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商汤+寒武纪:中国AI“合纵”新叙事

排行榜 2025年10月20日 22:18 0 admin
商汤+寒武纪:中国AI“合纵”新叙事




文 |杨珏、林怡云

视觉设计:星船知造

正文共计:3523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01 合力



美国AI领域最近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美国商务部旗下工业与安全局(BIS)近期多次更新实体清单,新增多家中国实体,意图掐断中国AI发展的“粮草通道”,但很快遭到我国在稀土领域实施的精准反制。

二是美国最大软件公司和硬件公司近期形成了万亿级的资本联盟:OpenAI日前与甲骨文签下300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建造协议,又获得了英伟达高达1000亿美元的投资,用来建设AI数据中心。


商汤+寒武纪:中国AI“合纵”新叙事

source:giphy


《星船知造》观察中,美国此次“AI组合拳”暴露出巨大软肋

一是美国AI产业供应链的脆弱性

●美国产业空心化导致其稀土产业核心环节严重依赖海外,早已无法形成将矿石高效分离、提纯的完整产业链。

二是产业空心化让美国AI某种程度成为“无根之木”。

这也是为什么哈佛资深研究员将此次“OpenAI+英伟达”比喻为“新一轮的互联网泡沫”:

由于缺乏制造场景,缺乏足够的应用需求,万亿级的联盟,不过是“你投我,我买你”的资本倒腾。


商汤+寒武纪:中国AI“合纵”新叙事

source:giphy


反观中国,一条多重合力的中国AI发展路径正逐渐清晰——

我们注意到,近日商汤科技与寒武纪已经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各自拿出技术、生态家底:

作为AI模型与应用龙头企业,商汤科技主打“AI大模型技术”;作为国产芯片领军者,寒武纪负责“智能算力”。双方将共同打造一套从芯片到算力到模型到应用的全链路中国方案。

有人说,这是“OpenAI+英伟达”的中国版本。但话只说对了一半。中国企业的“合纵”创新,注定有不一样的走向。

因为在中国合力的最底层,我们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海量真实应用场景,能接得住技术的每一次试炼,也能将企业强强联合的复利效应放到最大。

我们正以“顶层设计、市场土壤和企业智慧”为合力,形成一条自主可控的发展路径。

此次商汤和寒武纪的“软硬会师”,就是中国AI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最新注脚。




02 协同的本质



中国多个优势产业的崛起,离不开一个“大国红利”

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它为中国新兴产业带来了多重优势。

比如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周边50公里内,聚集了从电池、电机到车身冲压件的全系供应商。近乎“门对门”的供应效率,让特斯拉上海工厂创下“破土动工10个月后即投产”的全球纪录

比如拥有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完整产业链的中国光伏,大规模生产下,组件价格从2010年超30元/瓦左右降到了近年的1元左右。价格的下降、全球市场份额的增长,背后都是完整、高效且不断创新的光伏产业链提供的强大支撑。

上下游、头部企业强强联合的系统生态,揭示了产业协同的本质:1+1>2的协同效应,最终会撬动整个产业的升级。


商汤+寒武纪:中国AI“合纵”新叙事

source:pexels



商汤和寒武纪的合作,也是一样的逻辑。

在全球AI竞速赛中,“算力底座”与“模型应用”的协同已成为决定产业高度的核心密钥。实现技术顶层与产业应用的深度互锁的路只有一条:软(模型+应用)硬(算力)联合。

分属于上游的算力底座和下游的模型应用,如果各自为战,可能导致几个问题:

一方面,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若与实际应用需求脱节,就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盲目建设。如今,算力市场陷入的无序价格战,就反映了算力供给与真实需求的错配。

另一方面,国产算力芯片与模型框架、应用生态如果不能有效协同,会形成生态割裂,推高产业技术门槛和发展成本。

比如,国产AI芯片的软件生态兼容性不足,整个产业重复造轮子,难以在基础软件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有效突破。

但如果上下游共振,中国AI产业就能继续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国产芯片、国产大模型企业、中国云企和下游海量的应用公司形成合力,解决供给错配和适配困境,中国AI产业在自主可控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化能力”跃迁。


商汤+寒武纪:中国AI“合纵”新叙事

source:pixabay



商汤寒武纪都是各自领域的头部企业,商汤具备“大装置-大模型-应用”AI全栈技术的闭环能力,寒武纪拥有“云边端一体”的国产芯片体系

商汤底层的“大装置”联合寒武纪的“中国芯”,将强化中国AI产业的自主可控。

商汤“大装置”作为算力底座,总算力规模突破25000 PetaFlops,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全生命周期生成,智算节点覆盖长三角、粤港澳等关键区域,在智算中心规模化、专业化运营方面具备领先能力,商汤临港智能计算中心还获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授予的全国首个5A级智算中心认证。

如今,叠加寒武纪的国产芯片能力,商汤的AI版图就可以实现“在稳定的地基上,盖更高的高楼大厦”。

商汤+寒武纪:中国AI“合纵”新叙事

source:pixabay


其次,商汤大模型的技术突破,也将加速国产AI芯片的迭代。

今年7月,最新发布的商汤日日新V6.5,在多模态推理能力上已经能对标Gemini2.5 Pro,其创新的架构更是将性价比提升了3倍。这一突破对底层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支撑超大模型训练,又要实现高效推理。

