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IT之家报道,华为即将发布的新机Mate 70 Air近日出现在中国电信产品库中,型号为SUP-AL90,这也是华为首款以“Air”命名的手机产品。...
2025-10-22 0
加州理工那帮人最近搞出个大动静X1复合机器人,把中国宇树的G1人形机器人和自家M4飞行机器人凑一块儿,居然能走路、能开车还能飞。
这事儿在机器人圈不算小,毕竟以前的机器人要么只会在地上爬,要么只能天上飞,能这么“全能”的,还真没几个。
我一开始以为就是俩机器人简单拼一起,后来翻了翻他们的研发细节,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真不少,今天就跟大伙儿好好唠唠这台“六边形战士”似的机器人。
先说说X1的核心配置,它俩可不是随便搭伙。
宇树的G1人形机器人,本身就是个“力气活能手”,能扛10公斤东西,走起来最快1.5米每秒,在消费级人形机器人里算能打的。
而加州理工的M4飞行机器人更灵活,旋翼保护罩能折成轮子,飞累了就滚着走,能耗能省不少,就是续航差点意思,空载也就飞12分钟。
为啥要把它俩凑一起?你想啊,要是光用G1,遇到水池、高墙就卡住了;光用M4,飞不了多久就得落地充电。
现在俩一结合,G1负责“长途运输”,背着M4到目的地,再弯腰把它放下来。
接下来M4就自由了,遇到障碍自动飞,平坦路面就滚着走,整个过程不用人插手。
之前看他们的演示视频,M4遇到水池时,连犹豫都没有就切换成飞行模式,那流畅劲儿,跟提前彩排好的似的。
后来才知道,团队专门搞了个通信协议,让它俩的信号延迟控制在50毫秒内,难怪衔接这么顺。
不过这默契可不是一天练出来的,团队捣鼓了快三年才搞定。
最大的难题是改G1的控制系统,原来的G1只会照着预设动作做,跟个“提线木偶”似的。
要让它能自己认路、判断环境,就得给它装新的传感器,还得重写决策逻辑。
这活儿跟给老电脑装新系统差不多,不光要硬件跟上,软件还得兼容,一步错了就得重来。
还有个麻烦是平衡问题,M4挂在G1背上时,重心会偏,就像人背个大书包还得走直线,稍不注意就会摔。
团队最后搞了个“动态重心补偿算法”,G1能实时调腿部关节角度,把重心偏移控制在3厘米以内。
这精度,比我走路盯着脚看还准,项目负责人艾姆斯教授说,他们要的不是“各干各的”,而是“把优点凑一起,缺点藏起来”。
这话我挺认同,毕竟机器人要真能在复杂环境用,光有单项技能可不够。
搞定了技术,还得说说是谁把这些活儿干成的。
加州理工找了三个团队一起上,跟“组团打副本”似的。
自主系统与技术中心负责M4的硬件,这帮人以前还帮NASA搞过火星漫游车,做轻量化结构很有经验;艾姆斯实验室专研运动控制,之前就发过平衡控制的论文,算是“老本行”;TII团队则管感知和决策,能让机器人0.5秒内认出5种障碍物。
他们还搞了个“双周迭代会”,硬件团队说M4的结构卡脖子了,算法团队就改逻辑;决策团队说环境判断不准,硬件团队就加传感器。
不像有些项目,各干各的,最后拼一起才发现不兼容。
如此看来,这种分工模式确实靠谱,比一个团队硬扛快多了,光研发周期就省了半年。
更有意思的是国际合作,X1用的是中国宇树的G1平台。
宇树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算头部,G1是全球首款量产的消费级负重机型,性价比高还稳定;加州理工则在多模态算法上厉害。
俩一合作,相当于“中国造骨架,美国装大脑”,省了不少从零开始的功夫。
我觉得这种合作挺聪明的,不用自己瞎琢磨造轮子,把各自的长板凑一起,就能出好东西。
之前波士顿动力和日本川崎重工也这么干过,看来机器人圈以后“抱团”会是趋势。
说了这么多优点,也得聊聊现实问题X1要真用到实际场景,还得迈几道坎。
先看应用场景,救援和工业检测是最有潜力的。
去年土耳其地震,救援机器人还得人操作切换模式,要是X1上了,能自己走废墟、放M4侦查,还能送物资,能省不少救援时间。
工业场景也一样,汽车工厂里,X1能走生产线底部检测,遇到高空传送带就放M4飞,比以前拆防护栏检测快多了。
但问题也不少,首先是可靠性,实验室里温度、环境都可控,到了户外就不行了。
