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高质量发展每月看|精准发力,谋深做实——九月山东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02日 13:38 1 aa
高质量发展每月看|精准发力,谋深做实——九月山东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金秋9月,三季度收官之月,全年赛程进入最后的冲刺。围绕人工智能、城市更新、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山东精准施策、纵深推进,展现追求内涵式发展的务实姿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特色路径,推动优势产业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每月看|精准发力,谋深做实——九月山东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观察之一:人工智能深耕实体经济

国内首个人工智能模型工厂——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在济南完成实体化建设并正式运行投产;全省32家工厂新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数量居全国前列;山东港口牵头的首批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启动建设……9月,山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迎来又一轮阶段性收获。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山东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放眼全省,基于自身产业特色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日趋丰富。

在烟台,万华氯碱工厂引入时序大模型TPT,预计每年可产生综合经济效益约1000万元;在滨州,魏桥智铝大模型让电解槽冷热转换周期从14天延长至18天,降低了冷热转换对寿命的影响;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通过AI大模型筛选分子、预测毒性、模拟临床,提升海洋医药研发效率与安全性……人工智能加速融入山东产业肌理。

当然,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非易事。人工智能+千行百业,直接催生行业级、场景级大模型的旺盛需求。而当下,高质量、专业化的语料资源相对缺乏,制约着垂直领域大模型的生成和训练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9月,山东持续探索通过制度创新破解新问题。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会议明确,将着力在行业模型培育、语料数据供给、算法算力支撑上求突破。省级层面,拿出真金白银对垂直领域行业大模型和高质量语料库建设给予奖补。政府资金的引导有望撬动市场力量为山东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开新局面。

【记者观察】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金秋山东人工智能+的发展,“实”字再合适不过。一方面用得“实”,以实体经济的需求为牵引,以数据供给为支撑,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新技术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举措“实”,通过政策精准滴灌,人工智能从“可用”走向“实用”“好用”。深耕场景、务实推进,将助力山东进一步积累人工智能+的发展优势。

高质量发展每月看|精准发力,谋深做实——九月山东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观察之二:城市更新迈向深层赋能

曾经斑驳脱落的墙面、杂乱无章的电线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修缮一新的传统院落。秋日暖阳下,游客们漫步济南上新街,在咖啡香与市井气的交融中,感受城市更新改造为这条老街带来的新生。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9月,山东围绕城市更新开展密集部署和行动,下阶段的行动路线图愈发清晰。

18日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20日,2025年精致城市论坛在威海开幕,《威海手册:全球社区可持续发展报告·2025》以国际视野提炼社区更新经验。

24日,省政府新闻办专题解读《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资金、土地、社会参与等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拿出一揽子解决方案。

无论是对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十二字描述,还是精致城市论坛点题的“精致”二字,亦或是《意见》中的具体举措,都不难看出,与以往侧重于硬件改造和规模扩张不同,这一轮,山东城市更新更加关注内涵发展。

这一点,透过个例也能感受。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新一批城市更新创新案例(机制),济南市上新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位列其中。不靠规模体量,不靠资金投入,这一项目入围,靠的是实打实化解城市更新中的一个常见问题——老建筑确权难。项目首次提出通过“实测—结构鉴定—用途认定—登记”的方式保留建筑确权路径,为历史街区资产合法化提供了新模式。

新政策在顶层设计上赋予了各地更灵活的探索空间。《意见》明确“对确实难以达到现行标准规范的老城区、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允许各市以‘不低于现状’为原则,合理确定规划条件”。打开既有政策的束缚,将为城市的内涵式发展拓展更广阔天地。

【记者观察】

城市更新,不只是字面意义上或是物质层面上的去旧换新,而是对存量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以及对治理机制的创新突破。没有哪座城市的更新能一蹴而就或是一刀切成,“一片区一政策”“一条街一方案”的内涵式治理,更能契合我们对城市更新真正的期待,也更能使更新成为城市发展新的起点。

高质量发展每月看|精准发力,谋深做实——九月山东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观察之三:因地制宜拓展蓝色新空间

金秋时节,一场高规格海洋盛会亮相山东——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成功举办。

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秘书处正式启动,《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发布,东亚海洋合作平台蓝色经济发展联盟等联盟成立……论坛一系列成果彰显山东海洋发展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

发展以生态为底色。在威海,双岛湾、小石岛、北海三大海域完成年度水生生物增殖放流,4000万尾日本对虾、黑鲷、许氏平鲉等鱼苗成功入海。水产品产量连续30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威海高度重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持续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群体、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让“海洋蓝”交织“生态绿”。

3500多公里海岸线勾勒沿海7市不同的风貌,也赋予山东各地发展海洋经济不同的基础和底色。立足自身禀赋,各地因地制宜持续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探索,在这个9月缤纷呈现。

服务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青岛港针对市场需求,新增通往北非、中北美、东南亚等地的件杂货航线,截至目前已达40余条,作为国际枢纽港的辐射能力持续增强。

针对港口航运、海上旅游、渔业生产等多元业态并存带来的复杂安全挑战,日照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治理创新,出台《日照市海上交通安全条例(草案)》,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与法治根基。

立足丰富的浅海资源优势,东营打造海上光伏产业高地。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939个光伏平台主体顺利完工,为我国乃至世界海上光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海洋经济,正推动山东海洋经济形成多点支撑、协同并进的新格局。

【记者观察】

海洋是山东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突出优势,但真正将海洋潜力转化为现实动能,则要坚持因地制宜。山东海岸线漫长,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各异,不追求同一模式、不搞重复建设,立足本地实际,做足特色文章,发挥比较优势,更能助力海洋经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实现人海和谐、互利共赢。这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的把握。

(大众新闻记者 李振 于新悦 设计 吕文佳)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