发起的轻量却极具韧性的“小微公益”图景。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作题为《重思脆弱》的演讲,从自身照护经历出发,深入剖析了“脆弱性”的多重维度,他说脆弱并非缺陷,而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条件,是关怀伦理得以建立的基石。唯有承认自身的有限与脆弱,才能建立起真正平等、互为主体,相互滋养、彼此帮助的双向照护关系。

这一概念与本次年会中多个小微公益案例形成呼应——认知症家属互助组织“爱·米粒”,“无声合唱团”的平等呐喊,“雅梦小家”的无障碍实践等,均体现出脆弱如何成为创造善意、勇气的源泉。

以下为演讲全文。

胡泳|重思脆弱

我有一个身份,我曾经是一个认知症患者的照护者。刚才我听了曙颖关于“爱·米粒”认知症家属互助会的演讲,如果当时我知道这个互助会,我会非常乐意加入,因为每个照护者其实都在很孤独地与这个非常残酷的疾病搏斗。

自从我讲了自己的经历以后,受邀参加了很多的公益活动,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我觉得看见看不见的东西、看不见的人群就是公益。不仅是看见看不见的人群,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照见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想法、一些惯例的思考,比如说关于脆弱,所以我今天想讲一讲对于脆弱的重新思考。

人具有三重脆弱性:第一,在生物层面上,人的身体具有脆弱性,必然会经历疾病、衰老与死亡,无法完全抵御外界的伤害与内在的退化;第二,在社会层面上,每个人都处于一种制度、家庭与人际网络的深度依赖之中,容易因经济状况、资源分配或社会排斥而暴露于不平等和风险,就是能否得到足够多的支持和帮助;第三,在心理层面上,个体对病患、疼痛、失落与不确定性的主观感受,使心理呈现出易受冲击、需要关怀的状态。

这三重脆弱性共同说明:人的身体并非一个孤立而坚固的存在,而是处于生命有限性、社会关系和主观经验交织的脆弱场域之中。也同时说明,“脆弱性”(vulnerability)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个体并非孤立自主的“理性主体”,而是时刻处于相互依赖、暴露在外与受影响的状态,这种状态既揭示了人的易受伤害性,也凸显了对他人和社会支持的根本性需求。脆弱性不仅体现为生物学的有限性,更嵌入社会结构与文化意义之中。

在这种“生物—社会—经验”交织的脆弱性中,关怀伦理(ethics of care)得以确立。正是由于人类在生物、社会与体验层面的不可避免的脆弱,才使得关怀、责任与互依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脆弱性不是应当被否认或克服的缺陷,而是人类关系与责任生成的根本条件。关怀伦理通过回应他人的脆弱性来建构伦理主体性,它主张责任先于自主,关系先于个体,脆弱性因此成为伦理思考的基础维度。

胡泳|重思脆弱

很多网友找我交流关于衰老、疾病或者照护,他们经常会说:“我希望将来有那么一天的时候,能够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因此,讨论到关怀伦理的时候,必然伴随着对尊严问题的审视。

尊严一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衡量。第一种是功利主义的计算:把生命拆分成一些可计算的单元,用成本和效益的方式来衡量生命价值。但由于生命价值本身其实非常难以衡量,这样的方式不可能达至尊严;另一种是契约论的路径,假设需要被关怀的主体有某种平等谈判的能力。然而那些最需要被照护的人——如老人、病患、残障者——往往缺乏平等谈判进入契约的能力,他们在契约逻辑下被边缘化甚至陷入沉默的处境。照护者的角色实际上代行了被照护者的诸多决策权,但能否保障患者的权益得到实现?这无疑是存疑的。

所以无论是契约论的路径还是功利主义的路径,都不能解决尊严的问题。真正的关怀伦理之下的尊严,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因能力、效用或契约地位而受损的存在价值。

因此,我认为尊严的真正保障并不是基于效用的最大化或者契约的约定,而是源于我们对于他人脆弱性的应答,所以我们把脆弱性和关怀伦理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会教育孩子不要显示自己的脆弱性,比如说:“你不应该老这么哭,如果你真的那么难过或者难受,应该学会隐藏它”。可是,如果不能够显示脆弱性,人又是否能够享有尊严?

胡泳|重思脆弱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我们可以把脆弱性理解为很多东西的来源。它可能是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来源,也完全可能是快乐、勇气、爱、归属感的来源。因此,脆弱性并不是一个弱点,反而可以被视为一条道路、一个出口,甚至是一条双向道路。

这挑战了我们关于照护的固有想象——通常,我们认为照护者强大,被照护者脆弱,二者处于一种权利不对称的主体间关系中。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有没有想过有一种可能性,叫做“反向照护”?换言之,在一个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中,照护从来不是单向的。不仅是你在照护他/她,他/她以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方式在照护你。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在照护我母亲的时候,偶尔她清醒时,会对我说“谢谢你”。就这么三个字,足以成为我很多动力的来源。所以我始终相信,再脆弱的人都可能给其他人提供力量,甚至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乃至一声轻轻的呼吸。所以,照护者和被照护者之间,并不是施予和接受的关系,完全可能是共同脆弱并且互为帮助的一种关系。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重新思考脆弱,不禁要反思:凭什么你不可以对你的照护者显示脆弱,你为什么需要时时刻刻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坚不可摧、可以做成所有事情的人?现实情况是你根本做不到。父母养育小孩的时候,完全可以对小孩示弱,更不用说作为一个照护老人的人,也可以对被照护的老人示弱,因为人本来就是脆弱的,脆弱是人生的一个基本的存在条件。

只有当照护者承认自身的不安与局限时,才能真正与被照护者建立互为主体的回应关系。照护者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施予者,而是与被照护者一样,处于相互依赖的网络中。照护者与被照护者之间的“权力不对称”只是一种假象:脆弱性不是失能,而是对依赖关系的正视与承担;脆弱性也不是弱点,而是爱与连结的入口。

必须承认,脆弱性并不总是一种轻松、积极的体验,但它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黑暗情绪。事实上,脆弱性是所有情绪和感受的核心。情绪就是脆弱。感受就是脆弱。认为脆弱性是弱点,就等于认为情绪是弱点,感受是弱点。如果由于害怕脆弱,由于担心代价太高,从而选择逃避责任,就是离开了赋予生活目的和意义的东西。

真正勇敢的人不会回避脆弱,而是选择以诚实和公开的方式面对它。重思脆弱,就是要通过拥抱不确定性和风险,来过上充足的生活。照护的力量,并不需要任何一种坚不可摧,其实有一句话最合适描述这种状况,你可以大胆放心地、很真挚地把这句话说出来,就是:“尽管我没有万能的解决办法,但我会一直在这里陪伴你。”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于影响力慈善研究院,作者胡泳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