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机器人要替人填3000万岗!成本年降12%,是要逼走工人吗?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25日 10:01 0 admin
机器人要替人填3000万岗!成本年降12%,是要逼走工人吗?

马斯克曾在公开场合提出,未来每家工厂都应配备数百台擎天柱人形机器人,行业机构更是给出预测,称人形机器人领域将形成规模达5万亿美元的市场。

这两年,“机器人替代工人”的讨论在制造业圈几乎随处可闻,但只要走进汽车组装车间、电子元件生产厂这类典型制造场景就会发现:真正能接过工人手中活计、实现大规模替代的人形机器人少之又少。

一边是2025年中国制造业预计将面临3000万人的用工缺口,尤其是高温巡检、焊接、喷涂等高危或高强度岗位,常年招不到人,另一边是号称能填补缺口的人形机器人“只闻其名,不见其身”。

这种“急需补位”与“技术缺席”的矛盾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问题?是机器人“没能力上岗”,还是企业“不敢用、用不起”?

机器人要替人填3000万岗!成本年降12%,是要逼走工人吗?

  1. 工厂缺的是“没人愿干的活”

2025年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尤其高危、重复岗位“招工难”问题突出。

而人形机器人成本正快速下降,协作机器人均价已同比降近12%,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让降价成趋势。

缺口背后是结构性矛盾:传统操作工过剩3000万,高技能人才却缺2200万,机器人替代的多是高温、枯燥岗位,反而倒逼工人转向技术运维等新职业,并非简单“抢饭碗”。

3000万的用工缺口,并非普通流水线岗位缺人,而是集中在那些“没人愿意接手”的“硬骨头”岗位。

机器人要替人填3000万岗!成本年降12%,是要逼走工人吗?

比如化工厂的高温巡检岗,每到夏季,车间温度常会突破40℃,巡检工人不仅要穿着三层厚重的隔热防护服,背着近10斤重的检测仪在反应釜之间穿梭,还得每小时记录十几组压力、温度数据。

一旦出现数据异常需立即排查,精神长期高度紧张,这样的岗位,年轻人宁愿选择外卖、快递等灵活职业,也不愿长期坚守。

再看汽车厂的喷涂车间,即便配备了防护面具,涂料挥发的刺激性气味仍会弥漫在空气中,长期接触可能对身体造成影响。

机器人要替人填3000万岗!成本年降12%,是要逼走工人吗?

不少老喷涂工到了退休年龄后,岗位便陷入“招不到新人”的困境。

按理说,这类“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风险系数高”的岗位,恰好是机器人的用武之地,机器无需担心高温、不怕有害物质,也能保持24小时连续作业的稳定性。

可现实是,多数工厂宁愿让这些岗位空着,靠老员工加班顶岗,也不愿引入人形机器人,核心原因并非“不愿用”,而是“用不了”,机器人一进真实工厂,连“取零件、拧螺丝”这类基础操作都难以胜任。

机器人要替人填3000万岗!成本年降12%,是要逼走工人吗?

二、机器人“实验室能跑跳,工厂却手足无措”

在实验室场景里,人形机器人的表现确实还可以,固定的LED灯光下,它能精准抓取托盘里的零件,平整无杂物的地面上,它能灵活转弯、避障,预设程序内的动作,更是能做到分毫不差。

可一旦离开实验室,进入真实的工厂环境,机器人就像“突然失了魂”,频繁出现卡顿、失误。

这种“实验室与工厂”的表现落差,主要源于两方面短板:“大脑不够用”与“身体不给力”。

AI擅长处理“结构化场景”,比如实验室里“零件单独放在白色托盘”这种规则明确的环境,可工厂场景却是典型的“非结构化”。

机器人要替人填3000万岗!成本年降12%,是要逼走工人吗?

货架上,螺丝、电阻、电容可能混装在同一个塑料盒里,旁边还堆着扳手、电线等工具,车间光线忽明忽暗,有时焊接产生的火花会干扰视觉传感器,有时窗户透进的自然光会造成阴影;更别提偶尔有工人拿着物料从机器人身边经过,或是工具车临时停在通道旁。

就拿“取螺丝”这个简单动作来说,机器人首先要通过视觉传感器在复杂环境中区分“螺丝与其他零件”,这一步需要处理上百帧带有光线干扰、杂物遮挡的画面。

识别完成后,还得计算自己与货架的距离、手臂需要弯曲的角度,甚至要预判周围人员的移动轨迹。

机器人要替人填3000万岗!成本年降12%,是要逼走工人吗?

