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虚假冲突占领手机,谁在导演这场“情绪戏”?

排行榜 2025年10月21日 06:13 0 aa

打开手机,刚划过一条“摊贩被天价罚款”的短视频,下一条“邻里持刀互殴”的推送又蹦了出来。标题里“天价”“持刀”格外刺眼,评论区早已吵成一锅粥。有人痛斥执法缺乏情理,有人指责邻居过于自私,情绪如同泼在热油上的火星,瞬间燃起一片焦灼。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网络空间中愈发常见,一场由算法主导、利益驱动的“情绪剧场”,正悄然将人们困在对立的漩涡里。

AI输入几个关键词,即可批量产出带场景、带细节的强冲突剧本;算法再循着用户的点击,精准投递同类内容,像不断收紧的茧,把人们束缚于自己的情绪里。“情绪剧场”的背后,是技术与利益拧成的一股暗劲,每一环都精准打响“流量变现”的算盘。

AI是最省力的“编剧”。过去编造一条谣言,还得费心琢磨时间、地点、人物逻辑,现在只需动动手指,AI便能生成完整的冲突对白、虚构情节链条,甚至合成以假乱真的“执法现场”图片与短视频。这些内容不问事实真伪,只顾踩准“不公”“欺压”“委屈”等情绪节点,就能成为算法眼中的“优质素材”。有从业者透露,用AI批量生成这类“矛盾内容”,一天能炮制上百条,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

算法是最精明的“导演”。它深谙用户的情绪软肋,用户若为一次官民矛盾义愤填膺,类似的新闻便会持续占据首页;若对邻里纠纷发表过看法,极端对立的内容就会不断刷屏。用户停留时间越长、评论越激烈,流量就越多,平台的广告收益也水涨船高。久而久之,手机屏幕比人们更了解自身情绪偏好,沦为算法定制的“情绪投喂机”。

更值得警惕的是躲在背后的“利益剧组”。从开发AI生成工具的技术公司,到批量转发谣言的营销号,再到靠流量赚广告费的平台,已然形成造情绪、引流量、赚快钱的完整产业链。一段挑动对立的视频能带来百万甚至千万级播放量,一条虚假谣言能变现超千元。甚至有人专门研究“情绪关键词”,只要将城管与摊贩、老人与年轻人、医患等易引发争议的群体标签编排进标题,流量便有了硬核保障。

“不就是看看视频,发几句评论吗?”不少人自诩为“情绪剧场”的旁观者,不会被其影响。但事实上,这场虚假戏剧的代价,正由每个人共同承担,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情绪剧场”模糊了真相边界,消解了公众的辨别能力。AI编造的“城管打人”谣言刷屏时,即便官方迅速拿出完整监控视频澄清,仍有大量网友在评论区质疑“视频经过剪辑”;邻里间的小摩擦被渲染成“恶性冲突”,即便警方证实只是一场误会,仍有人坚信“背后另有隐情”。算法将用户困在认知茧房里,让人们只看到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只听到符合自身立场的声音。长此以往,公众会逐渐失去理性判断的能力,甚至对身边的人和事充满怀疑,陷入“凡事皆可疑”的信任危机。

受“情绪剧场”煽动,群体间的分歧隔阂被不断放大,原本和谐的社会关系也随之撕裂。摊贩因频繁看到“执法欺压”内容,对管理者产生天然敌意;管理者因刷到“摊贩抗法”视频,认为从业者故意找茬;年轻人被“老人抢占座位”的虚假新闻误导,对整个老年群体产生偏见;老年人受“年轻人不尊重长辈”的编造内容牵动,觉得年青一代失了规矩。那些本可通过换位思考、理性沟通处理的日常摩擦,在对立叙事的渲染下,变得异常尖锐难解。

大量社会资源也在这一过程中被无端消耗。基层部门为澄清一条AI生成的谣言,往往要历经开会研讨、发布官方通报、接受媒体采访等多道流程,耗费的时间本可用于解决更多群众急难愁盼;社区工作人员常因网上发酵的“邻里对立”言论,不得不投入额外精力,去调解原本微不足道、稍加沟通便能化解的矛盾;更有甚者,部分网友被算法催生的极端情绪裹挟,在现实生活中仅因对方的身份标签“符合”网上渲染的“对立形象”,就与陌生人发生口角争执。在注意力稀缺、时间愈发宝贵的时代,人们却在为一场场虚假的“情绪闹剧”持续埋单,让真正的民生关切被淹没在无意义的争吵声中。

算法是冰冷的代码,但使用算法的人拥有温度。打破算法织就的“情绪茧房”,需要平台、监管部门与公众形成合力,让网络空间回归理性与善意。

社交媒体的价值不是制造冲突,而是连接美好。对平台来说,应为算法装上“伦理阀门”,建立“情绪指数”,对刻意挑动矛盾、传播虚假内容的账号与内容精准识别、从严处置;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在个性化推送的同时,主动增加多元视角的信息,帮助用户远离“情绪垃圾场”。

面对AI生成虚假内容、算法放大对立等问题,不能任其“野蛮生长”。监管部门宜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生成虚假信息的处罚标准,细化算法推荐的监管规则,让那些赚“情绪钱”的主体明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挑唆煽动、传播谣言势必付出代价。

公众也不妨为自己的情绪按下“暂缓键”。面对标题刺眼、内容极端的“新闻”,不妨多一份警惕,先查证有无官方消息佐证,再判断是否存在片面解读;遇到与自身立场不同的观点,试着倾听对方的逻辑,理解多元视角的存在。这个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矛盾的化解,需要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用理性与包容寻求共识。

我们不该被困在算法织就的“情绪剧场”里,为虚假对立消耗善意,为编造剧情透支信任。让算法回归工具本质,让AI锚定真实需求,让网络空间充盈理性之光与人文温度,虚拟世界的每一次互动,才能真正滋养现实中的信任与理解,让社会在理性沟通中走向更坚实的和谐。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孔德淇

责编 辛省志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