面对这一需求,寒武纪要实现和商汤大模型的深度适配,就将推动芯片设计往更先进制程迭代进化。

第三,商汤在商业应用端的加速渗透,为算力落地提供了场景出口。

根据最新财报,商汤生成式AI收入在2025年上半年营收中占比高达77%,生产力工具用户数量超300万,日日新多模态实时互动时长年内增长510%。视觉AI连续9年市场份额第一,上半年服务超660家客户,复购率达到57%。


商汤+寒武纪:中国AI“合纵”新叙事

source:pixabay


可以说,商汤和寒武纪的协同关系超越了简单的上下游供货,构成了中国AI产业最关键的“双核系统”,从而实现了从“单点强”到“系统强”战略跃迁。





03当多重合力握成拳头


当AI产业上下游握成拳头,会发生什么连锁反应?

中国独一无二的辽阔市场和海量真实应用场景,将被加速激活。

这正是中国企业“合纵”智慧的方向所在。

在此之前,商汤就曾联合寒武纪、华为、库帕思、海光、曦望Sunrise、壁仞科技、麒麟软件、摩尔线程等10家国产生态伙伴,共同发布“商汤大装置算力Mall”,推进打造一站式AI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商汤还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广泛布局AI应用生态。

在大模型应用上,商汤的AI Native生产力工具“商汤小浣熊”已经覆盖软件开发、任务规划、数据分析、文件处理等多个办公场景,并且和中国移动、上海电信、金山办公、蚂蚁、联想、360、零跑科技等企业合作,服务终端用户数已超1500万。

交互生态上,得益于商汤日日新模型在文本与音视频融合上的技术优势,商汤已经和南京博物院、敦煌当代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等多个文旅机构都有产品落地,同时多模态大模型能力还覆盖到了小米、Rokid、XREAL、灵宇宙等智能硬件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称为“下一代AI终极形态”的具身智能领域,商汤也有所实践。今年8月,商汤发布「悟能」具身智能平台,旨在推动智能终端向更高层次的自主化与智能化演进,核心引擎正是商汤自研的“开悟”世界模型。落地应用上,商汤已经率先和傅利叶,银河通用等企业深度合作,并通过商汤国香资本早早布局具身智能赛道,银河通用、众擎机器人、钛虎机器人、鹿明机器人等一众新锐力量都在生态版图中。


商汤+寒武纪:中国AI“合纵”新叙事

source:unsplash



如今商汤寒武纪的组合,将算力、模型、应用等关键要素编织成了一张更加坚韧的网络。为中国占领AI产业高地,先一步拿到了核心钥匙。

这种“合纵协同”效应的显现,AI成为随手取用的“水电煤”,更多下游AI应用公司能更便捷地接入国产AI基础设施,最终将形成“芯片-算力-模型-应用-场景”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中国的千行百业也会加速被AI“点亮”——自主可控的算力和模型服务将深入更多毛细血管,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创造新的蓝海。


商汤+寒武纪:中国AI“合纵”新叙事

source:giphy



《星船知造》判断,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AI企业逐步在走出“中国方案”,因为AI企业不仅在为中国工业数智化筑基,其本身也将在“大国红利”中获得加速度。

加速度的必然性在于——

1)自主可控——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从算力到模型的国产化方案已成为企业的刚需。

仅仅今年,美国已对中国的AI产业发起了数轮打击,包括英伟达和AMD等芯片商必须满足美国企业需求才能向中国出口、全球第一的人工智能编程(AI Coding)Claude AI全面封杀了中资企业。

2)为中国企业定制:就像商汤和寒武纪的合作,覆盖了“芯片-模型-应用”关键环节,这种从“算力到落地”的全链路整合,比海外“模型公司与芯片公司各司其职”的模式,更能快速响应中国产业的定制化需求。

商汤+寒武纪:中国AI“合纵”新叙事


“中国方案”也不会止步于中国。

在亚太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在中东的数字化转型浪潮里,它会随着中国企业出海的脚步,为正在起飞的新兴经济体提供一种更贴近实际的AI解决方案,持续拓展中国AI的全球影响力。




尾声



为什么“OpenAI+英伟达”的合作,几乎不被分析师们看好?

理由很简单——繁荣的表象下,缺乏足够的应用需求为支撑。

商汤寒武纪的“合纵”,深深根植于这片市场——

深厚的产业土壤提供了最丰饶的试验场:海量真实场景与数据滋养着AI技术的快速迭代与落地应用。

明晰的政策驱动为这场变革注入了确定性。从“人工智能+”战略的顶层设计,到各地资源的协同配套,政策的有力指引为创新划定了航道。

最终,中国企业的实践智慧完成了闭环。“软硬协同”的中国方案,不仅大幅降低了AI的使用门槛,更通过实现从芯片到应用的自主可控,让国产方案得以普及,从而激发了技术与市场相互促进的强劲循环。

多重合力作用下,这张由中国市场、国家战略与企业智慧共同铸就的底牌,指向了一个无需置疑的终局:

一个由我们自主书写的AI

未来。





主要参考资料:

[1] 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 MIT

[2] 《中国大模型平台市场份额 2024:市场正在成形》,IDC






本文基于访谈及公开资料写作,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星船知造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