之前测试时,连续3小时粉尘环境,G1的关节故障率就到了20%;厂房里温度超40度,M4的电机效率就下降。
虽然现在有陶瓷涂层关节能把故障率降到5%,但还没大规模用。
然后是能源,X1满负载续航才1.5小时,工业场景至少要4小时才够用。
好在宁德时代去年出了机器人专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是传统电池的2倍,要是装上,续航能到3小时以上,但成本又上去了。
安全性也得注意,M4飞的时候要是旋翼坏了,坠下来可能伤人。
现在虽有加应急降落伞,能把伤害概率降90%,但毕竟不是100%保险。
还有成本,原型机要50万美元,量产得降到10万以内才有人买。
宇树说订单超100台,G1的采购价能降到5万,但这还得看市场需求。
最后再说说未来趋势,X1的出现,说明机器人技术从“单一功能”转向“多模态融合”了。
AI技术也帮了不少忙,谷歌DeepMind去年出的多任务学习模型,能让机器人100小时内掌握多种运动模式,比以前快60%;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也在搞接口标准,以后不同品牌的机器人可能都能兼容。
加州理工还在研究“X1集群”,让10台X1一起做救援任务,效率能翻8倍。
X1现在还在早期阶段,但它给行业指了个方向:以后机器人拼的不是单项技能,而是“硬件+算法+协作”的综合能力。
要是成本降下来、技术再成熟点,预计2030年前,多模态机器人能在救援、工业领域大规模用,占机器人市场15%以上。
X1不光是台机器人,更像个“信号”机器人行业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以后得靠协作、靠融合才能往前走。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以后可能在救灾现场、工厂里真能见到这些“全能机器人”干活,想想还挺期待的。
只是希望这些技术能快点落地,别总停留在实验室里,毕竟再厉害的技术,能用起来才是真本事。
相关文章
据IT之家报道,华为即将发布的新机Mate 70 Air近日出现在中国电信产品库中,型号为SUP-AL90,这也是华为首款以“Air”命名的手机产品。...
2025-10-22 0
在Meta的智能眼镜已尝到市场甜头,而苹果的同类产品传闻不断的背景下,三星正式亮出其AI眼镜战略,宣布将与谷歌、时尚眼镜品牌Gentle Monste...
2025-10-22 0
清晨,闹钟在手表上响起,联动客厅窗帘缓缓拉开;驾车上班,手机上未听完的播客,无缝流转至汽车中控屏继续播放;办公时,平板上的文档,通过简单拖拽,便可以在...
2025-10-22 0
加州理工那帮人最近搞出个大动静X1复合机器人,把中国宇树的G1人形机器人和自家M4飞行机器人凑一块儿,居然能走路、能开车还能飞。这事儿在机器人圈不算小...
2025-10-22 0
硬装结束后,意味着我们要添置上各种电器,而电器的选购看似简单,实则很有讲究,自从网购的兴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在网上去购买家电,认为方便、快捷,殊...
2025-10-22 0
小白测评2025-10-22 16:47:1810月20日,iQOO发布了全新iQOO 15,发布会结束后即刻开售(旷野配色将于10月31日10点开售...
2025-10-22 0
文|云木这是一场本不该发生的大战,也是2025年最让人困惑的价格战。今年以来,DeepSeek时刻、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关税战等标志性事件接连出现,让人...
2025-10-22 15
【大河财立方消息】亿航智能7月23日消息,全球领先的城市空中交通(UAM)科技企业亿航智能宣布与全球领先的汽车外饰件和车身结构件供应商敏实集团(股票代...
2025-10-22 1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