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央视主持人被AI“拉下水”,骗子这次踢到铁板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20日 14:37 0 admin

文︱陆弃

这年头,AI真是神通广大。能写稿子、能画图、能聊天,现在连“冒充央视主持人直播卖药”都干得出来。最近,北京市查处了首例AI虚假广告案,细节堪称离谱。一家公司靠AI伪造央视主持人的形象,在直播间一本正经地卖所谓“深海多烯鱼油”,还挂着大字标语:“适合头晕头痛、手麻脚麻、记忆下降人群。”看似温柔知性的主持人,语气稳重、专业可信,俨然成了健康专家。可真相呢?那根本不是人,是AI合成的假人。

央视主持人被AI“拉下水”,骗子这次踢到铁板

更离谱的是,这种“深海多烯鱼油”,连保健品都算不上。执行标准是糖果,糖果!人家在直播间却说得像灵丹妙药,能治头晕头痛、还能延缓衰老。听起来就像小时候路边摊上卖的“祖传秘方”,差点没把科学拉下马。

骗子的手段也不算新鲜,但这次用了AI,就多了几分“高科技的恶心”。以前是盗图、假视频,现在直接AI生成,一个AI能24小时不停歇地直播,不吃不喝不睡。甚至表情、语气、手势都像模像样。普通人一看,哪能想到这是算法在忽悠?这就是AI诈骗的可怕之处。它不再靠“忽悠”,而是靠“逼真”。当AI能精准模仿声音、表情、神态时,人脑那点防骗直觉基本就废了。

最关键的是,这不是普通的网络虚假广告,这是在“偷脸”。偷的是央视主持人的脸,是公众信任的符号。而AI骗子恰恰是利用了这点,把“信任”变成了“陷阱”。很多人一看到央视主持人出镜,就下意识觉得:“这肯定是真的。”于是手一抖,几百上千的鱼油就下单了。买糖果的钱,花出了药的价格。

央视主持人被AI“拉下水”,骗子这次踢到铁板

北京监管部门这次算是精准出击。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后查明:视频中那位从头到脚都是AI合成的虚假形象。所谓的广告公司,用AI换脸造假,拍虚拟直播带货,再拿着几十万的流量做生意。这已经不是“虚假宣传”四个字能概括的,而是赤裸裸的“诈骗伪造”。

更绝的是,这家公司粉丝多达88万,长期运营,看上去就像个“专业养生品牌”。有粉丝留言说,“主播讲得太好了,我妈看完买了三瓶。”可谁知道,这个“主播”根本不存在。

你以为这只是个个案?错了。现在AI造假的趋势,远比你想得更猖狂。有人伪造明星直播,有人AI合成“医生视频”,教人乱吃药;还有人把政要形象拿来剪辑成假新闻。这些东西在短视频平台上一刷一堆,看起来“有模有样”,其实全是机器编的谎言。

问题是,它太真了。你很难分辨。AI伪造的“央视主持人”之所以可怕,不仅在于骗钱,更在于它正在挑战社会的底线:人类还能信谁?央视的形象被AI拿去卖糖果,今天是鱼油,明天是不是就能拿着“新华社”的口吻卖股票?当AI能随便“克隆”任何一个公众人物时,公信力就变成了一个随时能被篡改的幻觉。

更何况,AI造假的门槛太低了。网上有现成的软件,几分钟能合成视频,一张照片就能动。造假者只需要一点素材、几百块算力,就能生成一个“假人直播”。要命的是,算法越训练越聪明,几乎无从辨别。所以,监管局提醒的那句“普通食品不是药品”,其实是给消费者打预防针;而那句“不得利用AI技术冒用他人名义或形象”,则是对整个行业的最后警告。

央视主持人被AI“拉下水”,骗子这次踢到铁板

这件事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信任”的战争。当AI可以完美复制任何面孔,当声音都能被伪造,未来谁还能分清?那时候,不仅仅是广告出问题,而是整个信息世界都塌陷。

有人说,AI让人更高效;可当AI开始骗人,它的效率就成了罪恶的加速器。它不再是工具,而是放大器——放大贪婪,放大欺骗,也放大信任崩塌的速度。好在这次,北京监管部门出手快,算是堵上了一个口子。但这绝不是终点。接下来肯定还会有新的假视频、新的换脸骗局。科技变得越聪明,骗子就越狡猾。监管必须跑得比AI还快,才能护住普通人的钱包和信任。

未来的世界,也许人人都得学会一句话:“看到的不一定真。”而对AI造假者来说,今天这场查处,也该是个信号。偷脸的成本也许低,但代价会越来越高。

毕竟,再智能的AI,也掩不住人类的良知。而那些假借科技之名、靠欺骗发财的公司,终会被自己的算法反噬。就像这场荒唐的“AI卖糖果”,最后只留下一个教训:假装权威,终究会被真权威打回原形。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