最后调整手部力度,避免捏碎螺丝或滑落,整套流程下来,所需的算力是下一盘围棋的3倍以上,只要其中一个环节计算延迟,就会出现“卡壳”。

而工厂普遍实行两班倒制度,单个岗位需要连续作业8小时,可当前主流人形机器人的续航能力远跟不上需求。

波士顿动力、优必选等头部厂商的产品,续航普遍在2小时以内;少数经过电池改良的型号,最多能撑到6小时,且充电需要1.5小时。

这意味着机器人每工作2-6小时,就需要停工充电,不仅打乱生产线节奏,还得安排工人临时补位,反而增加了工厂的管理成本。

机器人要替人填3000万岗!成本年降12%,是要逼走工人吗?

目前多数厂商为节省成本,直接沿用新能源汽车的三元锂电池,可这类电池的设计核心是“长续航、抗碰撞”,与人形机器人“轻量化、快充、能频繁启停”的需求并不匹配。

比如某品牌机器人搭载的汽车级三元锂电池,容量虽能满足2小时续航,但重量达到15公斤,装在机器人身上会导致重心失衡,手臂抬起时容易晃动,连50克重的小零件都抓不牢。

而动力电池厂商对研发“机器人专用电池”兴趣寥寥,毕竟当前人形机器人年出货量还不到1万台,远不及汽车年销千万辆的规模,专门研发一条生产线投入大、回本慢,最终形成“续航短、工厂不愿买、出货量低、电池厂商不研发”的恶性循环。

机器人要替人填3000万岗!成本年降12%,是要逼走工人吗?

三、买机器人比雇人还贵,企业咋敢用?

即便抛开技术短板,单从成本角度考量,多数工厂也对人形机器人望而却步,企业采购机器人的核心目的是“降本增效”,可当前的经济账却怎么算都不划算。

2025年一台商用人形机器人的采购价在21万-70万元之间,按照2024年国内制造业工人10.8万元的平均年薪计算,买一台机器人相当于提前支付2-6年的工人工资。

这还只是前期投入,后续的维护成本同样不菲,机器人的关节需要定期更换润滑油,视觉传感器要每月校准,这些常规维护费用每年约为采购价的15%-20%。

机器人要替人填3000万岗!成本年降12%,是要逼走工人吗?

要是核心部件出现故障,比如驱动电机损坏、AI控制系统失灵,更换一次就得花费采购价的30%,相当于小半年的工人工资。

更让企业犹豫的是“效率差距”,在手机主板焊接这类精细工序中,熟练工人经过培训后,一小时能完成20个主板的焊接作业,且良品率稳定在98%以上。

而人形机器人需要先花5-8分钟调试焊接角度、确认零件位置,一小时最多能完成15个主板焊接,还得安排专人在旁值守,防止因传感器误判导致焊接偏差。

相当于企业花了更高的成本,却只获得更低的效率,这种“花更多钱、干更少活”的现状,让不少工厂老板直言“不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机器人要替人填3000万岗!成本年降12%,是要逼走工人吗?

四、资本赌的是“未来刚需”

虽然当前人形机器人在技术、成本上都不占优势,资本市场却仍在持续投入,背后的逻辑并非“盲目跟风”,而是看中了制造业“刚需缺口”与“技术突破”的双重机遇。

从需求端看,2025年制造业3000万的用工缺口里,“没人愿干”的高危、高强度岗位占比超过60%,且随着老龄化加剧、年轻人就业选择增多,这类缺口只会逐年扩大。

这些岗位无法通过“提高薪资”吸引工人,只能依赖技术手段填补,而人形机器人是目前最符合需求的解决方案,它能适应高温、有毒的环境,也能承受长时间高强度作业,恰好能解决制造业的“燃眉之急”。

机器人要替人填3000万岗!成本年降12%,是要逼走工人吗?

从技术端看,人形机器人的短板正在逐步突破:AI系统在非结构化场景中的反应速度,较去年提升了40%,通过融合红外传感器与视觉算法,已能更好应对工厂光线干扰、杂物遮挡的问题。

固态电池技术取得进展,部分实验室产品已实现“充电30分钟续航8小时”,且重量较传统三元锂电池减轻30%,未来有望降至10公斤以内。

随着核心部件量产规模扩大,机器人生产成本也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业内预测未来3-5年,采购加维护的综合成本有望降至工人年薪的1.5倍以内。

等到技术成熟、成本下降的节点到来,人形机器人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替代品”,而是工厂离不开的“补位能手”,高温巡检、喷涂、高炉加料这些没人愿干的活,它能稳稳接住,24小时连续作业、精准控制良品率的需求,它也能满足。

机器人要替人填3000万岗!成本年降12%,是要逼走工人吗?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