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科普月·大家谈|架起科学与公众的桥梁

今日新闻 2025年09月30日 17:23 0 aa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金淼(国家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副主任、研究馆员)

在科普教育领域,活跃着一群扎根于高校、企业、博物馆、科技馆等机构的专职科普教育工作者,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我们的核心使命就是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科学家和公众之间,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公众认知”的过程中,专职科普工作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桥梁式角色”——既是科研领域的“解码者”,也是公众科学认知的“引导者”。我们清晰理解并接纳科学家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成果,通过展览、教育活动等多样化形式,以专业化、通俗化的传播实践,努力弥合“科学家专业研究语言”与“公众生活日常认知语境”之间那道天然的信息鸿沟。

以国家自然博物馆为例,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它肩负着保护、研究、收藏、阐释和展示自然物,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自然遗产的重要职责。在公众的普遍认知里,博物馆更多聚焦于阐释和展示层面,提到科普工作,也往往首先联想到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活动。但事实上,不论是精心策划的展览,还是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本质上都是科研成果经过转译后呈现的科普作品。如果了解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科普能力建设,不难发现,博物馆的科普与藏品收藏基础、科学研究成果、陈列展览水平、活动策划能力以及规范管理程度等密切相关。所以,作为场馆中的专职科普工作者,我们的身份并非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兼具多重角色的“复合型实践者”。

一方面我们是科研成果的“精准转译者”,面对晦涩的科研术语、复杂的实验逻辑,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将其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的语言,可能是生活化的案例、趣味十足的故事,或是直观的替代性工具等。

“转译”绝非简单的“知识降维”,更要避免“信息失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这也是我们开展科普工作的基础。国家自然博物馆自身拥有动物、植物、古生物等科研团队,同时也与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合作。我们会主动与科学家沟通,了解科研成果的同时,更会追溯研究背景、关键步骤与逻辑等过程性信息,同时厘清成果未来的转化应用方向与边界。

面对不同细分的科研领域,我们还需要系统性学习,通过走进科研工作现场、参与实验辅助等方式,理解领域内的全面信息,精准捕捉科学技术的核心价值,为高质量的转化、翻译与输出筑牢基础。我们会借助类比的方式,将专业内容转化为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或事物,通过梳理逻辑框架,提炼核心骨架,简化科学技术的研究过程和推导过程,便于公众在短时间内获得理解,还会根据不同受众(如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等)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播形式与内容难度,尽最大可能去适配受众,让信息传递更高效。

另一方面,我们是公众需求的“敏锐收集者”。要做好科研工作者与公众之间可靠的信息传递工作。专职科普工作者始终要站在公众的角度思考:“他们最关心什么”“哪些信息对他们有用”“什么样的形式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等。我们会通过调研问卷、现场互动、实践反馈等多种方式,收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点、疑问与需求,再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不断调整科普内容与形式,让信息真正“传”到公众的心坎里。

同时,我们还是科学谣言的“鉴定破解者”。在信息碎片化传播的当下,伪科学、科学谣言借助网络等媒介快速扩散,误导公众认知。此时,专职科普工作者需要凭借自身的科学素养,以理性、易懂的方式澄清误区,可能是一篇条理清晰的科普文章,一场生动的辟谣讲座,或者是一次互动式的科学实验,用事实打破谣言,引导公众建立科学、理性的科学认知。

可以说,专职科普工作者深度参与了科普从内容生产、信息传播到氛围营造的全流程。大家借助扎实的科学素养、专业的传播能力和敏锐的受众共情能力,通过专业化科普内容的创作和传播、科普活动的策划落地、科普资源的整合与推广等长期科普实践,推动尊重科学、理性思考的社会氛围形成。

从七、八月的暑假场馆观众潮,到九月“科普月”的热烈氛围,再到马上到来的国庆节,作为场馆专职科普工作者,虽然连续“作战”十分辛苦,但也深切感受到,科普正从“偶尔关注”的选项变成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习惯。曾经,公众或许只在遇到具体疑问时才想起查找科学知识,如今却会主动走进博物馆,通过观展了解自然演化史,在周末带孩子参加一次趣味科学实验,甚至日常刷手机时也会特意关注科普账号,这种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探寻”的转变,正是科普工作获得公众认可的最佳证明。科普工作正迎来愈发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更坚定了我们继续深耕科普领域、当好“科学桥梁”的决心与信心。

来源: 光明网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