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鸡排哥”事件中,何须那么多故作深沉的“反思”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0日 22:26 0 aa
“鸡排哥”事件中,何须那么多故作深沉的“反思”

□曾耀湘(西北大学)

最近,鸡排哥可谓是舆论场上的热门人物。有关他的报道已屡见报端,原本不想再赘述。不过,最近的一种舆论转向引起了我的关注——层出不穷的“反思”声。不少评论者纷纷撰文,指出鸡排哥的爆火不过是“网友的无脑跟风”,是“平台算法精心操纵的结果”。因此呼吁大家保持理性和清醒,莫要陷入这场“造神”的狂欢。可是,真的有必要如此吗?

这种看似深刻的“反思”倾向,让我想起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句箴言——让一切如其所是。所谓“让一切如其所是”,简单来说,就是反本质主义,反对那种刻意为之的深沉。它主张悬置对“深层意义”的过度追寻,回到事物本身,去观察和接纳它最直接、最本真的样态。

回到此次事件来看,应当说,一位摊主因为某种特质走红,消费者出于好奇、认同前去购买,又或是流量退潮回归平静,这本是互联网时代再寻常不过的现象。从“糖水爷爷”“拉面哥”到听得懂话的理发师“晓华”,这些例子都历历在目。

不过,我们的一些评论者却似乎无法容忍这种“简单”。他们必须从中解读出群体的盲从、时代的焦虑和技术的异化,仿佛不赋予其一层沉重的“意义”,便显不出自身的深刻。于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行为、一次偶然的网络走红,被硬生生架上了理论的“烤架”,接受各种“深奥视角”的审视。

在之前《对“鸡排哥”最好的关心就是“不添堵”》一文中,我曾提到,如果真的关心鸡排哥,就不要给他添堵了。这里的“不添堵”,不仅是指舆论上和行为上的,也是指情感上的——那种想当然的“关心”和“同情”。我们应当相信作为一个成年人的鸡排哥,有能力权衡利弊并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替他感到“不堪重负”。

这些反思视角,看似洞穿本质,实则是站在一种高高在上的“俯看视角”,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第三人视角”。它建立的是一种畸形的主体想象:反思者是清醒的,而顾客和鸡排哥则是被动的、随波逐流的。当反思者说“这都是算法操纵”时,他们将自己置身于这个体系之外,仿佛从未被任何平台内容影响过;当他们认为“跟风者无脑”时,他们忽略了人们行为中可能包含的善意、好奇心、对平凡人努力的支持等朴素情感。这种反思,更像是一种智识上的傲慢。它追求的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批判带来的道德与智力优越感。

如果沿着这些人的逻辑,他人跟风买鸡排就是“不理性”、平台推荐鸡排哥就是“算法操纵”,那我们每个人不都应该反思吗?现实生活中,追一个网红餐馆、追一部热门影视剧、参与一次线上抢购,哪一样不包含“跟风”的成分?哪一种行为背后没有算法的推荐机制?如果“跟风”“接受算法推荐”需要被批判,那么我们是不是首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

当然,并不排除鸡排哥事件中,极端跟风或者算法推荐现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一些顾客和网红可能缺乏边界感,过度围观、窥伺甚至打扰到鸡排哥的正常生活。又或是,一些社交平台为了制造焦点,收割流量,重复、大量推送相关话题标签,造成网友审美疲劳,信息接收范围窄化。这些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也是需要处理的。

从普通人一夜跃升为“顶流”,鸡排哥不是第一个,想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对于这类现象,最理想的态度是“让流量的归流量,治理的归治理”。所谓“流量的归流量”,就是尊重市场与顾客的自发选择。比如,鸡排哥的产品是否美味,服务是否到位,他的热度能持续多久,自有市场说话、时间检验。至于鸡排哥愿不愿意接住这波“滔天的流量”,网友愿不愿意为鸡排哥的真诚和热情买单,这些就交由他们自己去选择就好,我们无须也无权替他人操心。

而“治理的归治理”,则意味着监管部门的责任边界需要厘清。比如,针对恶意抹黑鸡排哥的极端言论、过多打扰到鸡排哥的现场行为,应依法依规予以处理;对平台不合理的推流和算法推荐,应该予以规范和引导,避免过度放大单一热点、制造虚假繁荣,从而侵蚀更广阔的公共讨论空间。

事实上,此次事件中,如果我们剥离那些故作深沉的反思,或许便能看见更本质的东西:人们或许只是在鸡排哥身上,看到了平凡人努力生活的影子,并愿意用一次消费来表达这种微小的共情。这份简单的情感,不需要那么多“群体盲从”“景观社会”“算法囚笼”的厚重理论来包装。

在烟火人间的喧嚣里,有时候,不反思比反思更可贵,也更显宽容和智慧。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